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是有修好的一天。目前的情况下,王况也没有其他的更好办法,只能先这么做着。

可以说,这一年的冬天,对王况来说是个忙碌的冬天,整个冬天里,他几乎就没怎么闲下来过,也没时间去到处luàn逛了。开始的时候,还有人猜测小东家是不是当官了,摆架子起来了,但随着一项项的政策出台,大家都看到了王况的影子在里面,顿时对王况是又敬又疼,担心他累坏了身子。

 第一八九章眼皮子底下

第一**章眼皮子底下

在王况的建议下,林明和岑余子摒弃了以往那中两头往中间修的模式,而是采取了各亭分包自己亭内路段的模式,黄良也指派了几名官吏和各亭长组成巡路队,每天就负责去各路段巡视,说是要在路修好后,评选出修得最好的和最差的各一段,到时候修好的不光民工有赏,亭长也有赏,修坏的则减工钱。//15

因为是在原来的官道基础上加以拓宽和平整以及把比较陡的坡路修缓来,所用的砂石材料都是就地取用,所以并不存在买材料的问题,各路段有多少民工,那都是有登记在册的,工钱也是当天就发下去,都是凭了当天巡路官吏们发放的签牌领工钱,倒也不怕克扣工钱的事情发生。

老官道原本就有六尺来宽,正好能容一辆马车和一匹马并排而行,以前往来建州的商旅少,又几乎都是使用的马驮人扛,只有偶尔一两个大户人家,才会驾了马车和牛车出行,所以基本不存在两辆马车jiāo汇的事情,就是有的话,废点力气,小心些或者说一方退让到路宽处就可以了。

但这次,王况要求整个路段基本上都能容两辆马车并排而行,就要从原本的六尺来宽拓到一丈左右,有的地方因为是要从山边硬生生的辟出一条路来,直接拓宽不现实,就每隔一段路拓个可以容马车jiāo汇的一小段路来,不然的话,要是有两辆马车,都是载了重物,你要一方退个几里路,那也太过麻烦了点。

按王况的思路,所有路段都是修得中间略高,两边略向下斜的样式,路边上又都修了水沟,这样一来,即便是大雨天,路面上也不会有什么积水,如此路的使用寿命就大大加长了。

让王况想不到的是,因为提出了有赏有罚的办法,竟然开始有路段为了做到最好,采用三合土来修路了,底下铺上厚厚一层的大石块,然后再铺上三合土,几个壮汉用石墩一遍又一遍的夯实了后,再铺上一层砂,这就简直和后世的简易公路没什么区别。很快的,其他路段就有样学样了起来,有条件的都开始才用三合土来修路,这就使的预期的工期要延长了不少。

但这是样板路,修好点也没什么,再说了,两县管钱粮的官吏也算过,十来万贯钱,足够支付民工的工钱还有剩的,本来开始募集的时候,想着能募集到三四万贯就够用了,没想到竟然募到了十来万,这让王况有些感慨,李老2一年全国税赋所得也不过几十万贯而已(不含实物税),这就是典型的藏富于民了。

直到后来,王况与林明在jiāo流后才了解到,这时候的税基本上是农户二十税一,而商户的纳税更是离谱,不是按货物价值来衡量,而是按体积来衡量,这也就是说,你运一车的盐和运一车的茶叶jiāo的税是相等的(唐时的实际税收比这复杂些,本文直接简化)。

难怪盐卖得那么贵,因为jiāo税多,自然摊到每斤盐上的成本就高,而且贩盐不如贩卖其他的赚钱,卖盐的一少,自然也就抬高了价格。

可以说,这个时候商人们的赋税是很轻的,农户也才要缴纳百分之五的税,和后世的税收来比,那就是máomáo雨,商人若是贩卖茶叶的,平摊下去,恐怕百分之一都不到,要知道,后世可是只是简单的把面粉做成馒头卖,就要jiāo百分之十三的增值税(俗称馒头税)的,这还不包括营业税,收入税等等。

不过这税收制度不是一般人敢去触犯的,而且,以此时的人口和官员比例,几百上千号人口才养一个官,这些税收也是足够了,即便是王况想要改变以体积征税为按价值征税,那也要以后有机会取得李老2和朝中大佬们的同意才行,现在他可不敢luà

只是这路修好后,受益的将来却不光光是建州商户,外来的商人也能从中受益,如果修路的钱全由建州商户出,也太不公平了点,但是也没其他办法,只要建州率先做出了榜样,估计以后周边的州也会开始修起来,到时候建州商户也能受益,所以这收过路费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带头的,大不了,以后想法子给他们多寻点赚钱路子就是了。

富来商行也成立了起来,就在富来客栈边上,是将边上邻居的房子盘了过来后重新装修成的,王况特地将商行装修成了两部分,目前并没有新鲜果蔬可买,就先卖调味品,等以后果蔬都出来了,再将这里一拆为二,一个卖调味品,一个卖果蔬。

这个时候正是辣椒酱做成的季节,因此上,有不少的商户早早就就来了,来了后却被告知说辣椒酱要到旁边的富来商行去买,友粉也是如此。

不过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那就是每一罐的辣椒酱外,都在罐耳上用绳子挂了个小油纸包,并在罐口的封纸处写了这么一行字:每罐辣椒酱赠椒盐一钱。

“这椒盐是何物?”有商人就问。

于是商行的伙计就细细的讲起来,这椒盐要怎么用,怎么吃,又给这些买了辣椒酱的商人各送了一寸来粗两寸来长的小竹筒装着的两筒不同味道的椒盐,一个外面刻着“煮rou”二字,一个外面刻着“烤rou”二字,让他们回去后自己去试。这些商行伙计都是从孙家和林家里调来的口齿伶俐的主,个个把椒盐说得是天huāluàn坠。

就有xing子急些的商人,采买好辣椒酱后,就冲到了遏跃跟的羊rou铺里,点了碗汤,又要遏跃跟给切了一盘的羊rou来,按得到的使用办法,将外面刻了煮rou两个字的椒盐竹筒的盖旋了一刻的角度,就见盖上lu出几个米粒大小的孔,往羊rou上一点,就有灰黑sè粉末洒在了羊rou上。

才吃了一口,这几个商人就再也顾不上剩下的了,在桌上丢了一串钱,起身就跑到富来商行,进mén就叫:“那椒盐给某各来五百支。”连价钱问都不问,张口就要。

“某各要三百支。”这是没剩多少本钱的。

“某各要一百支。”这也是本钱不够的,不过也架不住youhuo,咬咬牙,决定少进些其他东西,无论如何也要进点这个椒盐。

这些商人都是人jing,一般的说,他们辣椒酱运回去后,都要分装了卖,能买得起整罐辣椒酱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家,这一罐送一钱椒盐,这些买了辣椒酱的人家回去后一试,那还不疯了似的跑来买?

而刚才富来商行的伙计可是说过了的,这椒盐如今刚出来,每月最多只能有几千支,自己若是下手晚了点,等到回去后再来一趟,时间耽误不说,专程的运费也不用提,仅这一来一回,比别人晚卖一两个月,那就要少赚多少钱?

他们也是赞叹,这富来客栈的小东家真真会做生意,只靠这赠送的一钱椒盐,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销路,如此聪敏,难怪小小年纪就得了个官身。

建安本就是竹子之乡,最不缺的就是竹子,品种也多,从半尺来粗到小指粗的都有,要找两寸来粗的竹子很容易,加上这里民间又有竹雕的传统,因此让那些会雕竹的匠人做出比较严丝合缝的竹制椒盐罐子也不难,而且这样等于又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随着以后富来商行产出的椒盐越来越多,竹筒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一支椒盐,王况还是按了在长安的价格售卖,因为利润丰厚,王况也不吝啬,支付竹筒钱的时候比那些工匠所预想的还要多得多,因此那些工匠都是满口答应,只要富来商行要多少,他们即便是不睡觉也会赶工出来的。

桂huā蜜都已经晒得差不多了,金桔也早就运了不少来,据押货来的慎家人说,听说今后每年都要收,许多人家已经开始将房前屋后的空地清了出来,准备来年种桂huā和金桔了,不过要等到他们明年种的可以开始偶收获,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王况也就只打算赚这三年的独家钱,等到产量上去了,家家都收个十几二十斤了,王况就要把桂huā蜜和金桔的做法公布出去,让唐兴人都会做,或是做着留自己待客用,或是拿来卖。

如此一来,唐兴那些有实力的大户人家也可以收来做了卖,这不光是桂huā和金桔而已,还能连带着蜂蜜和冰糖(有书友说,唐时只有红糖,并没有砂糖的出现,灰雀在此书中并没有说有砂糖,而是说有糖和冰糖,而且,关于砂糖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说法本来就不一,在此不做解释了,大家就当冰糖在唐时之前就有了就是,就说玻璃罢,大家不都一直以为到明清才有的么?得空了,灰雀就将一个出土的晋隋时期的很漂亮的绿璃罐照片传上来大家看看)的兴旺起来,还有装桂huā和金桔的容器,那就不是普通的陶罐可以的了,说不定还能促成烧瓷业的发展呢。

至于说璃罐,李老2已经发话了,王况就不能再外传,好在李老2也算是讲道理的人,因为烧璃新法是王况提出来的,所以他也就没禁止王况开璃窑。不过终究是不放心王况和小魔王他们,还是想了办法在长安王况他们的璃窑里安了人。

想必,李老2也不会放过监视自己在建安的璃窑罢?说不定,那百人队就是派来给自己当“护卫”的呢。

一个月过去,其他该做的也差不多都做了,王况就想去看看璃窑建得如何了,因为璃瓶不容易运送,路上一颠簸就容易破碎,所以王况就将璃窑选在了城外的孙家庄里,那儿有一处正好背靠一坐小山的峭壁边,面前就是建溪,取水取砂都非常方便。

到了地方,果不其然,正如王况所猜的一样,璃窑所在路口就起了个营寨,一看那旗上羽林特有的白虎图案,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