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千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变。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绍兴府,治所不变,领山阴、会稽、上虞、萧山、嵊县、新、诸暨、余姚八县。清继明制。
绍酒女儿红和状元红
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很久以前,绍兴东关有一员外盼嗣心切,无奈妻久不孕,员外寻遍周遭终得一偏方,妻方孕,员外喜极之际,特酿黄酒廿余坛以庆。冬去春来十月怀胎,员外妻诞下千金,不日便迎满月,按当地习俗,员外设剃头酒大宴宾客。酒席散毕,员外见数坛好酒尚未启封,弃之不免可惜,遂将此酒埋于花园桂花树下。光阴似箭,岁月如梭,18载转眼即逝,员外千金也已长大成人,其容貌艳丽,可谓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媒提亲之
人遂络绎不绝,乃父慎思,许嫁于恩人之子。不久,大喜之日即到,喜宴间,老员外与宾客欢庆畅饮,酒水渐尽仍不尽兴,老员外愁眉之际忽忆桂花树下还有那已埋藏18年的好酒,即命人掘陈酿以宴宾客,待酒坛出土置于宴厅,去其泥头,顿时芳香扑来、浸润心脾,众人争相尝饮,无不为其晶莹瑰丽之色、甘洌爽口之味所倒,席上骚人不禁赞道:“地埋女儿红,闺阁出仙童”,众客称好!此后,隔壁邻居,远远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儿时,就酿酒埋藏,嫁女时就掘酒请客,形成了风俗。此后千百年间,古绍兴一带逐渐形成“生女必酿女儿酒,嫁女必饮女儿红”的习俗。
后来,连生男孩子时,也依照着酿酒、埋酒,盼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所以,这酒又叫“状元红”。“女儿红”、“状元红”都是经过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这酒实在太香太好喝了,因此,人们都把这种酒当名贵的礼品来赠送了。
镜湖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湖东岸有马臻之墓,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被诬告致死,后来会稽百姓设法把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墓在鉴湖东跨湖桥下,后依鉴湖,前临旷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济王墓”(利济王”为北宋仁宗所赐)四个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墓时所立。墓东侧有马大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晚清建筑。
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中期以后,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北宋末围湖最盛时终于为成田。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潴水,鉴湖已经名存实亡。今零星散布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百塔湖、洋牌湖等都是古鉴湖的残迹。
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鉴湖所在的绍兴,距杭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处,其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称“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而得名至今。
乌蓬船
船蓬黑色的小船,盛行于浙江绍兴,划时双手划单桨,双脚踩橹,行驶很平衡。是古时主要水上交通工具。
处州
处州,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始名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至明洪年间,改为处州府。
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来指配州郡,而丽水地处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颗星,最南一颗星名为处士星,所以就以处州为州名。据明代的《名胜志》载:“隋开皇九年,处土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
东汉属松阳县。隋开皇九年(589)析置括苍县。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丽水县。1986年撤消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景宁、云和、庆元、遂昌、松阳。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景宁、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龙泉10县。
仙都及仙都洞天
仙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一个山明水秀、景物优美、气候宜人的游览胜地。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
鼎湖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芙蓉峡
芙蓉峡,从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两侧峭壁通体漆黑,整座山体又如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狭处,中裂如门,仅容一人穿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叫铁门峡。电影《阿诗玛》中,阿黑张弓射穿山崖的镜头就取于此。入内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围立,中间绿草成茵,叫紫芝坞,相传是东海八仙饮山泉尝紫芝之处。坞内有屋基一座,是明代四位高人结庐隐居的遗址。
步虚山
步虚山是鼎湖峰的后山。它东西走向,
东接高天坪,西为石笋漏,南为下官坑,北俯板堰,海拔高364米(步虚,道家名词,道教斋醮中道士在醮坛上边赞诵边步行的仪式动作)。它的西头原与鼎湖峰为一体,形成于白垩世晚期,后经流水的冲刷和寒暑风化(垂直节理),才慢慢自然崩塌分离,形成许许多多尖柱状的石柱。
鼎湖峰就是其中最高最大的石峰,故步虚山,西端俗称石笋漏与石侧漏。元《仙都志》云“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叠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之所。云‘缙云堂,即三天子都’。山巅平敞,有若坛,是其地也。”北宋铁面御史衢州赵忭有诗云“妙峰高处即仙居,多为朝真作步虚。却是清风明月夜,一声倾听属樵夫。”
凌虚洞
步虚山,奇峰嶙峋。在步虚亭下悬崖陡壁间,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远眺如蚁巢,近看如蛋窝,有的直径
不逾一寸,有的足有二三尺;个个坚硬似铁,油黑发亮,其重异常。这大大小小石蛋之间,组成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洞壑。据地质专家考察后认为:步虚山斯原来是个小小的火山口,当喷发结束前夕,洞口立即被回填的岩浆牢牢封住。这时管道内高速运动的炽热岩浆,裹着沙石,纷纷滚动变成球形。当火山停喷骤然冷却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熔岩球,球泡和石泡。后来历经过一亿多年的流水冲刷和自然风化,火山口通道内壁也逐渐破裂坍落,慢慢露出这古怪而神奇的洞壑来。由于地处高踞云空的峭壁之上,且无藤蔓可攀,是蝙蛹栖生的地方,故称蝙蝠洞。人们游到此,可望而不可及,以为这就是登天入仙之处,故也叫凌虚洞。
杭州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
宋代: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