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超过录取分数线;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只考了355分,未达到录取分数线。一个智商为104(属中等智商)的考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优秀,高考成绩达491分,超过智商高达128和130的考生,在被调查的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二。”
我不是专家,也没有对这一专题进行专门研究,不太了解目前对非智力因素考核的量化标准(因为智商已经可以量化),但是从我近30年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中,我有理由相信这些数字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内涵、功能极其实践意义,我虽然感兴趣,但一知半解,不敢妄言。可我相信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中的每一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都对一个人的智力活动起着制约作用。当我今天再回过头来分析这几个学生学业上不成功的根源时,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他们就败在习惯、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所以我特别想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的习惯与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前途乃至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可以小视。
个案一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我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曾经自我标榜为“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作为老师的成功,我有着数量众多的学生、家长、同行以及学校领导可以为证;作为母亲的成功,却只有一个儿子成为最直接的佐证。我的儿子并不出类拔萃,也不是多么优秀的人才,更没有哈佛女孩儿刘亦婷那么多可以炫耀的资本。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我身边,我一手拉扯大并培养出来的孩子,我教会了他做人,教会了他做事,尤其是我培养了他爱读书的习惯,他今天已经受益,而且必将受益终身。
我的儿子王晓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凭借他的知识、文笔及口才,事业上可以说一路顺风。他的知识功底和写作能力均源自于他从小养成的爱书、读书、以书为友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份功劳我是要占一大半的,因为我是他读书的启蒙者。
我是原北京女三中(现159中学)赴山西插队的知青,1972年上学后留在了山西省大同市。儿子1977年出生时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当时周围的环境和氛围,都不是太理想。身为老师的我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尽管经济条件有限,但在文化生活上我绝不亏待孩子。从儿子一岁多开始,我为他订的第一本杂志是《看图说话》。书中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故事,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以后又相继订了《中国儿童》、《小朋友》,里面的每一首歌谣他都要背下来;当时没有今天这样好的条件,爷爷用白纸裁成小方块,用毛笔写上字,自制识字卡片教他认;上、下两册的《365夜》(365个故事)成为每天睡觉前的必读书(我给他念),而且奇怪的是他居然百听不厌,每一个故事都听了无数遍,直到把两本书都翻烂了;上小学后我就给他订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买的课外读物更是不计其数。让我备感欣慰的是,所有的报刊杂志、书籍到他手里一点儿都没糟贱、不浪费,他都会认真去看、去读,而且备加爱护和珍惜。记得在他4岁时发生过这样一段小故事:当时幼儿园发生了传染性肝炎,不得已只好临时找了一个阿姨在家照看他。每天早晨送他时他必须要选几本书带上,天天如此。阿姨总是夸赞他“小萌萌真乖,没事就自己看书”。忽然有一天我去接他时,阿姨十分紧张地告诉我:“今天可不得了了,萌萌大发脾气,姐姐不小心把一本《中国儿童》封面撕了个大口子,他不依不饶,用浆糊粘不行,用胶布贴也不行,就是要赔给他新书。”这孩子从小很懂事,从不乱发脾气的,这次可真是动了他的最爱,动了他的心。最后我以再给他买一本新书作为赔偿,事情才算了结。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在我的启发和辅导下,他不但不像其他孩子们那样一说写作文就打怵,而且写作的欲望很强烈,经常自己编写故事。我带他去大连看海,他回来写了一篇《老虎滩游记》,令我十分诧异的是,我们俩同游,他怎么了解了那么些有关老虎滩的传说,而我却没有注意到。他说:“妈妈你真傻,门票背面有详细介绍你都不看。”他已经学会搜集写作素材了。五年级时,他参加北京的《儿童文学》征文活动,写了13页稿纸的《海底漫游记》,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把海底生物人性化,描写得活灵活现。寄给编辑部后编辑为他修改,对他进行指导。春天,外面下起了小雨,他坐在小板凳上,眼睛看着窗外,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会儿功夫,一首稚嫩的小诗《春雨》从他笔尖流淌出来(写到此,我不禁十分痛恨自己,孩子小时候写的许多东西,前几年被同事们拿给自己的孩子传看给传丢了,好懊悔)。上初中、高中、大学以后写作文、论文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
1991年儿子上初二时,我们全家调回北京,他的视野更开阔了,他的读书范围也扩大了,除了订《学与玩》、《少男少女》、《演讲与口才》等杂志外,买书更成为一大乐事。每一年的春季和秋季书市,我们母子都会结伴而去,他选他的,我挑我的,或小有收获,或满载而归,我们娘俩绝不虚此行。而买回书后我有时也顾不上看,就放到一边,儿子却不肯让书闲置。直到今天,经常看到他坐在床上,伴着床头灯夜读。这时候我往往感慨:儿子那一肚子的“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说起他今天的工作,我常用“歪打正着”来形容。因为他当时以555分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时,报的是法律专业,可是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录取分数是历年来最高的,他被调剂到了哲学系。从那一天起我就暗暗发愁,哲学专业今后能干什么呢?四年大学毕业他仍不甘心,又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由于种种难以说清的原因(绝非单纯成绩问题),孩子落榜了。我还没有从郁闷中走出来呢,他却毅然在网上投递简历,参加赛迪广告公司面试,一次成功,从此进入广告界。三年来,孩子用他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流畅的文笔在耕耘,也在收获。回头细想,四年大学生活,他不仅在书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而且丰富的哲学思想又给他增添了几分智慧。
儿子不愿我在书中写他的成长过程、成长经历,但是我说我必须写,因为我写的不是他,而是在写我自己的成功经验,这个成功就在于我培养了孩子从小读书、爱书的好习惯,为他的成长和成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为此而自豪!
个案二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我这里要说的是我刚刚送走的几个毕业生。可以说他们给我留下了遗憾,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处伤痛。
葛小刚,是初一下半学期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分到我所带班级之前,他以前的小学同学先给我打预防针:“关老师,他来咱们班可糟透了。他上课特能闹,老师根本管不了他。”得到这样的信息,我赶快跑到教务处亲自考察一下:好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儿,白白胖胖,圆头圆脑,见人就笑,那种聪明、智慧都写在了脸上;考试的结果也不错,尤其数学成绩很突出。我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名学生。当时也确实存有一份私心,收个学习好的,能提高班里整体学习成绩。两年半的时间转眼过去了。事实证明,他的确很聪明,如果测智商他肯定属于高智商范围的,而且所有任课老师,周围同学也都认可这一点。他思维敏捷,做题速度快,数、理、化三科成绩平时经常能够名列前茅,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我在他初二结束时给他写的评语是:“你是个极聪明的孩子,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你。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最服众的不是你白白胖胖的笑脸,更不是恶作剧时的坏模样,而是你还不错的学习成绩。稍不留神,一旦掉下来,你的人缘儿可就丢了。何况离我对你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呢,努力吧!”
初三第一学期结束,为了激励他,我又精心为他设计了这样一份评语(做成录取通知书状):
姓  名   葛小刚
 
政治面目  共青团员(此时他还未入团)
 
录取学校  北京四中
 
北大附中
人大附中
希望不要让我失望哦!
这两个学期的两份鉴定可以见证我的良苦用心吧。
中考分数下来了,480分,连最低档的区重点高中都没戏。所有老师都诧异,所有同学都感到意外,我反而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而且认为在情理之中,说难听点儿也叫咎由自取,因为这个孩子的不良习惯让我伤透了脑筋。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他良好的智力条件,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把他纠正过来,遭遇了我从教近30年很少有的失败。列举一二,您就会相信他得这个分数一点也不冤。
不良习惯一:上课不听讲。正像他小学同学介绍的那样,“上课闹腾”。小学闹腾了六年,上中学了仍一如既往,老师讲新知识还能听几分钟,只要他听懂了,就开始接话茬、闹笑话,由此还曾激起同学及家长们的公愤。我这个被同事们公认管理学生“招数”最多的班主任也束手无策,学校两位主管校长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再加上妈妈片面地认为“老师讲得太容易了”,同意孩子“数学课不听老师讲,可以做自己的事”,于是导致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漏洞百出。
不良习惯二:不爱读书。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藏书也不少,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连语文课本都懒得看,作文水平完全不像读初三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偏差,中考120分满分,他只考了87分,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大大影响了中考总成绩。
不良习惯三:考场上从不认真检查。由于他头脑反应确实比较快,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尤其是理科,他做题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