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莱太史慈-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小孩悠然道:“天地逆旅,来去匆匆,可唯有天地间的正道不朽,兰若兄以为然否?”
  竟然对孙芳的问话理都不理,便轻轻带过。
  孙芳当然说不出反驳的话,那小孩眯着眼睛款款道:“君子配五德,何为君子可不是兰若兄一个人说了算的,五德终始,生生不息,那是需要天人感应才能把握到的,既然天生五德,那么人必分五种,哪一种都应在五德之内,比如你兰若兄现在讲起经文来肯定是要比耕地的老农强,可是若是说到种地,兰若兄那可就瞠乎其后了。否则你还到这五德院里来学习干什么?”
  看着孙芳张口欲辩,那小孩儿阻止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的身份当然是比老农高很多,可是身份高就是君子吗?你不懂农桑就是配不齐五德,配不齐五德怎会是君子?”
  孙芳被问的张口结舌,说不上话来,那小孩儿看着孙芳道:“君子配五德那是说君子在五德之外,兰若兄现在尚在五德之内,不过得一火德,何来君子之说?所以说,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和其出身无关,只不过我们这些读书人有了一个来到临淄的五德院学习的机会,一个通过学习有可能变为君子的机会罢了。依我看,兰若兄现在说谁是君子为时尚早,等哪一天兰若兄学会了五德院中所有的课程再说自己是君子也不迟吧?至于会盟的诸侯,似乎除了刺史大人外,没有机会接受我等这样的教育吧?至于是不是君子,则非我所知了。”
  言外之意,竟然连此刻正在会盟的诸侯都不放在眼里,不过却言之成理,这一番话顺着管宁的君子配五德论而发,当然是牢靠的很。
  一席话说的众人齐齐一怔,想不到这个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小孩竟然有如此的见解。
  掌声响起,众人回头时,只见管宁和孔融联袂而来,显然是听见了这孩子的话,忍不住喝采起来。
  管宁来至那孩子的身边,眼中露出前所未有的神采,轻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见众人均向管宁恭称管先生,知道来人就是管宁,连忙肃容道:“小子徐州琅琊人士,姓诸葛,名亮。”
  原来竟是少年“卧龙”!
  管宁闻言微微吃惊,开口道:“徐州琅琊人诸葛氏?原来是我朝司隶校尉诸葛丰将军的后人,难怪家学渊深!”
  孔融此时也来到诸葛亮的旁边,大感兴趣道:“你是谁的孩子?诸葛硅还是诸葛玄?”
  那少年诸葛亮眨了眨眼睛,正要说话,却见自己的哥哥慌里慌张的带着那中年人走了进来。这中年人一进屋子便向管宁等人赔罪道:“在下诸葛硅,乃是新任的泰山郡丞,我这孩子……”
  还未说完话,孔融便笑道:“无妨,这孩子很不错,可堪造就。”转过头来看向管宁道:“幼安,你怎么说?”
  管宁站起身来对诸葛硅笑道:“诸葛先生不必客气,令弟诸葛玄与我是游学时的好友。”转过头来对马钧说道:“德衡,你把这两个孩子就编入到这个班级里。”
  那大一点的孩子当然就是诸葛瑾了。
  马钧点头称是。
  孔融转过头来看着此时议论纷纷的学生们,笑骂道:“好了,看看成了什么样子,还不快上课?”
  管宁显然是对诸葛亮喜爱非常,竟牵着诸葛亮的手跟着马钧去办理相关的手续。这一无意地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这个小孩儿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一路上,管宁和诸葛亮作着愉快地交谈。
  管宁微笑着对诸葛亮道:“看样子你对‘五德终始说’非常感兴趣,刚才那番话你说得非常有意思,是你叔叔讲给你听的吗?”
  管宁这话纯属猜测,要知诸葛亮的父亲并非是以学问见长,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才是治经大家,诸葛亮刚才的那一番话深得“君子配五德”的精益,尤其是对君子应在五德之外的论述绝对和自己在洛阳的那场宴会上所宣传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管宁却不相信这番话是这个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所以才对诸葛亮有此一问。
  岂料诸葛亮摇头道:“那些话是小子望文生义,自己胡乱猜测出来的,难登大雅之堂。”
  管宁吃惊地看着诸葛亮,想不到眼前的这个孩子竟然是如此的奇才,不由自主地问道:“原来如此,你还揣摩出来了什么,不妨说出来听听?”
  诸葛亮若有所思道:“小子以为,既然天道就是人道,那么治国当如治学,既然一个人要想成为‘配五德’的‘君子’,就必须知道‘天人交感’到底是什么。”
  管宁不自觉的点头,早就忘记了对方是个孩子,而是把诸葛亮当成了一个可以相互讨论学术的大儒。
  诸葛亮原本惴惴不安,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此刻见管宁点头,马上受到了鼓励,又看了一眼正在边咳嗽边与孔融说话的父亲,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所谓天生五德,而五德幻化无穷,可为‘五声’、为‘五谷’、为‘五色’为‘五脏’上天造人,当然会给人以‘五形’,何为‘五形’?‘肠胃’、‘手’、‘足’、‘耳目’、‘口舌’是也。”
  管宁没有想到这个小孩竟然对五德终始说理解到这种程度,不由的和孔融怔怔的看着他
  诸葛亮看两人呆呆的望着他,还以为自己说跑了题,连忙又回到了原来的话题,不好意思道:“小子之所以研究这些,主要是因为家严在家慈去世后,一直重病缠身,始终没有痊愈,后来当今医术国手华佗先生经过琅琊时曾经为家严看过病。当时华佗先生的一番话令小子记忆犹新。”
  管宁两人看着诸葛亮,心知他在谈论五德终始说时突然提起父亲的病必是有其理由,所以静静地听着。
  诸葛亮道:“我记得华佗先生说过,一个医生治好病人的病并非是真正的好医生,在病人生病前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才是好医生。”
  管宁两人齐齐一怔,细想之下都不自觉的点头,诸葛亮又道:“华佗先生认为家严的病症并非药石可以根治,他说家严的肠胃不好,导致了手足无力、眼花耳鸣,进而精神不济,并且传授了家严一套健身的法门儿,叫‘五禽戏’的,可以强身健体、滋养精神……”
  管宁与孔融何等样人?诸葛亮的话一说到这里,两位大儒马上明白了面前这个神童的意思。
  一个国家好比一个人,一个国家健康的维护正如一个人健康的维护。
  胃口好,身体健康才能谈得上这个人神清气爽,思虑周全,一个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又或者疾病缠身,哪里还能谈得上从事精神方面的活动?“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一个国家要强盛当然需要精明的决策层,但不可否认,当其他的阶层很不“健康”的时候,这个决策层再精明强干也是有“心”无“力”!
  若是我大汉“肠胃”温饱、“双手”灵活、“双足”强健、“耳目”聪明、‘口舌’无碍,那时,我大汉的“心智”才是真正聪明绝顶!
  如果,这五形不仅仅“健康”,而且越来越“强健”呢?
  可惜,诸葛亮还是年幼,思维还没有那么全面,只是自顾自地往下说道:“所以小子认为既然‘肠胃’、‘手’、‘足’、‘耳目’、‘口舌’就是一个人身上的五形。又因为‘天’‘人’感应,所以小子以为,天下亦有五形:农桑就是国家之肠胃,可令天下温饱;百工是国家的双手,可令天下安逸;商人是国家之耳目,可令天下知万物;军旅是国家之足,行者无疆,令我大汉可威服四方。‘口舌’则是儒生……”
  此时孔融的一付心神也放在了这诸葛亮身上,笑道:“‘军旅是国家之足,行者无疆’?这话有点意思,子义曾经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少年诸葛亮一闻此言,双目立时闪亮,喃喃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随即兴奋道:“刺史大人说得真好!若是我大汉马蹄踏过的地方就是我大汉的疆土,那才是我大汉的威仪!”
  管宁和孔融对望了一眼,彼此看出对方的惊异:这孩子的这句话中实在是有盖天的豪情壮志,实在不敢相信是一个孩子说出口的。
  诸葛亮此时终是小孩子,说得多就有些乱,喘了一口气道:“所以小子认为,所谓‘君子配五德’并非是一个消极等待上天为我们降临君子的过程,而是我们自己培养君子的过程。”
  管宁孔融齐齐一怔,第一次从诸葛亮的话中隐隐捕捉到了太史慈建立稷下学宫的真正目的。
  难道主上是要把不可捉摸的天命掌握在人的手中?
  诸葛亮又道:“所以小子认为,君子配五德就是要找到一种办法令五德始终处于‘健康’中。只要五德‘健康’,则天下大治,可千秋万载!”
  若是太史慈在此听到诸葛亮的这一番话,一定会拍案叫绝,因为这个诸葛亮已经走得比管宁还要远了,简单说来,管宁说的“君子配五德”只是在说在大乱之后,如何恢复和解放生产力、让社会稳定下来的问题,朦胧地意识到对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而诸葛亮则想得更远,他想到的是在天下太平后如何持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那五德不应该只是总保持在原有的状态中,而应该越来越强,五德不断地成长。

()免费电子书下载
  只不过此时的诸葛亮年纪太小,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管宁的学说有着很不一样的地方。
  但管宁已经敏锐地把握到了诸葛亮自己都未发现的东西。
  若说管宁说的是“君子配五德”,那么诸葛亮说的则是“君子养五德”。
  管宁心中涌起无限的欢喜,心中知道,天地间终于出现了一个可与自己平等的切磋治国之道的人物,尽管只是一个小孩子。
  若是主上知道了这孩子的存在,还不知道会欢喜成什么样呢!
  也唯其如此,管宁才更关心诸葛亮的成长,轻抚着诸葛亮的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