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话三国-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峋芫摹D憔湍托牡牡茸虐伞!

“谢大王。”陈登喜不自胜,躬身再拜。

一抹笑容,从陈群嘴边一闪而没。

……

“陛下,太尉已经派人清查过直道,虽然有些损坏,可是并不影响通行,陛下可以经由直道入关中,如果昼夜兼程,不过五六日便可到达甘泉宫。”

“当真?”刘辩有些不敢相信。直道从秦朝开始修筑,后来虽然也经过几次整修,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那些路还能走,而且可以保持这样的畅通?这哪里是直道,简直是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啊。

“当然。”荀攸笑道:“太尉这次从关中来的时候就曾经取道直道的南段,亲历直道的存留,他又派人实地查勘了直道的北段,确信可以通行,这才让臣来向陛下汇报。”

“既然派人勘查过,那朕就放心了。”刘辩非常满意,董卓虽然生性凶残,毕竟是征战多年的将领,又曾经在并州征战过,对地理情况还是很用心的。“太尉用心了,公达,你也费心了。”

“这是李儒的功劳。”荀攸连忙说道:“臣对北疆的地理并不熟悉,提不出什么好建议。不瞒陛下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走过直道呢。”

刘辩莞尔一笑,看来荀攸在定襄呆得并不安心,他按捺不住的请令随行了。不过,有李儒在董卓身边,足以控制董卓这头猛兽,比荀攸有用多了。

“你很快就会有机会见识一下这条直道了。”

“谢陛下。”荀攸如释重负。他从怀里掏出一叠书信,双手奉到刘辩面前:“陛下,这是臣叔荀彧最近写给臣的信,其中论及龙凤者甚多。臣已经按时日整理好了,奉与陛下,供陛下余暇之时消遣。”

刘辩看了那些书信一眼,却没有去接。“交给蔡琰吧,有什么有趣的事,她会知会朕的。公达,㭎鼓阵演练得怎么样?”

“回陛下,臣已经掌握了《波荡壑》的大义。不过,臣有一点担心。”

“担心什么?”

“㭎鼓曲似乎……也要有牺牲,才有进阶。”

刘辩一愣,眉头皱了起来。匈奴人的神鹰咒需要牺牲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㭎鼓曲怎么也需要有牺牲?莫非这些失传的阵法都需要牺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据说㭎鼓有十曲,《波荡壑》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首曲子,如果没有牺牲连这一步都跨不过出去,就算得到整个曲谱又有什么用?

“贾诩也在研习㭎鼓曲,等到了关中,问问他的情况再说吧。”

荀攸点头答应。

……

刘辩率军进入高阙塞,与太尉董卓会师。

董卓接到命令之后,立刻率军出城,可是他一路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和连。刚到半路,他就收到消息,和连攻鸡鸣塞不成,跑了。

“鸡鸣塞都尉谢广隆有功。”董卓赞不绝口,一提起谢广隆就连挑大拇指。“边疆多健儿,连一个小小的都尉都有这样的本事,让和连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他不是出身太差,臣估摸着,他早就应该升职了。”

刘辩笑笑:“能得到太尉如此夸奖,想来真是一个人才。既然如此,那就拨到太尉麾下吧。”

董卓迟疑了片刻:“陛下要让臣移镇朔方?”

刘辩点点头:“是,太尉可有异议?”

董卓吃了一惊,连忙说道:“臣求之不得,焉敢有什么异议。陛下,与入朝为官相比,臣其实更愿意镇守边疆。”

刘辩微微一笑。他知道董卓说的半真半假。董卓一把年纪,要说他不想回老家安享富贵,那肯定不是真相。可是他不愿意回洛阳为官,也不全是假话。对他们这些厮杀了一生的武人来说,朝廷上的那些礼仪实在太繁琐了。别说董卓,就连他这个皇帝一想到回洛阳都有些犯憷。

边将希望入朝为官,一方面是希望功成名就,锦衣还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边将远离权力中心,地位太低。除了那些想割据一方做土皇帝的人,没几个愿意呆在边疆苦熬却得不到别人的尊贵,出生入死,还不如权贵之家的一个小儿活得滋润。

在帝国的权力体制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付出越大得到的越多,而是看你离权力中心的距离。边将付出最多,但是离权力中心太远,心理难免失衡,所以很多名将最后都希望回到朝廷任职。但是他们习惯了军营的生活,未必能适应朝廷的勾心斗角,往往晚景凄凉,甚至晚节不保,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太尉放心,你不会孤独的,朕很快就会回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朕希望有一天,寒苦的边疆会成为年青人成就梦想的出发之地,英雄传奇的诞生之地,大汉脊梁的锻造之地。”

刘辩抬起头,看向远方:“这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第252章秦直道的遐思

蹄声特特,车声辚辚。

刘辩坐在大车之中,靠在车窗边,目光透过车帷,打量着直道两侧的高山深谷,感慨万千。

南起关中,北至阴山,穿山越谷,长达一千八百里的巨大工程,即使是后世有现代工程机械的施工队伍来修建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真不知道四百年前的蒙恬是怎么修成的。

说起来,蒙恬就像是秦始皇的影子。秦始皇的两大工程——长城与直道都与蒙恬有关,而秦皇的两大功绩中的驱逐匈奴更与蒙恬密不可分。可惜,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却死得很窝囊,胡亥、赵高只用一封诏书就将他冤杀在狱中。

抢在他前面死的,还有公子扶苏。

如果扶苏不死,蒙恬不死,大秦帝国会不会亡?这个问题恐怕谁也说不准。

不过,刘辩此刻身在直道之上,没有猜想大秦帝国的命运,也没有想什么历史走向。他只是想,蒙恬主持了长城和直道两大工程的修建,他如果像后世的官员那样贪污,能贪污多少钱?

历史上,即使是要致他于死地的胡亥、赵高也没有说他有贪污的劣迹,可见蒙恬的手是干净的。

刘辩突然问道:“蒙恬能不能算圣人?”

正在翻阅书籍的蔡琰一愣,仰起头,不解的看着刘辩。

“蒙恬手握雄兵三十万,没有造反,没有克扣军饷。主持长城、直道两大工程。没有贪污的劣迹,这样的人能不能算圣人?”

“不算。”蔡琰摇摇头:“圣人天生聪明,蒙恬不识大势。最多只能算贤人,算不上圣人。”

“蒙恬还不识大势?”刘辩不以为然:“阿琰,你这个标准太高了。”

“怎么能说标准太高呢。”蔡琰来了精神,放下书卷,挺起了身体:“圣贤本非常人可及,以子产之能,夫子也只称为他贤人。区区蒙恬又怎么能称为圣人。且秦并天下,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而不是穷兵黩武,南征北战。长城、直道两项工程,更是耗尽了民力。秦二世而亡,与这两项工程有莫大的关系。蒙恬不能辞其咎。”

“没有长城,没有直道,不驱逐匈奴,天下不安。”刘辩不紧不慢的反驳道:“是时匈奴人侵占河南地,马蹄旦夕入咸阳,不征伐,岂能与民休息?长城、直道工程浩大,的确耗费了民力,可是如果没有长城。没有直道,后来武帝讨伐匈奴能那么顺利吗?今天朕回长安能这么便捷吗?依朕看来,长城、直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修。”

蔡琰语塞,眨巴着眼睛,眼珠直转。

窗外一声轻笑。

刘辩转过头,撩起窗帘,打量着含笑的荀攸:“公达。你有何高见?”

荀攸在马背上欠身施礼:“陛下,臣有子二人。次子适今年已经五岁了。臣想请陛下恩准,让他到宫中为郎,操弓执戟,侍奉陛下左右。”

刘辩眉头一皱,觉得荀攸有些神经病,表忠心也不能这么急吧。“你儿子才五岁,到宫里来是为郎,是不是太早了?”

“陛下所言甚是。”荀攸笑笑:“秦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统一天下,帝国初生如婴孩。六国虽亡,人心未一,这时候就急着北讨蛮越,北驱匈奴,建长城,修直道,是不是也有些太早了?秦亡汉兴,孝武皇帝以七十年之积储,再续秦始皇之赫赫武功,亦使民力枯竭,险些酿成大祸。若是汉高祖像秦始皇一样,方立国就大举征伐,岂能有汉四百年之天下?”

刘辩一怔,笑了起来,指着荀攸道:“公达,你这是指桑骂槐,别有所指啊。”

荀攸躬身道:“臣不敢,臣只是希望陛下从长计议,莫要揠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啊。”

刘辩微微颌首:“多谢公达提醒,朕记下了。朕会以秦始皇为鉴,戒骄戒躁。”

“陛下圣明。”

“呵呵,圣明就不敢当了,只希望不要成为一个糊涂虫吧。”刘辩看着荀攸,笑眯眯的说道:“当然,更希望不要成为一头人人欲屠之而后快的恶龙。”

荀攸尴尬的笑了笑:“陛下,臣以为不会。陛下不敢说前无古人,却可能后无来者,必然是一代明君。”

刘辩一怔,深深的看了荀攸一眼,放下了车帷,默默的叹了一口气。

蔡琰撅起了嘴,埋怨道:“这个荀公达,真是扫兴。”

“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刘辩摆摆手,示意蔡琰不要意气用事。他知道荀攸说得对,不仅仅是指要循序渐进,体恤民力这件事,更多的是指他本人。

荀攸与他会合之后,可能也听过亚历山大的事迹。不过他的观点和蔡琰不同,他看得更远。对他欲效仿亚历山大征伐天下的事,他其实持反对意见。今天借着直道论说秦始皇,其实是不动声色的给他提个醒。荀攸说他是后无来者,说的不是他的才智,而是他的龙。

他的龙是存世的最后一头龙,目前还不知所踪,能不能回到他的身边,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在他之后,可能不会再有人拥有一头真正的巨龙。

他为什么能够在国内半壁江山失控的情况下征服鲜卑?吕布、徐晃等人的强大当然是一方面,鲜卑人的内乱也是一方面,但根本原因却是因为他有龙,他拥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异能。他可以利用这个异能,像亚历山大一样征服一个横跨万里的大帝国,然后呢?是不是也像亚历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