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书-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幕于耕坛之上。皇后帅六宫之人出种穜之种,付籍田令。耕日,太祝以一太

牢告祠先农,悉如祠帝社之仪。孟春之月,择上辛后吉亥日,御乘耕根三盖车,

驾苍驷,青旗,著通天冠,青帻,朝服青衮,带佩苍玉。蕃王以下至六百石皆衣

青。唯三台武卫不耕,不改服章。车驾出,众事如郊庙之仪。车驾至籍田,侍中

跪奏:“尊降车。”临坛,大司农跪奏:“先农已享,请皇帝亲耕。”太史令赞

曰:“皇帝亲耕。”三推三反。于是群臣以次耕,王公五等开国诸侯五推五反,

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籍田令率其属耕,竟亩,洒种,即耰,礼毕。

魏氏虽天子耕籍,其蕃镇诸侯,并阙百亩之礼。晋武帝末,有司奏:“古诸侯耕

籍百亩,躬秉耒耜,以奉社稷宗庙,以劝率农功。今诸王治国,宜修耕籍之义。”

然未施行。宋太祖东耕后,乃班下州郡县,悉备其礼焉。

周礼,王后帅内外命妇,蚕于北郊。汉则东郊,非古也。魏则北郊,依周礼

也。晋则西郊,宜是与籍田对其方也。魏文帝黄初七年正月,命中宫蚕于北郊。

按韦诞《后蚕颂》,则于时汉注已亡,更考撰其仪也。及至晋氏,先蚕多采魏法。

晋武帝太康六年,散骑常侍华峤奏:“先王之制,天子诸侯亲耕千亩,后夫人躬

蚕桑。今陛下以圣明至仁,修先王之绪,皇后体资生之德,合配乾之义,而教道

未先,蚕礼尚阙。以为宜依古式,备斯盛典。”诏曰:“古者天子亲籍以供粢盛,

后夫人躬蚕以备祭服。所以聿遵孝敬,明教示训也。今籍田有制,而蚕礼不修。

中间务多,未暇崇备。今天下无事,宜修礼以示四海。其详依古典及近代故事,

以参今宜。明年施行。”于是使侍中袁粲草定其仪。皇后采桑坛在蚕室西,帷宫

中门之外,桑林在其东,先蚕坛在宫外门之外而东南。取民妻六人为蚕母。蚕将

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盖云母安车,驾六马。

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公

太夫人、公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摇、衣青,

各载筐钩从。蚕桑前一日,蚕官生蚕著薄上。桑日,太祝令以一太牢祠先蚕。皇

后至西郊,升坛,公主以下陪列坛东。皇后东面躬桑,采三条;诸妃公主各采五

条;县乡君以下各采九条。悉以桑授蚕母。还蚕室。事讫,皇后还便坐,公主以

下以次就位,设飨赐绢各有差。宋孝武大明四年,又修此礼。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国作泮宫于邺城南。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

阳。齐王正始中,刘馥上疏曰:“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成者盖寡。

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

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

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陈荣辱之路。”不

从。晋武帝泰始八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千余人,才任四品,听留。”诏:

“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咸宁二年,起

国子学。盖《周礼》国之贵游子弟所谓国子,受教于师氏者也。太康五年,修作

明堂、辟雍、灵台。孙休永安元年,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导世治

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弃本就末,不循

古道。夫所尚不淳,则伤化败俗。其按旧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

加其宠禄。科见史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

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淳王化,以隆风俗。”于是立学。

元帝为晋王,建武初,骠骑将军王导上疏:

夫治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而五教明,则德

化洽通,彝伦攸叙,有耻且格也。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

《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

成性,有若自然,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虽王之嫡

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故《周礼》,乡

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贵士也。人知士之所贵,由

乎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家以及于乡,学于乡以登于朝。反

本复始,各求诸己,敦素之业著,浮伪之道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则忠,用

之莅下则仁,即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礼教陵替,颂声不兴,于今二纪。《传》曰: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况如此其久者乎?先进渐忘揖让之容,后生

唯闻金革之响。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风遂滋,非所以习

民靖俗,端本抑末之谓也。殿下以命世之资,属当倾危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

兴,将涤秽荡瑕,拨乱反正。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校;阐扬六艺,以训后生,

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方今《小雅》尽废,戎虏扇炽,节义陵迟,国耻未雪。

忠臣义士,所以扼腕拊心;礼乐政刑,当并陈以俱济者也。苟礼义胶固,纯风载

洽,则化之所陶者广,而德之所被者大,义之所属者深,而威之所震者远矣。由

斯而进,则可朝服济河,使帝典阙而复补,王纲弛而更张;饕餮改情,兽心革面,

揖让而蛮夷服,缓带而天下从,得乎其道者,岂难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三苗化,

鲁僖作泮宫而淮夷平,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今若聿遵前典,兴复教道,

使朝之子弟,并入于学,立德出身者咸习之而后通。德路开而伪涂塞,则其化不

肃而成,不严而治矣。选明博修礼之士以为之师,隆教贵道,化成俗定,莫尚于

斯也。

散骑常侍戴邈又上表曰:

臣闻天道之所运,莫大于阴阳;帝王之至务,莫重于礼学。是以古之建国,

教学为先。国有明堂辟雍之制,乡有庠序黉校之仪,皆所以抽导幽滞,启广才思,

盖以六四有《困》《蒙》之吝,君子大养正之功也。昔仲尼列国之大夫耳,兴礼

修学于洙、泗之间,四方髦俊,斐然向风,受业身通者七十余人。自兹以来,千

载寂漠。岂天下小于鲁国,贤哲乏于曩时?厉与不厉故也。

自顷遭无妄之祸,社稷有缀旒之危;寇羯饮马于长江,凶狡虎步于万里,遂

使神州萧条,鞠为茂草;四海之内,人迹不交。霸主有旰食之忧,黎民怀荼毒之

痛,戎首交并于中原,何遽笾豆之事哉!然“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况旷载累纪,如此之久邪!今末进后生,目不睹揖让升降之礼,耳不

闻钟鼓管弦之音,文章散灭胡马之足,图谶无复孑遗于世。此盖圣达之所深悼,

有识之所咨嗟也。夫治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迭用,久长之道。譬之天地昏明

之术,自古以来,未有不由之者也。今以天下未一,非兴礼学之时,此言似是而

非。夫儒道深奥,不可仓卒而成,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经。比须寇贼清夷,

天下平泰,然后修之,则功成事定,谁与制礼作乐者哉!又贵游之子,未必有斩

将搴旗之才,亦未有从军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莹磨之功,荆、

随发采琢之美,不亦良可惜乎!

愚以世丧道久,民情玩于所习,纯风日去,华竞日彰,犹火之消膏而莫之觉

也。今天地造始,万物权舆,圣朝以神武之德,值革命之运,荡近世之流弊,继

千载之绝轨,笃道崇儒,创立大业。明主唱之于上,宰辅笃之于下,夫上之所好,

下必有过之者焉。是故双剑之节崇,而飞白之俗成;挟琴之容饰,而赴曲之和作。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实在所以感之而已。臣以暗浅,不能远识格言,谓宜

以三时之隙,渐就经始。

太兴初,议欲修立学校,唯《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

《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

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

博士。太常荀崧上疏曰:

臣闻孔子有云,“才难,不其然乎”。自丧乱以来,经学尤寡。儒有席上之

珍,然后能弘明道训。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美。昔咸宁、太康、

元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之深博道奥,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

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门子,以弘儒学;三则祠、仪二曹,

及太常之职,以得藉用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

世祖武皇帝圣德钦明,应运登禅,受终于魏。崇儒兴学,治致升平。经始明堂,

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

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

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

林,犹是选张华、刘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自顷中夏殄瘁,讲诵遏

密,斯文之道,将坠于地。陛下圣哲龙飞,阐弘祖烈,申命儒术,恢崇道教,乐

正《雅》、《颂》,于是乎在。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