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大策略-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这都是“神道设教”,见神见鬼的手段。

这种宗教的手段在今日是不中用了。还有那种“默示”的宗教,神权的宗教崇拜偶

像的宗教,在我们心里也不能发生效力,不能裁制我们一生的行为。以我个人看来,

这种“社会的不朽”观念很可以做我的宗教了。我的宗教的教旨是:我这个现在的

“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

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

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

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跋)这篇文章的主意是民国七年年底当我的母亲丧事里想到的。那时只写成

一部分,到八年二月十九日方才写定付印。后来俞颁华先生在报纸上指出我论社会

是有机体一段很有语病,我觉得他的批评很有理,故九年二月间我用英文发表这篇

文章时,我就把那一段完全改过了。十年五月,又改定中文原稿,并记作文与修改

的缘起于此。

六 暮钟 丧礼

去年北京通俗讲演所请我讲演“丧礼改良”,讲演日期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

不料到了十一月二十四臼,我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我的母亲死了。我的讲演还没有

开讲,就轮着我自己实行“丧礼改良”了!

我们于二十五日赶回南。将动身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来见我,他们说:“我们

今天过来,一则是送先生起身;二则呢,适之先生向来提倡改良礼俗,现在不幸遭

大丧,我们很盼望先生能把旧礼大大的改革一番。”

我谢了他们的好意,就上车走了。

我出京之先,想到家乡印刷不便,故先把讣帖付印。讣帖如下式:先母冯太夫

人于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殒于安徽绩溪上川本宅。敬此讣闻胡适谨告这

个讣帖革除了三种陋俗:一是“不孝口口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拟,”一

派的鬼话。这种鬼话含有儿子有罪连带父母的报应观念,在今日已不能成立;况且

现在的人心里本不信这种野蛮的功罪见解,不过因为习惯如此,不能不用,那就是

无意识的行为。二是“孤哀子口口等泣血稽颗”的套语。我们在民国礼制之下,已

不“稽颗”,更不“泣血”,又何必自欺欺人呢?三是“孤哀子”后面排着那一大

群的“降服子”“齐衰期服孙”“期”“大功”“小功”,……等等亲族,和“文

泪稽首”“拭泪顿首”,……等等有“谱”的虚文。这一大群人为什么要在讣闻上

占一个位置呢?因为这是古代宗法社会遗传下来的风俗如此。现在我们既然不承认

大家族的恶风俗,自然用不着列人这许多名字了。还有那从“泣血稽颓”到“拭泪

顿首”一大串的阶级,又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儒家“亲亲之杀”的流毒。因为亲疏

有等级,故在纸上写一个“哭”字也要依着分等级的“谱”。我们绝对不承认哭丧

是有“谱”的,故把这些有谱的虚文一概删去了。

我在京时,家里电报问“应否先殓”,我复电说“先殓”。我们到家时,已殓

了七日了,衣裳棺材都已办好,不能有什么更动。我们徽州的风俗,人家有丧事,

家族亲眷都要送锡箔,白纸,香烛;讲究的人家还要送“盘缎”,纸衣帽,纸箱担

等件。锡箱和白纸是家家送的,太多了,烧也烧不完,往往等丧事完了,由丧家打

折扣卖给店家。这种糜费,真是无道理。我到家之后,先发一个通告给各处有往来

交谊的人家。通告上说:本宅丧事拟于旧日陋俗略有所改良,倘蒙赐吊,只领香一

炷或挽联之类。此外如锡箔,素纸,冥器,盘缎等物,概不敢领,请勿见赐。伏乞

鉴原。

这个通告随着讣帖送去,果然发生效力,竟没有一家送那些东西来的。

和尚,道士,自然是不用的了。他们怨我,自不必说。还有几个投机的人,预

算我家亲眷很多,定做冥器盘缎的一定不少,故他们在我们村上新开一个纸扎铺,

专做我家的生意。不料我把这东西都废除了,这个新纸扎铺只好关门。

我到家之后,从各位长辈亲戚处访问事实,——因为我去国日久,事实很模糊

了,——做了一篇“先母行述”。我们既不“寝苫”,又不“枕块”,自然不用

“苫块昏迷,语无伦次”等等班语了。“棘人”两字,本来不通,(《诗》“桧风。

素冠”一篇本不是指三年之丧的,乃是棘人的诗,做有“聊与子同归”“聊与子如

一”的话,素冠素衣也不过是与“曹风‘”麻衣如雪“同类的话,未必专指丧服:”

棘人“两字,棘训急,训瘠,也不过是”旁人“的意思;这一首很好的相思诗,被

几个腐儒解作一篇丧礼论,真是可恨!)故也不用了。我做这篇”行述“,抱定一

个说老实话的宗旨,故不免得罪了许多人。但是得罪了许多人,便是我说老实话的

证据。文人做死人的传记,既怕得罪死人,又怕得罪活人,故不能不说谎,说谎便

是大不敬。

讣闻出去之后,便是受吊。吊时平常的规矩是:外面击鼓,里面启灵帏,主人

男妇举哀,吊客去了,哀便止了。这是作伪的丑态。古人“哀至则哭”,哭岂是为

吊客哭的吗?因为人家要用哭来假装“孝”,故有大户人家吊客多了,不能不出钱

雇人来代哭,我是一个穷书生,那有钱来雇人代我们哭?所以我受吊的时候,灵帏

是开着的,主人在帏里答谢吊客,外面有子侄辈招待客人;哀至即哭,哭不必做出

种种假声音,不能哭时,便不哭了,决不为吊客做出举哀的假样子。

再说祭礼。我们徽州是朱子,江慎修,戴东原,胡培翠的故乡,代代有礼学专

家,故祭礼最讲究。我做小孩的时候,也不知看了多少次的大祭小祭。祭礼很繁,

每一个条,总得耍两三个钟头;祠堂里春分冬至的大祭,耍四五点钟。我少时听见

秀才先生们说,他们半夜祭春分冬至,跪着读祖宗谱,一个人一本,读“某某府君,

某某孺人”,灯光又不明,天气又冷,石板的地又冰又硬,足足要跪两点钟!他们

为了祭包和胙肉,不能不来鬼混念一遍。这还算是宗法社会上一种很有意味的仪节,

最怪的,是人家死了人,一定要请一班秀才先生来做“礼生”,代主人做祭。祭完

了,每个礼生可得几尺白布,一条白腰带,还可吃一桌“九碗”或“八大八小”。

大户人家,停灵日子长,天天总要热闹,故天天须有一个祭。或是自己家祭,或是

亲戚家“送祭”。家祭是今天长子祭,明天少子祭,后天长孙祭……。送祭是那些

有钱的亲眷,远道不能来,故送钱来托主人代办祭菜,代请礼生。总而言之,哪里

是祭?不过是做热闹,装面子,摆架子!——哪里是祭!

我起初想把祭礼一概废了,全改为“奠”。我的外婆七十多岁了,他眼见一个

儿子两个女儿死在他生前,心里实在悲伤,所以他听见我要把祭全废了,便叫人来

说,“什么事都可依你,两三个祭是不可少的。”我仔细一想,只好依他,但是祭

礼是不能不改的。我改的祭礼有两种:一、本族公祭仪节:(族人亲自做礼生)

序立,就位,参灵,三鞠躬,三献,读祭文(祭文中列来祭的人名,故不可少。)

二、亲戚公祭。我不要亲戚“送祭”。我把要来祭的亲戚邀在一块,公推主祭

者一人,赞礼二人,徐人陪祭,一概不请外人作礼生。同时一奠,不用“三献礼”。

向来可分七八天的祭,改了新札,十五分钟就完了。仪节如下:序立,主祭者就位,

陪祭者分别就位,参灵,三鞠躬,读祭文,辞灵礼成,谢奠。

我以为我这第二种祭礼,很可以供一般人的采用。4祭礼的根据在于深信死人

的“灵”还能受享。我们既不信死者能受享,便应该把古代供献死者饮食的祭礼,

改为生人对死者表示敬意的祭礼。死者有知无知,另是一个问题。但生人对死者表

示敬意,是在情理之中的行为,正不必问死者能不能领会我们的敬意。有人说,

“古礼供献酒食。也是表示敬意,也不必问死者能不能饮食”。这却有个区别。古

人深信死者之灵真能享用饮食,故先有“降神”,后有“三献”,后有“依食”,

还有“望燎”,还有“举哀”,都是见神见鬼的做作,便带着古宗教的迷信,不单

是表示生人的敬意了。

再论出殡。出殡的时候,“铭旌”先行,表示谁家的丧事;次是灵枢,次是主

人随枢行,次是送殡者。送殡者之外,没有别样排场执事。主人不必举哀,哀至则

哭,哭不必出声,主人穿麻衣,不戴帽,不执哭丧杖,不用草索束腰,但用白布腰

带。为什么要穿麻衣呢?我本来想用民国服制,用乙种礼服,袖上蒙黑纱。后来因

为来送殡的男人女人都穿白衣,主人不能独穿黑,只好用麻衣,束白腰带。为什么

不戴帽呢?因为既不用那种俗礼的高梁孝子冠,一时寻不出相当的帽子,故不如用

表示敬意的脱帽法。为什么不用杖呢?因为古人居父母的丧要自己哀毁,要做到

“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的半死样子,故不能不用杖。我们既不能做到那种半

死样子,又何必拿那根杖来装门面呢?

我们是聚族而居的,人死了,该送神主人祠。俗礼先有“题主”或“点主”之

法,把“神主牌”先请人写好,留着“主”字上的一点,再去请一位阔人来,求他

用朱笔蘸了鸡冠血,把“主”字上一点点上。这就是“点主”。点主是丧事里一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