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长女-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部尚书,改元大典筹备得如何了?”朝官们既无本可奏,那么景兴帝就亲自点名了。

听到景兴帝的询问,礼部尚书魏晋度应道:“回皇上的话,改元大典筹备已经进入尾声。含元殿已经装饰一新。大典仪注已经拟定,各事正完备当中……”

魏晋度出列奏言,将改元大典的筹备事宜一一道来。

在景兴帝登基典礼之后魏晋度的闲悠的日子也没有多久,在入秋之后,礼部就异常忙碌了,忙的就是改元大典。

礼部先是联同工部的官员。按照礼制要求,将含元殿重新修饰;然后又和太常寺的官员商量仪注,拟定大典过程;中间还要向户部的官员拿筹备的钱财,还要监督少府监制造改元特用的风调雨顺鼎……

这样众多而重要的事情,直把魏晋度和户部的官员累得够呛。而且还有惴惴担心当中是否有差错!

长泰帝只用了“长泰”这个年号,因此大永上一次改元,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事隔几十年,再有改元大典,朝官们都盯着这一次典礼,魏晋度真怕会出问题。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礼部此事为重,诸官当尽力配合、协助礼部。”听了魏晋度的汇报,景兴帝点点头,满意地说道。

听了景兴帝的话语之后,朝官们看向魏晋度的目光就多了几分热切。

他们倒不是为了典礼而热切,他们为的,是典礼过后的事情。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元大典之后,就是官员官职的调整、升迁,这是关系到朝官安身立命的事情,他们怎么会不热切?

对于沈华善而言,这改元大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要离开河内道返回京兆了。

景兴帝的旨意,已经送抵河内道郑州,令沈华善在过年之前回到京兆,这为的是什么,沈华善当然知道。

改元大典之后,朝堂之上,就是景兴一朝的官员了。长泰朝的前四卿都要退,韦景曜和萧厚仁等人致仕,能接上的,就是沈华善和左良哲等人了。

景兴帝召他返回京兆,是为了让他接任中书令一职。

接到这个旨意之后,沈华善的心情颇为复杂。这个旨意还是来了,召他回京任中书令,想必皇上心中,定是不乐意吧?

自从任职中书侍郎以来,他的官阶一直在加等,官职却不曾变化。原因很简单,他是下一任中书令的人选。

长泰帝留着他,是为了给景兴帝用的,沈家,是长泰帝为景兴帝准备的磨刀石。刚开始的时候,景兴帝也是如此认为的。

只是后来,随着沈家的势力越来越盛,沈家和景兴帝的分歧越来越多,沈家就从磨刀石变成了利刃,而且还是景兴帝用得不顺手的利刃。

用得不顺手的利刃,当然是要丢弃的。因此,景兴帝极不愿意让沈华善任中书令,免得沈家气盛越大。可是他发现,除了沈华善,朝中再没有中书令人选了!

沈华善扶持景兴帝上位,有从龙之功,且有平乱之功;又在中书省任职,熟悉中书省的运作和事务;还是吴越沈家的族长,与朝中官员的关系也好。不管是从功绩、官历、名望等等来看,都没有人比得上他!

中书令乃大永朝臣第一人。地位何等重要,要的就是超越群臣的功绩、官历和名望,这才能带领百官顺平政事。舍弃沈华善而任用他人,何以服众?

以沈华善为中书令。非是景兴帝心中乐意,乃是不得不为!

不特沈华善之位如此,就连左良哲这个门下侍中之位,也是如此。

景兴帝会乐意让外戚之家担任重臣之职吗?当然不乐意!尤其左家还牵涉重华殿传言、参汤短松子这些事情,景兴帝对左家防备不已,又怎么会乐意左良哲任此重位?

景兴帝不想任用的官员,却不得不任用,这是景兴帝皇权的窘迫。会有此窘迫,是因为他在朝堂的影响太弱了。

景兴帝从被立太子到登基为帝,时间太短了。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来,他不仅没有拢络到朝中大臣,反而令得原本近臣离心。

说白了,景兴帝在朝中,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政令不出紫宸殿。主弱臣强,当然会这样。

为君者,当平衡朝中势力,长泰帝这么教导景兴帝没有错。但前提是,为君者的威望、实力足够强大,可以牢牢压制任何一方朝臣的势力,景兴帝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这说不上是谁之过,但这就是大永朝堂的现实,或许也是大永朝堂崩溃的因由之一。

不管景兴帝乐意不乐意,大永的前四卿人选,都是定下的了。

因此,才有沈华善接到的这一道旨意。

“我也要返回京兆了。幸好河内道这里的情况渐平,我也走得安心……”

沈华善自言自语道,放下了景兴帝的旨意,准备与河内道观察使交接政事。

正式的河内道观察使人选已经确定了,不日就到达河内道。此人。是沈华善熟知的,当年也和沈华善交接过。

就任河内道观察使的,正是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治水救旱,如今河内道这样的情况,范载常就任此职,算是适得其用。

范载常见到沈华善的时候,神色是苦闷的。从正三品尚书升为从二品观察使,这是高兴的事。官职越往上,晋升的空间就越小,难度就越大,大永有几个从二品官员?

若是以往,范载常定会笑得见牙不见眼。

可是如今,河内道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范载常不想接呀!动乱、大旱灾、贪腐、粮钱,全部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想到这些,范载常就觉得头都大。

“范老弟切勿如此忧心。河内道的民心渐稳,郑州三地的官场架构已经重整。千秋钱庄的粮财会继续运来,以助河内道百姓渡过难关。”

沈华善笑着说道,将河内道的情况仔细道来。

河内道政局是艰难,任务是繁重,但范载常是官场老手了,治理好这一道,使河内道更加稳定,这是可期之事。

“况政绩从乱局出,范老弟若是平定了河内道这一方,带领河内道百姓度过旱灾,这就是天大的功绩了。百姓定必感念,皇上也定必知晓。”

沈华善的意思很明确,河内道是不易,但范载常整治好这里了,那么升官加职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从二品观察使官职再往上,是什么?那是大永的前四卿!要做到大永前四卿,没有天大的功劳怎么行?像卞之和这样靠着慕妃上位的,毕竟是少数。

沈华善这一说,倒使范载常的苦闷消了大半。他都已经来到河内道了,还能怎么样?为了前四卿,定要治理好这一道!

一更!感谢sunflower889的打赏!

第四百四十四一章难得欢喜

西燕用心和河内道局势,是朝廷官员关注的事情,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筹备过年之事。

对于外嫁女儿来说,往娘家送去年礼,是头等大事,沈宁当年也不例外。

有余居的管事娘子和丫鬟们,早就将送往沈家的年礼准备妥当了。

春诗秋歌两人,是跟在沈宁身边最久的人,能力自不用说,棋书画四大丫鬟,也越来越能干了,有余居的事情妥妥当当,根本就不用沈宁操心。

自嫁给应南图以来,沈宁在管家庶务上都没分什么心神。有余居虽然在应府之内,却更像一个独立的居所。

自李氏去世之后,应南图和应平川、应南谋等人就没有什么交集,应南图也不关心应平川和应南谋现今如何。虽然同进一个府门,平日里也没有三两句话可说。

沈宁自有孕之后,更是连有余居都少出了。应平川这个公爹,傅氏这个妯娌,都没有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对她而言,应家就只有应南图而已。

对这种怪异的相处状况,应南图只有一句话:“不用在意,且顾好你的身子便是。”

不用在意,说的不是态度,而是将来的打算。应南图压根就不打算长留在应府,所以府中的一切,都是排除在他的人生之外的。

从应平川想毒杀他的那一刻开始,应南图目中所及,就没有应家了。这是他的心志所向,而沈宁,则是顺着他这种心志来做。

这一对夫妇,当真是不类常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妥的。

就连沈华善和沈则敬,都默认了这种怪异的情况。他们从来没有在应南图面前,说“对应平川孝顺。毕竟是你生身之父”这样的话语。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待我,我如何待之。怪异。也是一种实在的情况,就这样下去吧。

在过年之前,沈宁挺着肚子,由应南图陪同,亲自送年礼去沈家,有见一见沈俞氏、和娘家诸人叙叙情谊之意。

沈家众人,对于沈宁和应南图的到来,都表示了欣喜和隆重,就连沈余宪,都休沐在家。

应南图倒时常出现在沈华善书房。但是沈宁出嫁之后,回来沈家的次数真是不多,难怪沈俞氏会如此着重,还特地吩咐沈安氏设下了家宴。

如今沈家后宅,基本由沈安氏当家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沈俞氏才会亲自处理。

沈则敬去了河内道,沈俞氏平日无事,就逗儿弄孙,日子过得倒也闲适。

“孩儿拜见母亲。”和鸣轩内,沈宁由春诗、秋歌搀扶着,试图弯下腰给沈俞氏请安。

“腰身粗着呢,快起来快起来!俞妈、春诗。快扶姑娘坐下。”

沈俞氏状似责怪地说道,看着沈宁挺着的肚子,眉开眼笑。

沈俞氏有五个儿子,却只有一个女儿。她最担忧的,当然就是沈宁这个女儿了。如今看见沈宁脸色红润,身子也稳健。心中这才放了心。

“胃口可好?老太爷临去河内道之前,说已经让孙太医时不时为你安胎的,他可有前去?我已经为你找了两个稳婆,接生本领都是很好的,过些时日我就打发她们前去有余居。”

沈宁甫坐下。沈俞氏就说了起来。说的内容,都是和沈宁的肚子有关。也是,沈宁的头等大事,当然就是这腹中胎儿。

沈宁听着沈俞氏的絮絮叨叨,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并不觉得有何厌烦。母亲的担忧话语,隔了一世听来,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