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长女-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沈华善离开京兆这一段日子里,他和沈余宪这个晚辈相处的时间最多,对他也日渐赞赏。但这个晚辈,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而立之年都没到,说不定考虑并不周全。

然而,他被沈余宪的长远考虑和缜密心思,吓了一大跳。果真是代有才人出啊,如今的小屁孩,也能考虑到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吗?

“说起名儒大鸿,大永之内,应该没有人比得上外祖父了吧?我是亲受外祖父教导过的,自然知道名望的影响。可是,能有大名望的人,都是几十年的沉淀累积,大多都年事已高,当中还有不少人是迂腐死板。德儿才九岁,年迈的老师,迂腐的老师,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沈余宪不紧不慢的将自己的理由说来,看样子,他对此的考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卫真是国子祭酒的嫡长孙,幼承庭训家族渊源就不用多说了,祖父和叶老都清楚的。德儿拜卫真为师,将来自然就同国子监有了渊源,此乃其一。”

沈余宪不等沈华善和叶正纯说话,又徐徐道来。与国子监有渊源,这是什么意思?国子监乃天下道学最盛处,又是天下文官所出处,这是集合起来的名望,比任何一个大儒都要厉害。

“卫真,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治国之道。他所倡的治国之道,必定是能够带给百姓太平安乐的治国之道……此乃其二!卫真,必定是一代帝师!”

沈余宪的声音突然低沉了,脸上却带着舒畅笑意。

当初在东宫听到的那一番典谟奥义,在他的心中不断地冲击,引起的惊涛骇浪难以言说,到如今,终于归复平静了。

慎厥身;修思永;惇九族;明励翼;迩可远……

知人安民……

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独君其嗣……

这一番治国典谟,他无比认同,并且作出了认同的选择:让儿子沈庆德拜卫真为师,让沈庆德跟随卫真学习这些治国典谟!

沈华善和叶正纯听到这一番说话,却是惊呆了。久久不能言。

慎身修永,知人安民,是何等圣明治国之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独君其嗣,这又是何等大逆的想法!

怪不得,卫真作为殿中丞,有那样的才能,却不为皇上所知。恐怕这治国之道,尚未被皇上采纳,他就会因为这大逆之想,而被皇上问罪了吧。

稻草盖珍珠,竟然无人知道。这卫真,当真如此?

他们看向沈余宪的目光。无比复杂。原来,这个孙儿(后辈)早就想到这些问题了,甚至考虑的长远和大胆,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一代帝师……”叶正纯看了看沈华善,又看了看沈余宪。然后艰涩地说出这一句话。

没有说完的意思,在场两个人都懂,却谁也不敢或是不愿说出来。

“既然如此,你且带德儿去见一见卫真吧。且看这两人有没有师徒缘分。”良久,沈华善才这样说道。

言下之意,即是应承了让沈庆德拜卫真为师了。

沈余宪的笑意更深了,朝着沈华善深深鞠了一躬:“多谢祖父成全!”

沈余宪离去之后。沈华善和叶正纯对视了一眼,都发现了彼此复杂的目光。

“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一下卫复礼了,他知不知道自己孙子有此才能?”随即,沈华善这样说道。

“是啊,卫真还这样年轻。卫复礼知不知道呢?”叶正纯沉吟片刻,也这样说道。

卫复礼知不知道孙子的才能呢?当然是知道的!当卫真前来和他说,打算收沈庆德为弟子时,卫复礼才错愕不已。

“沈庆德?沈华善的曾孙?”卫复礼拈着白胡子,不确定地问道。

“是的。那孩子,孙儿已经见过了,心里喜欢得紧,打算就收他为弟子了。”卫真说道,眉开眼笑,看得出心里很满意。

沈余宪打算让儿子拜自己为师,这一点,卫真早就知道了。只不过,原先他一直以为沈余宪在开玩笑,毕竟,以沈家如今的权势,沈庆德这个嫡枝嫡长,当然会选择当时鸿儒作为老师的。

没想到,沈余宪真的是带着儿子来找他了,他才知道,沈余宪说的是认真的,这真的让他感到吃惊。

更让他赶到吃惊的是,自己竟然对那个小屁儿甚是喜欢。长得粉嫩的小不点站在他面前,努力地作出一副正经的样子,他忽然就觉得很有意思。

人夹人缘,这是无法解释的事情。在那一个瞬间,卫真就决定,要收下这一个弟子了。

所以此刻,才会向祖父卫复礼汇报此事。

“沈华善,怎么会让曾孙拜你为师呢?真是费解。话说,你那些治国之道,没有在沈余宪面前说过吧?”

卫复礼剃了卫真一眼,这样问道。

“当然没有说出来……我怎么会说出来呢?”卫真哈哈笑着否认道,眼神却有些闪烁。

那些随意说出来的,不算治国之道吧?不算吧?不算吗?

在景兴帝元年到来之前,沈家设了宴席,遍邀京兆官员,前来沈家见证一场拜师礼,乃是沈庆德拜卫真为师!

京兆官员几乎都出席了,为的,当然不是一个九岁幼童的拜师礼,而是为了沈华善这个下一任中书令。

不过,这些朝臣为了什么而来,卫真根本就不在乎。他无比严肃地接过了沈庆德的茶盏,收下了沈庆德这个弟子。

当然卫真没有想到,他穷一生之力学,只教了沈庆德这一个弟子。正是这唯一的弟子,令他名垂千古!

一更!感谢鬦猫小姐的粉红和评价!感谢135的粉红票!感谢sunflower889的打赏!感谢大家!

第四百四章十三章改元

在沈庆德行过拜师礼之后,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

改元之年,百兴肇始,朝官和百姓们都会新的一年十分期待。

正月初一,景兴帝颁下诏令,改元景兴,这一年,称景兴元年。

诏令曰:“改元更号。举前古之旧章,荡秽涤瑕;洽普天之大庆,大赦天下。改长泰四十四年为景兴元年。大永宇内,永保延鸿之祚,四夷八蛮,永通于和气……”

诏令布告天下,咸使闻之。至此,大永进入景兴年。景兴这个年号,将被载入史书,与惠和、长泰这些年号一样,为历史所铭记。

与此同时,含元殿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改元大典。含元殿内外,已经修饰一新,挂着红绸和旌旗,喜庆又不失庄重。

本应供奉在太庙里面的青铜礼器,如今都被搬了出来,摆放在含元殿前,这些方尊礼器的中间,是一尊巨大的铜制三足大圆鼎。

这尊大鼎是新铸的,鼎身三足都有光亮,上面没有一丝锈痕。鼎身中间,有九条蟠龙在祥云中翱翔,风调雨顺这四个大字,就镶嵌在蟠龙中间;三足之上,乃是“景兴”字样,同样是祥云缭绕。

这就是大永改元所用的风调雨顺鼎。每一个帝王改元之前,都要新铸一尊大圆鼎,和太庙珍藏的礼器一起,受天子香火,以示朝廷得天护佑、民间风调雨顺之意。

这个三足大圆鼎,此后也会被安放在太庙,作为旌功记绩之器。

景兴帝身穿衮冕,头戴十二旒冠,站在了高台之上,他的身边,是穿戴隆重的皇后左氏。

景兴帝看着跪伏在丹陛之下的百官,心中激荡难言。上一次登基大典,乃是长泰帝崩天不久。仪式庄严之中,带着无可掩饰的悲痛和压抑。

登基仪式之上,长泰驾崩的影响是那么浓烈,如今这一切。都不一样了,所有的,都是喜庆和期待。

“今者百官在列。万国来庭。朕被衮冕以临朝。顺乾坤而布政,朕以兢慎为心,以百姓为怀,改元景兴。凡尔臣民,当体朕怀……”

景兴帝的嗓音,在静寂的含元殿前响起,回荡在文武百官的心头。

新帝改元,大永朝堂民间。都不一样了。百姓们口中的年号,再不是长泰四十四年了,而是景兴元年。

当然,最显著变化的,就是朝廷官员的官职。改元大典过后。朝臣们的官职也相继有了调整。

这一次官职,是在吏部考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吏部每五年一次的考课,也因为新帝改元而提前了。

在此之前,吏部考功司早就将官员的政绩等第一一准备好,也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最后景兴帝才通过官员任命。

这一次官职调整,涉及朝廷上下的官员。从八品到二品,官职差不多都有调整,可算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

官职调整,当然是有官员进,有官员退。改元之后,韦景曜和萧厚仁就正式致仕了。

他们是长泰朝的重臣老臣。在长泰帝驾崩之后,就应该引退的了。只是为了帮助景兴帝稳定朝局,以让景兴帝顺利度过刚登基那一段时间,才拖到这个时候。

当然,他们的存在。有没有对景兴帝有帮助,对稳定朝局有没有作用,这就是不好评论了。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几乎就不再出现在朝堂之上了。

致仕,所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个正式仪式而已。

改元之后,韦景曜和萧厚仁联袂来到紫宸殿,最后一次,以在朝臣子的身份拜见景兴帝。

他们都很清楚,致仕之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他们不会有机会再见到景兴帝了。

景兴帝连忙给韦萧两人赐座:“两位大人不必多礼,快快请坐。唐密,给两位大臣奉茶。”

这两个是先帝重臣,非同一般,景兴帝吩咐内侍首领亲自奉茶,是以示敬重。这个细节,倒让韦景曜和萧厚仁心中有些复杂。

虽然从以往朝堂所为看来,皇上对他们并不看重,但临致仕的这个时候,表面功夫做到了,也难得。

君恩臣义两相得,其实也可以有的。想到这里,韦景曜脸上便浮上了一丝不舍,不舍之中还着宽慰。

奇异的是,萧厚仁脸上的表情也差不多。这是重臣致仕特有的表情了,既对皇上、朝堂不舍,又因为对皇上仁明、朝堂顺平而宽慰放心。

这两个浸淫朝堂几十年的人,当然是老戏骨了。

“皇上,臣等老迈,不能再侍奉皇上,不能为皇上分忧解难了。愿皇上身体康健,愿大永兴隆,臣等虽退亦心中欣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