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识到掩盖自身缺陷的种种努力是徒劳的)。在我们为此书而进行的所有研究中,上述发现可能是最令人惊讶的,因而需要做些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关注自己的优势?为什么弱点这么令人着迷?除非我们正视这些问并予以解答,你为发展自身优势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就会半途而废。理由繁多,因人而异,但是,所有这些理由都源于二个最基本的担心:害怕弱点,害怕失败和害怕真实的自我。
害怕弱点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对自身弱点的害怕压倒了对自身优势的信心。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纸牌游戏,我们每人手中既有优势牌,也有弱点牌,但是我们大部分人认定弱点压倒优势。
例如,如果我们擅长推销,但不擅谋略,我们一定会关注谋略方而的欠缺,因为我们认定,不擅谋略总有一天会坏我们的事,不是么?如果我们擅长建立良好关系,但不擅表达,我们就会报名参加演讲培训班,因为演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么?不管弱点是什么,也不管优势是什么;对优势我们熟视无睹——至多夸耀两句——弱点则不同,弱点领域才是“机会所在”。
在教育领域和家庭中,关注弱点的传统根深蒂固。我们曾问许多父母:假设你的孩子带着这样的成绩单回家:英语A,社会学A,生物C,代数F,那么,哪个科目你们会花最多的时间来与儿女讨论?有77%的父母选择代数,只有6%选择英语,而选择社会学的人更少,只有1%。显然,代数成绩需要关注,因为要在学校取得进步并升人大学,孩子是不能在某一科目上不及格
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小心措辞的:哪个科目你们会花最多的时间来与儿女讨论?不管现代教育制度的要求如何,难道真应当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孩子的弱点上吗?
这种弱点取向在研究和学术界同样源远流长。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在最近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声称,他发现,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超过4万,而关于幸福、快乐和满意的研究仅有4O。一如代数的例子,我们并不是说,抑郁症不该研究,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病症,患者理应获得科学所能给予的全部帮助(事实上,由于上世纪后半叶科学界对精神疾病的关注,我
们已经发明了医治14种精神疾病的方法)。问题在于失衡。我们满脑袋只有弱点和疾病,以致于对优势和健康无所知晓。用马丁·塞利格曼的话来说:“心理学是半生不熟的,这样说毫不夸
张。我们熟知精神疾病,熟知损伤和修补。但对另一半却是陌生的:优势的那一半,我们擅长的那一半,使我们的生活美好的那一半。”
不言而喻,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对于某些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另一些人可能难上加难。如果这些弱点干扰了我们的优势,就需要想出一些策略来控制它们(详见本章后半部)。然而,为了拨乱反正,我们必须记住,关注并设法控制弱点,虽然有时确有必要,但只能帮助我们避免失败,而不可能帮助我们出类拔萃。塞利格曼告诉我们——我们采访的许多有卓越表现的人们也告诉我们一一惟有了解并加强自身优势才能出类拔萃。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说过:“如果目的是摧毁、瓦解或削弱,批评会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设,批评只会造成伤害。”(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是一种通病:因为失败从来不是有趣的事,所以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情愿不冒这个险。面对辉煌人生的挑战,这种对于失败的惧怕格外顽固,而不易消除。
失败也不全是一样的。有些失败很容易应对,对于这种失败,我们通常能找到借口,继而避免损及自身形象。这在幼儿园(“嘿,我还没有准备好”)和在一作单位(“我想这不是我的专长”)听起来不大一样,但是道理是相同的。当失败的原因与我们的为人之本无关时,我们可以接受它。
但有的失败却如鲠在喉,令人耿耿于怀。此类失败中最持久和最令人沮丧的是,我们选择自己的某个优势,夸下海口,全力以赴,结果仍惨遭失败。这种失败真是叫人痛苦难言。还记得电影《烈火战车》中的短跑运动员亚伯拉罕吗?他在一场准备已久的竟赛中失利后,无奈地对女友喃喃低语:“我发誓,我不可能跑得更快了。〃
无论我们是像亚伯拉罕那样与别人竞赛,还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当我们扑下身子,寻找优势,却呼之不出时,失败的感觉是最彻底的。尽管别人好言相告:“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却无法摆脱绝望。“我发现了才干,将它发展成优势,公诸于世,千锤百炼,到头来还是失败!我该怎么办?〃
发挥优势却惨遭失败,本已令人恐惧,而使这种恐惧雪上加霜的是,公众最乐于取笑的,莫过于那些声称优势却遭遇失败的人。想想上世纪90年代初唐纳德·特朗普的破产险情,还有理查德·布兰森推出新口味可乐(Virgin Cola)的种种波折。我们很少有人敢发誓,自己看到这些大人物的海口落空时没有几分快意。我们的某些卑下本能使我们对于别人的不幸喜不自胜。并且可悲的是,这种幸灾乐祸与对方的自大成正比。他们越自大,我们对其失败越高兴。
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许多人避免发展优势的“张扬”。相反,我们呆在工作室里弥补缺陷。这是勤奋,这是谦逊,这是社会所尊敬的。不幸的是,如前所述,弥补缺陷从来不会将你引向卓越。那你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对发挥优势却陷于失败的巨大恐俱呢?
你很可能无法根除对自身失败的惧怕或对别人失败的快意。两者看来都扎根于许多人共有的人性之中。然而,你如果仔细分析它们,至少能破除对它们的迷信,使它们不至于阻碍你去
发展自身优势。
我们从自大的问题谈起。毕生发展自身优势是自大狂吗?我们的研究表明,根本不是。发展自身优势与自大狂是两码事。自大狂是你夸下海口,却光说不练,就像“戴着大帽子,没有一头牛”的牛仔。这种瞎诈唬的生活态度才是人们取笑的对象,
但是发展白身优势并不一定与自大有关,它所关联的是责任。对于与生俱来的才干,你无需自傲;就像你对于自己的性别、种族或头发颜色无需自傲一样。你的天生才干是上帝的恩赐或出生的巧合―究竟是哪一种,要看你的信仰而定。无论是哪一种,都与你无关。然而,能否将才干发展成优势,却与你大有关系。这是你的机会,抓住了,就能把握自身才干,并通过专注、学习和实践而发展成为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从这个观点看来,避开你的优势而专注于弱点,不是勤奋和谦逊的表现,而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相反,最负责任、最具挑战性,并且就忠实于自我而言最值得尊敬的任务,就是直面潜伏在你天生才干中的优势,并努力将它充分实现。
你会失败吗?当然有可能。建立辉煌人生意味着你必须让业绩来作你自身优势的最后仲裁。准确度量的业绩是铁面无情的。毋庸讳言,有时你声称具有优势,却获得不利的评判。
那又如何?最糟又能怎样,假设你识别自身一项才干,将它发展成一个优势,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的,这很痛苦,但是你不应就此崩溃。这是个学习的机会,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如此往复。若下次努力仍未如愿,那怎么办?当然,你会觉得更加痛苦。但是,你应从中有所感悟:也许,你的优势不在这里。虽然受到刺痛,但至少你可以更有效地重新寻找优势。正如机智的W·C·菲尔兹所建议的:“如果第一次不成功,再试一次。再不行就放弃。没有理由愚弄自己。”
这个建议说来容易,却难以实施。但是你如果在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有时进步,有时后退,不必气馁,因为辉煌人生就是这样的。这个过程——行动、学习、改进、再行动、再学习、再改进——尽管看来很笨拙,却是辉煌人生的实质。辉煌人生要求你大胆、感知敏锐、倾听外界对业绩的反馈,并且,最重要的是摈除种种干扰,不断研究自身优势。卡尔·荣格说得一针见血:“忠实于自我是……面对生活的勇敢行动。”
不过.我们要提醒你:时刻警惕一个可能伤害你的危险:错觉。当你屡试屡败却毫无察觉时,你就可能受到误导。你自认为有演讲的优势,却没看到听众昏昏欲睡。你自认为是销售明星,却从不觉得奇怪为什么没人来买。你自视文斯·隆巴迪后最伟大的管理者,却没有注意到,当你四处巡视时,员工们都在躲避你。最危险的是,你记录下了可怜的业绩,却找出千万条理由来说明这一切与你无关。错觉加上否认是致命的。
如果你染上这样的病,那么本书中的一切都治不好你。我们只能明告你,受你伤害最重的正是你自己。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曾经说:“成为自己,成为我们能成为的人,是生活的惟一目标。”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话,但是,你生活的目标之一肯定是发现并运用你的优势。如果你的感官受到错觉和否认的麻痹,你就会停止寻找这些真正的优势,结果过着一种别人生活的二流版本,而不是你自己的生活的辉煌版本。
害怕真实的自我
你之所以不愿研究自身优势,很可能是因为你不认为你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骗子综合症”,或老套的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你仍然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你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你的优势造就了你的成功。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会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
这部分地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优势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