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魂-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机,因此就不能强调战斗机的任何一种性能,要求的是性能全面,平衡的战斗机,而不是一架可以高速飞行,可以平稳俯冲的截击机,而是能够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的制空战斗机!这正是“食雀鹰”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也是帝国海航在战争初期损失大量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看,“食雀鹰”提供给陆军更合适(实际上,帝国海航淘汰下来的“食雀鹰”有很大一部分提供给了波斯帝国等同盟国的陆军航空兵或者是空军使用,不过,到了战争中后期,“食雀鹰”执行的不是空战任务,而是对地打击任务),而不是提供给海军!
性能参数:机长8。9米,翼展10。2米,高3。8米。最大起飞重量38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60节,最大飞行高度9500米,作战半径250海里(带一具副油箱时为300海里)。装备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共备弹650发。另外,机腹处可携带一枚100公斤炸弹。
“食雀鹰”一共生产了500架,其中海军航空兵接受了350架,100架提供给了波斯帝国,另外还有50架被送往了德意志帝国。从这个产量来看,“食雀鹰”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失败的战斗机了。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同样的发动机造就出的战机却有不同的命运,这就是“食雀鹰”,“翠鸟”,“鱼鹰”这三种同样使用“风12”发动机的海军战术战机的真实写照。
“风12”这种发动机实际上直接关系到了三种战机的命运。帝国海航是由廖汉翔一手组建的,而一战中的经验让廖汉翔认识到,如果每种战机都使用各自的发动机的话,那么战时后勤保障将会变得异常的复杂,这是在给自己增添麻烦。因此,在海航提出要求得到新式战斗机的同时,也要求同时展开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同样,这一工作是由沈飞负责的,而海航最初提出的是三种轰炸机,直到19年的时候,水平轰炸机才被取消,只保留了俯冲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
“翠鸟”就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战斗机而言,轰炸机的性能指标就低了很多。另外“风12”带来的重量问题在轰炸机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轰炸机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点并不是问题。
“翠鸟”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鹰”之后的。19年年底,“翠鸟”的样机制造工作才开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样机,开始进行试飞工作。因为有了“食雀鹰”的经验,“翠鸟”的试飞比较顺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结束,随即海航下达了订单,订购了第一批提供给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鸟”。
从总体性能上讲,“翠鸟”并不落后,而且比当时日美海军装备或者是正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各有千秋。其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极为优秀的俯冲性能(这也是“食雀鹰”的特点,后来“食雀鹰”在其他国家几乎就成为了轻型俯冲轰炸机)。而这也是俯冲轰炸机最为重要的性能。
可以说,“翠鸟”是一种很成功的俯冲轰炸机,而究其原因,还是由“风12”发动机带来的。另外,沈飞在设计时的许多指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海军的要求,这在后来的残酷战争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当时,世界上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都只需要携带250公斤级(450磅级)炸弹,而没有特别要求携带500公斤级的炸弹(美国的SBD都是在后期设计时加上这一要求的,而且正是针对“翠鸟”)。“翠鸟”是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挂载500公斤级的航空穿甲弹作战。因此,“翠鸟”的打击能力在战争初期的各种俯冲轰炸机中是无与伦比的,比日本海军的“99舰爆”优秀得多。
“翠鸟”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笨重。不过,这在轰炸机上也许不是缺陷。笨重的机身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俯冲性能(日本的“零战”俯冲性能就很差),二是坚固。特别是后者,在实战中往往能够让飞行员安全返航。在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很多飞行员都喜欢这种轰炸机,原因就是其坚固。在“琉球岛海战”中,有架“翠鸟”在挨了二十多发子弹与炮弹之后还能够代伤返航,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另外,“翠鸟”的自卫火力也很强大,不过,装在机翼里的自卫机枪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扫射战舰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对付敌人的战斗机。
“翠鸟”还有一个特点,即采用的是双人机组,而不是日本海军轰炸机所采用的3人机组。当然,这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的数量。
性能数据:机长9。2米,翼展10。8米,高3。7米。最大起飞重量50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20节,最大飞行高度8500米,挂一枚500公斤炸弹,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机翼内的两挺机关枪共备弹400发,后座自卫机枪备弹400发。
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制造了3500架“翠鸟”,其中由沈飞制造的有2800架。其中装备帝国海军的有3000架,另外500架输出到了各个盟国(波斯帝国海军采购了300架,而且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另外,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还购买了生产线,各制造了1200架与800架。
从制造数量上就能看出,“翠鸟”是一种很优秀的俯冲轰炸机。在欧洲战场上,“翠鸟”还在德意志空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种优秀的对地俯冲轰炸机(与“斯图卡”相比并不逊色多少)。后来,帝国陆航还接收了一批“翠鸟”,参加了地面上空的战斗。
其实,“翠鸟”的成功并不是个偶然。在轰炸机设计阶段,总设计师就抓住了俯冲轰炸机最重要的几项性能要点,强化了主要性能,弱化了次要性能。当然,“翠鸟”成功的另外一个秘诀是与战斗机共用同一种发动机。
这种战斗机与轰炸机共用发动机的事情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不但减轻了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同时还让帝国海军能够拥有优秀的轰炸机。
不可否认,“翠鸟”俯冲轰炸机的优秀性能,而这种活跃于大战初期太平洋战场上空的轰炸机也书写了一段段伟大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奇迹!
  
与“翠鸟”式俯冲轰炸机一样,“鱼鹰”式鱼雷轰炸机也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战机,而且也是由沈飞负责研制的。
“鱼鹰”的研制并不顺利,一是人为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在有没有必要装备专用的水平轰炸机的问题上,帝国海军航空兵的内部分歧是很严重的,就连廖汉翔在这个问题上也拿不定主义。后来,在设计“鱼鹰”的时候,海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鱼鹰”必须要兼顾水平轰炸机的性能,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水平轰炸机使用。这不是一个强制技术指标,只是让沈飞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鱼鹰”能够达到这一指标,那么海航就不再发展水平轰炸机,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发展单独的水平轰炸机了!这就是“鱼鹰”遇到的人为困难。
技术方面,“鱼鹰”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超重,还有弹药配制所带来的严重问题。“风12”发动机带来的超重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而鱼雷轰炸机将主要在低空飞行,其结构重量肯定会比其他的轰炸机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结构设计)。这两点,让轰炸机的重量一直降不下来。虽然,帝国海军的航母将使用弹射器,轰炸机的重量限制被放宽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军航空兵就无法使用超重的轰炸机,因为没有弹射器),但是弹射器不是万金油,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弹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轰炸机的重量超过了弹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话,那么有弹射器也没有用。而当时“鱼鹰”就确实超过弹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设计中必须要减重!
海军对鱼雷轰炸机高载弹量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当时,世界各国对鱼雷轰炸战术都没有任何了解。航空鱼雷方面更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国海军在最初为了减少后勤负担,竟然要求航空鱼雷使用重型鱼雷的标准!这简直是最大的错误,而这一来,就要求鱼雷轰炸机带上一吨多重的重型鱼雷飞行,这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来,唐帝国海军还首次提出电动鱼雷的概念,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研制电动鱼雷,这带来的麻烦更为严重。
实际上,“电动鱼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在二战期间难以实现。当时唐帝国也被逼于无奈,日本有先进的氧气鱼雷,而唐帝国海军在氧气鱼雷的研制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向,首先提出研制电动鱼雷。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制造电动鱼雷是可以的,但绝对无法制造出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电动鱼雷,更不可能制造出优秀的航空电动鱼雷。
为了让“鱼鹰”挂上电动鱼雷,海航的标准是,“鱼鹰”必须能够挂载1400公斤(后来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鱼雷起飞。这简直就是给帝国的飞机设计师制造难题,因为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使用的航空鱼雷也不过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带一倍的弹药,而且还要控制轰炸机的重量,让其能够顺利的从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飞起来,这个难度确实不小。
沈飞的飞机设计师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种看起来没有任何希望的轰炸机上,这也分散了沈飞的飞机设计能力,导致了其他两种战机的研制进度延迟。而结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不是沈飞的设计师,而是海军造船厂的弹射器设计师。直到帝国海军拿到了功率更大的弹射器之后,“鱼鹰”面临的很多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得到了解决。
有了更好的弹射器,海军对“鱼鹰”的重量指标再一次放宽,飞机设计师也尽量优化了轰炸机的气动布局(这实际上正是“鱼鹰”超低空性能特别优秀的根源),减少了一名飞行员,并且在飞机上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鱼鹰”的所有问题在得到解决之后,这才正式完成了设计,而此时已经是20年年底了。其设计进度比“食雀鹰”与“翠鸟”晚了很多,但总算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