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司马懿吃三国-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拒了他这些礼物,他就会以为为父没给他‘面子’,不会在朝中全力支持他的抗蜀大略,必会对为父深怀疑忌;不过,若是纳了他这些礼物,为父又会被他看作是个嗜财轻义的人,在他眼里也没什么分量了……这不行哪!为父总得想个办法把这些礼物换个途径回赠他才是啊!”

他皱着眉头埋头苦思半晌,双眉忽地一扬,面露喜色,道:“对了!我钟府之中还有一柄祖传的‘灵犀剑’,乃是尧舜时代传下来的神兵剑器……会儿,你且去后房拿来!”

钟会应声奔进书房后边的密室,取出一柄装在金鲨皮鞘的宝剑拿来呈给了钟繇。

钟繇从金鲨皮鞘之中慢慢抽出那柄“灵犀剑”来——只见一弧青蒙蒙的寒光似流水般汩汩然一泻而出,闪闪缩缩,映得人须眉俱蓝!

他眯着眼,将那“灵犀剑”持在手中细细观看片刻,忽然青光一闪,手起剑落,“嚓”的一响,竟把那书桌一角如切豆腐般一削而落!

“父……父亲!您……您真舍得将这柄能吹毛断发的祖传宝剑赠予他司马家?”钟会看着这柄“灵犀剑”,语气里颇有些不舍。

“这又有何不可?该舍就得舍!”钟繇还剑入鞘,递向了钟会,淡然说道,“这个人情,为父要让你出面来做。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眼下深得陛下恩宠,前程自是远大。会儿啊,他和你年纪相仿,你要和他多多结交才是。这柄‘灵犀剑’,你在合适的时候赠送给他吧……他和他的父亲一定会明白我们钟家的心意的。”

“孩儿谨遵父亲教诲。”钟会接过了宝剑,一脸恭敬地点头答道,只是眼神中仍然掩不住那一缕淡淡的不舍之意。

看着钟会那欲舍不舍的表情,钟繇不禁在心底深深一叹:想那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面对中垒将军之位这一偌大诱惑,居然能辞之以谦、让之以礼,而我这会儿却对一柄宝剑亦是难以割舍……相比之下,我们两大家族将来的成就已是高下立判了!人,真的应该贵有自知之明啊!

第4卷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第32章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16节谣言四起

六月伊始,有谣言猝然生于魏国邺城,并迅速在魏国全境传开,又复越过魏国边境,野火燎原一般传遍吴蜀,真可谓“骤起于青萍之末,而狂啸于悠悠众口”。一般来说,谣言的传播面之广与其内容的绝密性与重要性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只要听一听这谣言的内容,便知它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冲击力了!谣言道:曹叡根本不是魏文帝曹丕的儿子,他是二十七年前其生母甄太后与东阿王曹植在邺城私通时所生的孽种。如今曹叡大权在握,先是在十余日之前逼死了当年向先帝揭发甄太后与曹植奸情的郭太后,现在又大开杀戒,清理那些当年在魏国世子立嗣之争中帮助先帝击败曹植的元老重臣们,然后准备迎回其生父东阿王曹植进京总领朝政。

谣言一传到朝廷,顿时激起一片哗然。怪不得郭太后十多天前暴毙,国舅郭表被族诛,原来竟是这么一回事呀!文武百官听了这条谣言,不禁恍然大悟。大悟过后,他们又是一片恐慌:在当年辅助先帝赢得立嗣之争的那场宫廷内战中,朝中上下大多数官吏都是或多或少出过一份力的,如果当今皇上真的来这么一手“原罪”大清算,那还了得?于是乎,朝廷百官又都人人自危起来。几个胆子小的三品要员甚至悄悄收拾家当作好了流亡异乡的准备。

谣言蔓延到境外之后,吴蜀两国更是来劲。尤其是吴国国主孙权,他本来一向坚守着与魏国之间“划江而治、互不侵犯”的原则,但在这个惊世大谣言的刺激下也产生了主动进攻魏国的冲动。他以一个不次于魏武帝曹操、汉昭烈帝刘备的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到,这样一个谣言一旦被确认,足以让强大的魏国内乱,乃至发生内战。而魏国的内乱,就是吴国进军中原的大好机遇!这个曾被魏武帝曹操巨大的政治军事才能威慑得几乎要俯首称臣,后来又被魏文帝曹丕赐封为吴王的孙权,终于从耻辱的阴影中跃身而出,要公然向三国中第一号强国——曹魏叫板了!他马上派出自己的亲信重臣——辅义中郎将张温前往蜀国联络,准备配合正在关中作战的蜀相诸葛亮,从东线对魏国发起狙击。一时之间,魏国陷入了空前的内外交困的大危机之中!

曹叡初闻谣言,又怒又怕:怒的是这谣言如此恶毒,竟以他自己的生母与叔父作为这种为世人不齿的丑闻的主角,简直是对魏室皇族的一种公开侮辱;怕的是这谣言虚虚实实,正与当前追剿郭太后一党形势的背景相吻合,实非知情人不能发此惊雷一击。但怒过了、怕过了之后,曹叡抬起头来,却是四顾茫然:面对这一大危机,找谁来帮助自己着手进行化解呢?找曹氏宗亲吗?他们一个个生怕自己被卷入这谣言漩涡中去,都是避之唯恐不及,谁敢凑上来添乱?找朝中重臣吗?华歆、陈群之流,虽是忠诚可鉴,却又失于拘执,可与守经,难与从权!天下之大,群臣虽多,竟在关键时刻没有几个人可以推心置腹地站出来替自己尽忠相报!不得已,曹叡只得再次召集孙资、刘放、司马昭等人来商议对策。

司马昭第一个冒着被所有外戚同党切齿痛恨的风险而无私无畏地打破了这一场朝野上下集体失语式的沉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谣言一定是郭太后余党捏造出来进行疯狂反扑的,因此要进一步对那些叛臣贼子和郭氏余孽穷追猛打,做到“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刘放第二个站出来建议:必须及时颁布法令于全国,胆敢妄议王室秘事者弃市,传播谣言者灭族。孙资最后发言,建议曹叡主动出击,以实际行动挽回这个谣言的恶劣影响。而这个实际行动就是公开贬斥东阿王曹植,通过对曹植的沉重打击来回击这个谣言。谣言里面不是讲曹叡是曹植的私生子吗?按照常理,骨肉至亲,儿子是绝对不会为难父亲的。而曹叡公开贬斥曹植,便是为了昭示天下,曹植并不是他曹叡的生父!

对孙资、刘放、司马昭三人的建议,曹叡全部不加修改地采纳了,照单全收,立刻施行。于是,魏国历史上第一道面向全民公开发布的圣旨张贴满了各大州县的大街小巷,内容十分精简扼要,便于百姓记忆与流传——“经查,东阿王曹植不遵太祖武皇帝遗令,依旧骄奢淫逸,罚扣除其供禄三年,削去其邑户三千家,面壁思过三年,终身不得进京面圣,亦不得再与宗室诸王交往。”

这道圣旨措辞之严厉、语气之苛刻、笔锋之凌厉,是魏室所有诏命当中最为突出也最为刺眼的。随着这道圣旨的公开颁布全国,曹叡就等于公开宣判了东阿王曹植的无期徒刑,也等于对那个谣言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致命一击。同时,伴随着曹植在魏国的政坛上就此销声匿迹,那个谣言渐渐趋于沉寂,魏国朝野也渐渐回归了宁静,吴国与蜀国之间“东西夹击”的阴谋更是悄悄地胎死腹中了——一切都平息了。然而,曹氏宗室诸王参政议政、拱卫皇权的最后一线希望,就这样以东阿王曹植被禁锢终身的结局而彻底扼杀。

第4卷隐忍二十年,司马懿野心毕露第33章蜀魏之争第217节后方的蜀魏

蜀国的成都城虽是早早就进入了盛夏时节,却不似关中地带那般乍晴乍雨寒暑无定,一直是温熙如春,凉爽宜人。这里远离了前方战场上的惨烈与血腥,和着郊外那一望无垠的平原村落,洋溢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气象来,似乎不曾受到战争的任何影响。

其实,这不过是掩饰在蜀国上下的一层迷人的安宁稳定的表象罢了。既然大战已是爆发,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且不去谈那些农夫农妇们日日夜夜忙着耕作为前方战士备粮织布,就是蜀国的大小官员也都过上了清汤白菜的苦日子。朝廷规定:每个官员及其家属每人每天只能领到八两大米或麦面下锅做饭,同时自行解决菜肴问题。而节约下来的米面粮食则一律远送前方战线供将士们食用。这样的生活窘状,对蜀国官员而言,自然是清苦得很。但是为了蜀汉的中兴大业,朝野臣民竟都咬紧牙关熬了下来。以诸葛丞相统揽三军号令四方威权显赫之尊,他家中所有亲戚每人每天的供粮也才仅六两左右,比常人的配额还少——这让天下臣民见了还有什么能不心服口服的?

蜀国顾命托孤次辅大臣兼尚书令李严和他家人的日子却并未像诸葛丞相的亲戚们那样过得粗糙、辛苦。这主要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府第里修了一个十多亩大的鱼池。他在池子里养了不少龟鳖鲤鲫,既能观赏娱乐,又可拿来炖煮食用,这和他人青菜萝卜糙米饭度日的窘况自是大不相同。

这一日,晴空如洗,那鱼池莹莹然如一块无瑕碧玉,倒映着天际浮云,空明剔透,煞是好看。尚书令李严此刻正端坐在池畔的一块大石之上,双目半睁半闭,手中拿着一支细细长长的绿竹钓竿,一缕银亮的钓线笔直垂入到池水中间,仿佛凝定在这一大块绿冰似的鱼池水中一般,纹丝不动。

忽然一阵微风徐徐掠过,池面上泛起了一层粼粼的波光。李严握着钓竿的右手五指一扣,便欲提竿起钓,却见一名家仆垂手过来,在他身后轻声禀道:“大人,宫里的黄公公正在府外求见。”

李严准备提竿收丝的右手蓦地一定,也不答话,只是静静地坐在大石上,对家仆的这番禀报似乎是已经听到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到。那名家仆也不敢多言,垂着双手屏息凝神,肃然而立,静静等待着李严的指示。

过了半晌,才见李严似乎有些勉为其难地叹了一口气,头也不回,缓缓开口说道:“有请黄公公前来相见。”

家仆口中所说的“黄公公”乃是皇上刘禅身边最信任的心腹宦官——黄皓。李严知道,他和刘禅是自幼时起便游玩戏耍在一起的玩伴儿,二人几乎亲如手足,关系甚为亲密。而且,李严进宫也曾与黄皓打过几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