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人卷珠帘-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来了,你要修行的,怎么娶亲?”



“我早就跟你说过了,如果你想嫁给我,我就娶你,我下辈子再修行。”



秀儿笑着打趣:“我才不干呢,这辈子娶我了,下辈子就抛弃我自己跑去修行。”



“我和你双修。”



“我下辈子也不当女道士,整天穿着灰不溜秋的衣服,多难看啊。”



“那我下辈子也娶你,只要你想嫁人我就娶你,直到你想和我双修为止。”



听听这大话说的,把几辈子以后的事都算进去了。



秀儿抬起头,刚想取笑他两句,却发现,那双如水般清澈的眼眸里,竟透着不容错认的坚持与坚定。



第四折(第二十五场)  胡家



去胡二先生家唱堂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见过平民富豪如关家的大方,再见过第一权门左相府的威势,连皇宫都进去瞻仰过了,秀儿以为她不会再为任何人家的豪奢程度所打动。可到了胡家,还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



倒不是说胡家比关家或左相府还阔气,而是,本以为普通的乡绅人家,顶多只是齐整而已,想不到却也给人富豪的派头,大到亭台楼阁,小到一草一木都十分讲究。庭院竟然设计成江南水乡的模样,池塘里还种着各色荷花,不时有锦鲤游来游去………虽说秀儿从未到过江南,那江南的迷人景致,画儿上还是常见的。



据说当年金主完颜亮就是因为听人唱柳永写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企羡江南的繁华,这才动了侵吞南宋之心。为此,宋人谢驿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一个北方蛮荒之地茹毛饮血的小民族,吞并了北宋本来已经很满足很骄傲自得了,偏偏你们又自夸江南怎么怎么美,好嘛,财宝外露,就别怪人家贼惦记着。



站在胡家江南庭园式的水榭里,秀儿有点好奇这胡家的背景,若说只是个无官无爵的普通百姓家,历经战乱之后,怎么会在短短数年间便有了这般财势?



而且在蒙古人的朝廷中得势的几个汉人中,好像并没有姓胡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好奇归好奇,这些也与秀儿无关就是了。



胡府请堂会的原因是胡家老太太过七十大寿。所以戏班地人进门后,照例先给老太太请安拜寿。坐了吃了一杯茶,然后就在胡家的大厅里摆开阵势。到这时,秀儿才算是发现。地方富绅和大都富豪到底还是差了一个档次,最起码。家里没戏台吧。



第一次在平地上演戏,秀儿开始很有点不适应偌大一个厅堂,客人们都在四周围坐着,唱戏的就拿客厅后面地穿堂当后台,从那里进进出出。因为演员和观众隔得太近。有时候一甩袖子简直要甩到人家脸上去。更有些不懂事的孩子,直接跑到演员队伍里穿来穿出,嘻嘻哈哈,虽然很快会被人吆喝着喊回去,还是破坏了整场演出地情绪和气氛。



凡此种种,都让秀儿感到郁闷,觉得很难放开手脚,很难真正地投入感情,因为。太家庭化,太随意化了,根本就不像专门的演出。倒像一帮票友随便串着玩儿一样。以前在家里跟父母打打闹闹演戏的时候,就是这个调调。



让秀儿意外的是。想到父母。想到小时候一家人“唱戏”的温馨场景,她地感觉突然变好了。然后很快就调理好自己的情绪,慢慢放开起来。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堂会”,或曰堂会的本意吧。那种家里有戏台的堂会,事实上还是舞台的感觉,跟在戏院演出没两样,只不过不公开卖票而已。



像现在这样,在人家的堂屋里,直接面对来宾唱“堂会”,其实更易跟观众互动,更灵活,跟便于现场发挥。



而这,本来就是秀儿的长项。她能在大都一场戏而红,靠的就是这份许多名伶不及地灵活机智。



比如,唱到第三折“拜月”的时候,秀儿就把词改成了:“这一柱香,愿胡家老安人福寿绵长;这一柱香,愿通州四境平顺,百姓康宁安乐;这一柱香,愿天下间夫妇永不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聚……”



坐在主位的老太太当时满脸地皱纹都笑开了。等这一折唱完,立刻吩咐身边的丫头端着一小簸箕铜钱过来说:“老太太怜珠小姐唱戏辛苦,赏她买点心吃地。”



秀儿出来道了一声谢,可没东西装钱,又不好兜起裙子包,最后还是黄花拿了一块布出来兜了进去。秀儿瞅了一眼,好像是一面演戏时候用地旗幡。



接下来,就越唱越顺了,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喝彩声此起彼伏。胡家如果要以此赚热闹地话,那可真是够热闹了,虽然戏院的马老板肯定会肉疼。



胡家大厅挤满了人不说,连外面院子里都挤得水泄不通,秀儿唱戏的间隙里偶然望过去,发现院子里的几棵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人。所以她又灵机一动添了上一句台词:“我眼悬悬整盼了一周年,不见俺良人面,忽听得喜鹊儿叫,赶紧出门看,呀,那院子里的树上怎么挂满了猴子,敢情都是来给老太太献寿桃的?”



一面念,手一面往外指,众人随她的手指看过去,待看见棵棵树上那满树的“猴子”时,一个个差点没笑岔了气,胡二先生当场喷出了一口茶,老太太笑得直揉眼睛。



就这么一句,不用说,又哄了老太太一簸箕钱。



晚上,本来秦玉楼准备带着弟子们回去的,因为那边还有夜场,虽然有黄花盯着,到底不放心,怕出什么意外状况。但胡家死活要留下吃晚饭,秦玉楼也只得答应了。



想不到这一留,就给戏班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吃饭的时候,胡二先生先敬了一整圈后,特意跑到戏班这一桌来跟他们一起同坐,看来也是个爱戏之人。席间,胡二先生问起了戏班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打算在这里演多久,在哪里下榻等等。待秦玉楼说出“叶公祠”时,胡二先生纳闷地问:“叶公祠”在哪里啊?”



他身后一个仆役说:“二老爷,叶公祠在小李各村。据说以前那里住过一个姓叶的家族,但战乱之后,也不知道是举家搬走了呢,还是全都……”估计是怕在大喜的日子说“死”字不吉利,这仆役停顿了一下才说:“总之姓叶的后人一个都没了,现在那里住的是姓李的,所以叶公祠也就荒废了。”



胡二先生还是想不起来:“小李各村我去过两次,可就是对这叶公祠完全没印象。”



秦玉楼便说明道:“现在那里也不叫叶公祠了,改成了一个蒙训的小学堂。因为是暑热季节,小学生放假回家歇夏去了,暂时空在那里,我们跟村长借住一下。”



胡二先生这才恍然道:“你早说小学堂我就知道了,那里我还去过的。只是,小李各村本就是比较穷的村子,那房子又年久失修,怎么住人啊?”



秦玉楼摇着头,无奈地笑着说:“没办法,我们人太多了,住客栈实在住不起。若说租个房子,原本只打算在这里唱三场的,三天谁肯租啊?所以只好随便找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栖身了。”



胡二先生惊讶地问:“你们只打算在此停留三天?我听说场场爆满啊,连走廊里的凳子都要提前预订才有,连后排另设的站座都每天卖出几十个,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只唱三天呢?“



秦玉楼答:“那是没来之前,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看,才定三天的。现在既然有这么多人捧场,自然不只三天了,听马老板说,第六场的票都已经开始预订了,照这样下去,只怕还要在此唱个十天半月吧。”



胡二先生低头想了想,然后说:“要是打算留十天半月的话,就不要住那里了,我有个房子,本来是一位扬州的朋友说好了要赁的,准备在家过完暑月就搬来住,可他家里有人病了,说可能要索性过完年才来。原来赁房子的那家已经搬走了,就这半年的空档期,我也没打算再租给别人。反正空着也是空着,不如你们去住吧,总比那破破烂烂的小学堂好些。”



秦玉楼哪有不愿意的,他也知道弟子们背地里怨他抠门,能不花钱而改善居住环境的事,他自然乐意了。



于是讲了几句客套话,略微推迟了几句,就接受了。



第四折(第二十六场) 漏了



从胡家出来,秦玉楼匆匆赶往百汇戏院去看今天的演出情况,其余的人则回叶公祠。



谁知刚爬上那小土坡,就看见有人在他们住的屋子前面探头探脑,难道是小偷?



本来有说有笑的一帮人立刻警惕起来,几个胆大的跑过去喝问:“谁?在这儿想干什么?”



“别误会,别误会,我是老陈,昨日中午还来帮你们做过饭的老陈。”两个“可疑人物”中的一个赶紧出声。



此时秀儿已经认出老陈身边的彪形大汉不是别人,正是帖木儿的贴身保镖桑哈。



秀儿心里一紧:桑哈平时就像帖木儿的影子一样,从不离左右的,现在突然跑来了,不会是,帖木儿出了什么事吧?她一身冷汗地跑过去问,结果那两个家伙说,他们是奉了自家主子的命令,前来请戏班众人去住客栈的!



大伙儿简直傻眼了,原来好事果然成双,天上掉馅饼是一次掉俩的。明明前几天还无人问津,今天一来就来了两个。



话说,住客栈当然又比借住人家的房子更好啦,那客栈里可是什么都齐全的,床铺现成,卫生有人打扫,连茶水都给你提到房里去。只是秦玉楼和黄花都不在,虽然人人乐意,个个傻笑,却也没人敢随便接话。



秀儿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乐意是他们的事,她可不能接受,忙回绝道:“请陈师傅回去多多拜谢你家公子,就说我们已经找到住的地方了,明日一早就搬过去。不用住店了。”



开什么玩笑,请整个戏班住客栈,那得多少钱啊?虽然钱对左相府的公子来说根本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