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燕子] 走进长江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不少的岩石和土壤也随之带到水中,因此,江源之水与我们常说的那句诗——“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去甚远。浑浊的源头水与我脑海中留存的从雪山走来的清澈之水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使我一时无法接受而黯然神伤了一阵。

    我们和先前的源头探险者一样,隆重地立下一块纪念碑,这是一块在成都定制的合金材料碑,一面镌刻了我们每个队员的名字,另一面右上角并排刻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只有一条长江”的字句,中间是“长江源”三个大字,左下角是考察队的落款。立完碑后我们开始寻找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勇士尧茂书立的碑,没有;作为当年中国长江漂流探险队的队长王岩(是我们这支女子考察队的保护人员)根据记忆寻找中国长江漂流探险队立的碑,也没有……最后我们发现过去立的种种纪念碑都荡然无存,这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还是地理环境专家唐邦兴找到了答案:他说冰川地区地下是冻土层,冻土层是会随气温的变化而消融、而冻结的,因此在冻土层上立碑,就如同在流沙上盖房。如何能在长江源上立下永久的碑石,已成为各位漂流探险者们的一个心愿。去年著名的漂流探险家杨欣委托雕塑家朱成用大理石塑成的一尊“长江源”石碑,据说没有立在冻土层中。

        长江源头之争

    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江源头。一路上听唐邦兴教授、王岩、“老鬼”王列诗多次讲起“何为长江源头”之争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此次长江源之行前,我和许多人一样,是从地理书上获知长江的源头是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东雪山。而我父亲却说他以前从书上看到:长江的源头是在巴颜喀拉山。

    由于江源无人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从科学家们的多次对源区考察后,知道在长江源区有三条大的支流,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河,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长江源区应是包括这三条支流在内的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那便是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沿岸。

    国家正式宣布的是沱沱河为长江源头,其理由是在长江源区的三条支流中,数沱沱河最长,因为古人也说:“河惟远为长。”但有些地理学家认为,源头该是当曲河,理由是:当曲河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3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7倍。更有人提出,沱沱河的长度是把它的发源地姜古迪如冰川的长度计算在内的,如果去掉冰川长度,当曲河比沱沱河还要长3。7公里。因此也有人提出了“双源学说”。

    据说河流的水源有多种形式,除冰雪融化雨水补给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地下水补给,当曲河的源头是一大片沼泽地,大片沼泽地正是由丰富的地下水所形成,看来同为长江水,却还有出处、方式的不同。

    争议归争议,在权威部门没有作出新的全面调查之前,由国家正式公布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

        江源漂流

    9月13日,西方人的不吉利日子,也许是真的。这是我们漂流的第一天。吃过早饭,我们开始忙着给橡皮船打气。江源的水流量不光随着季节变化,也会随着日落日出变化,下午的水会比上午大许多。中午12:30分我们正式下水。水很浅,船浮不起来,更不能载人,我们只得拉、拖、抬甚至背着船走,直到下午5点多钟,我们才坐到橡皮船中正式漂流。由于河水流量不大,支流较多,也由于我们第一天漂流,没有划船的经验,橡皮船经常搁浅,我们也常要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拉船,羽绒裤全部浸透,鞋里灌满江水。我们顾不得冷、饿,奋力划船,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宿营地——玛曲河谷。天渐渐黑了,而玛曲河谷却遥遥不见踪影,大家有些慌乱,因为有漂流经验的王岩知道夜漂是非常危险的。在完全看不清河道时,我们当机立断,弃船上岸,我们互相挽着手,淌过无数的冰河,跌跌撞撞地往前走,不知道玛曲河谷在哪,也不知道要走多久。所庆幸的是这天夜晚没有下暴风雪,否则我们队员中很有可能就会冻死一两个。正当我们感到快要坚持不住时,前面几点亮光在移动,原来是大本营的人出来寻找我们。大家都很激动,像久别的亲人一样拥抱在一起,当我们回到宿营地时,已是子夜时分。

    在漂流中,我们遇上了许多险情,但也有独特的乐趣,过足了漂流探险的瘾。我们经历了大雪封河;也曾有五只狼围住我们的帐篷;我们的橡皮船走进了网状的水系中,在天黑时与队伍无法会合,孤零零地度过一夜;我们发现了野葱,腊肉炒野葱的美味永久留在记忆中;我们还在长江第一弯处钓到了十多条江源鱼和双唇鱼,吃得几个队员上吐下泻,有人说是“高胆白中毒”(从没听说过);我们还到江源人家去做客,在藏民的帐篷中过夜;我们看到了藏羚羊、雪猪,还有高原上的鹰;更叫绝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片烈焰般的红草地。据说红草地并非草而是柳树,相传树神派了许多树来到青藏高原,都因气候恶劣,无法生存而死去。最后树神把希望寄托在生命力很强的红柳身上,红柳勇敢地接受使命,但也提出了要求,让它在地底下伸长。树神答应了,红柳不负重望,在高原上扎下根来。它的根系很发达,最长的可达2米,我曾在河滩上发现了一根死去的红柳根,根部四散分开,在沙地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我用相机拍了图片,并小心地取走它,希望把它带回家中,向我的朋友、家人展示它的美丽,讲述它的故事。也许它已用尽力气,经不起旅途的碰撞,变得支离破碎。也许它不愿离开这片土地,我便把它放进江源河水之中,顺水漂去。

    9月26日,探险队里已没有任何食品,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队员们已饿了一天,沿路的风光依旧美丽,但我们没有心情观赏,眼睛只是直直地往前看,盼望着能看到沱沱河大桥。下午我们先看到很远的山坡上有甲壳虫般大的汽车,很快我们又看到岸边的电线杆,随后我们终于看到望眼欲穿的沱沱河大桥,大家一阵欢呼雀跃。

    走陆路的一队人马早两天先到达沱沱河大桥,总指挥唐邦兴在桥上向我们挥手致意,迎接我们的胜利而归。

    我们在沱沱河兵站的后门处上岸,受到一群军人的欢迎。安排好行李后,我们立即冲到路边的一家“重庆饭馆”倒上啤酒,为我们安全返回干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