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魂-第1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纳的范围之内,最大尺寸不能够过轰炸机停在地面时,弹舱顶部与地面地距离。也就是说。原子弹要具有实战使用价值,就必须要完成小型化工作,不然就最多只是拿来吓唬人的实验装置而已。
原子弹的具体结构设计也很重要。不说别地。气压高度引爆装置就必须要做到足够的精确。当然,以原子弹的威力,就算引爆高度高一点。或者是低一点,对其破坏效果也没有太大地影响,而最关键的就是可靠性,绝不能因为引爆器出故障,让原子弹在投下后根本就炸不响!
运载工作的改进问题也很关键。现在已经确定由“鹏”式轰炸机来投掷原子弹,而且设计原子弹地工程师也已经保证。肯定可以让原子弹装到轰炸机上去。问题是。轰炸机肯定要根据原子弹的外形进行改进,而且其内部结构,特别是弹舱结构也要改进。比如普通“鹏”式轰炸机的弹舱内就设有两条并排的炸弹挂架,可以挂十几枚,甚至是几十枚炸弹。而在投原子弹的时候,只需要挂一枚炸弹,而且炸弹挂架的承载能力要高得多,就得对弹舱的承力结构进行调整。飞行员的问题并不大,麻烦的是,现在科学家知道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了,那么怎么保证投下了原子弹之后,轰炸机能够逃出爆炸杀伤范围,而不是被原子弹给干掉呢?高空投弹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样炸弹落下的时间会更长。飞机也就有更多的时间逃出危险空域。可这仍然不够”必须要给原子弹装上减降落伞。
投弹的精度也有要求。当时负责该项目的6航将领要求轰炸机飞行员能够在8ooo米的高度上,将炸弹投到一块篮球场大小的靶子上去。这个要求就有点过头了。说白了。原子弹那么大的威力,就算是投偏了一点,对其杀伤效果也没有什么影响吧。只是负责投掷原子弹的部队是帝国最精锐的战略航空兵飞行员,对其要求自然就高得多了。
可以说。在相的直接命令下。各项工作的度都加快了不少,只是当时薛希岳还没有决定是否立即使用原子弹。毕竟罗云冲的战略轰炸已经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橙色作战”也已经全面拉开,只要美国出现饥荒,那么战争也会很快结束,有必要在这最后的时刻用上原子弹吗?
科学家可没有管这么多,当时“盘古计划”的科学家利用相的支持。不但在加紧做好原子弹轰炸的准备工作,还积极的展开了另外一项研究工作。
原子弹产生巨大威力的基本原理是重核在裂变的时候会损失质量,而质量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可是在第一次实验爆炸之后,科学家们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裂变对核材料的利用效率相当低。当时2o公斤的铀235实际上只损失了不到1克的质量,也就是说,核材料的利用率不到两万分之一。这是核裂变的一个天生的缺陷,毕竟重核在裂变成轻核的时候,损失质量只占到了原子核质量的很小一部分。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来提高核材料的利用效率呢?科学家们想到了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核聚变!
核聚变的作用原理与核裂变一样,也是利用物质的原子核在生变化的时候损失质量产生能量,只是其作用方式完全相反,核裂变是重核裂变为轻核而损失质量,而核聚变是轻核聚变为重核而损失质量。当时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证明氢院子的同位素氖与氤都会在聚变的时候释放出核能,而且其释放核能的能力是裂变的千倍以上!
实际上,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注意到核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只是在经过了理论计算之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核聚变方面的研究,原因只有一个,要使轻核聚变成重核。需要上亿度的高温,而当时是没有任何人为手段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温度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人工的办法实现核聚变。
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科学家们找到了火种,通过测试,原子弹爆点的温度完全可以引核聚变。也就是在第一次核实验装置爆炸之后。
就有科学家提出,用原子弹作为雷管,引核聚变。制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炸弹来。
当然,要制造出氢弹(这是后来的称呼)绝不是理论计算那么简单的事情。当研究深入下去的时候。很多问题就逐渐暴露了出来。不说别的,氘与氚都是气体,而气体的密度是相当小的。而要提高密度,就要设法将氘与氚变成固体,而这就需要零下2oo多摄氏度的低温,而当时是没有办法长期保持这种低温的,因此,要制造出氢弹,在没有取得技术突破,或者是找到别的办法之前。那不比登天容易多少。
对科学家来说,最缺的实际上还是经费的问题。“盘古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出原子弹,而且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制造出了原子弹,因此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帝国就不会继续为“盘古计划”投入资金了。科学家也就没有办法继续开出威力更大的氢弹。也正是如此,当时很多科学家就借用“盘古计划”还没有正式终止的机会,开始着手进行了氢弹的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问题是,相当时没有决定是否使用原子弹,可以说,使用原子弹本身不止是军事问题。还是政治,外交,甚至涉及到了道义问题。如果可以不使用原子弹就击败美国的话,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呢?可以说,薛希岳的犹豫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有一个问题,当时初了薛希岳之外,几乎所有参与了“盘古计划”的人员都想知道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实际威力。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由2oo多名“盘古计划”的主要推动者联名的信件送到了薛希岳的办公桌上。
  
战后,关于唐帝国有没有必要在最后关头用上原子弹。以及当时薛希岳为什么要决定使用原子弹成为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说,唐帝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使用原子弹,可问题是,这一万个反对理由,也许还不如一个支持理由更有说服力,那就是,投入了数百亿的“盘古计划”就只是为了一次实验吗?
实际上,在当时帝国内部,关于是否使用原子弹的分歧也是相当巨大的。不说别的,之前极力主张帝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决支持用原子弹,而另外一派则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
当时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帝国理论物理学的知名泰斗。当初,这些人几乎都签署了联名信,支持启动“盘古计划”研制原子弹,可是在实验爆炸成功之后,几乎都转为反对使用原子弹。而这些科学家有几个重要的共同特点,一是都集中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大部分理论都是由他们提出,或者是奠基的。二是都没有参加“盘古计划”的工程阶段工作,也就是没有直接参与“盘古计划”三是都属于帝国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纪都在6o岁以上。
支持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直接参与了“盘古计划”地物理学家。
以及工程师。论知名度,这批科学家远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盘古计划”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质性工作,原子弹就搞不出来。而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也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大部分人都将其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盘古计划”其中很多人甚至数年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庞大的工程中来。二是以实验物理学家,或者是工程师为主。几乎都是实干型的人才。虽然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并不怎么样。但是其在动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论物理学家强得多。三是都属于中青年。当时联名给相写多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
当时,坚决反对的几十名科学家是认清了核武器地巨大威力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可以说,这些科学家都有着巨大的远见性。一枚原子弹就足以摧毁一座中型城市。数枚原子弹就可以摧毁一座大城市,而且研制氢弹地理论已经提出来了,最保守的估计,氢弹的威力都是原子弹的十倍以上(实际上远不止,原子弹的最大当量也就2o万吨TnT左右,而氢弹的当量几乎是无限的。历史上爆炸地最大当量的氢弹为5ooo万吨。而设计成功,没有爆炸的氢弹的当量达到了2亿吨)那么一枚氢弹就能摧毁一座大城市。作为终极武器,只要掌握了的国家就会不惜工本大规模的制造,而全世界又有多少大城市,中等城市呢?这还只是最普通的担心。当时还没有人提到核武器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这些科学家都已经预料到。如果将核武器用于战争的话。
那就是打开了潘朵拉的魔盒,释放出了的核恶魔将毁灭正个世界,而在核战争中,没有谁是赢家,输掉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正是如此,这批4o多名科学家也写了一封联名信,请求相不要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
相反,支持使用原子弹的科学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他们花了毕生精力搞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将其价值挥出来的,那还有何意义?更重要的,当时这批科学家与工程师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氢弹的研制工作,如果不通过使用原子弹来证明核武器巨大的杀伤力,那还怎么争取到研制氢弹的经费呢?
至于这些科学家到底有没有想过核武器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就说不清楚了,可他们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对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说,原子弹就如同是他们的儿子一样,如果无法证实,那么他们付出了数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当时,态度最为暧昧的是“盘古计划”的总负责人。帝国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潘泽康的恩师邓家先教授。邓家先教授被誉为帝国的“两弹之父”即原子弹与氢弹之父。他主持了“盘古计划”以及后来的“黄日计划”这两个计划就是研制原子弹与氢弹的计划。在帝国的科学界为要不要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邓家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29年5月中旬的时候,他给相单独写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的内容仍然没有公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