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7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富户踊跃捐献钱粮皮袄,贫户没钱没粮,捐献不了,他们心也淳朴。想着,兵士大冬天的都要上阵杀敌,风餐露宿的,我等就窝在家中等也不是个事呀,于是就都自发的去帮富户们押运物资北上,甚至有些壮年汉子。到了军中就赖着不走了,只求能上阵杀敌,一报自己阿爹或者阿娘,或者兄弟,或者姐妹,或者儿女的生死大仇,他们也不求要军功,只要能手刃仇人,以慰亲人在天之灵就够了。

最后还是秦琼以他的声望才将这些人都劝了回去,但这也让前方的将士得知百姓自发的支持后,士气大震,这些将士里,除了建州水军是自南往北来的外,其余的将士基本都是河北子弟,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河北今后的安定而战!一方是士气大乱,一方是士气大震,天时上,高句丽人丧失了优势,地利上,又因为被分割成几大块而荡然无存。

对付高句丽,唐军并没有对付回鹘人那样的赶净杀绝,对回鹘人,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不降,就一个字,杀,全家不留!而对付高句丽人,则不管你降或不降,只要你不抵抗,哪怕你眼睛里燃烧着熊熊大火,那也不鸟你,绑了就是,投入俘虏营,一并押解到南方去。

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高句丽人在抢掠上的作为和回鹘人不同,回鹘人一来,所到之处,无不村毁人亡,甚至有不少回鹘人将大唐的子民掠了去吃,称为两脚羊!可以说,回鹘人是烧杀抢掠无所顾忌的,而高句丽人虽然也抢掠,但基本上在不用伤人的时候,只要大唐百姓不抵抗,也都能做到不伤人,甚至有时候还会给大唐百姓留下一些底子,让他们能过了一冬去。他们这么做,并不是心存了什么善念,而是他们比回鹘人接触到更多的中原华夏文化,在隋前,就是名义上的中原属国,因此也深知养肥了再一刀一刀慢慢割,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

但不管如何,总归是事实上很少主动的杀人,至于间接而死的,也不是其主观上要杀人造成,因此在罪过上,比之于回鹘人要轻了许多,所以朝廷对他们的容忍度也就高了许多,毕竟,现在劳动力还是珍贵的,将其贬为奴隶去干活,总好过杀了浪费劳力许多。

这些高句丽人都将打散了送到各州先去改造,过个年余,若能安心干活了,则将会送一部分人到北方草原上去搞建设,还有一部分人要送到建南之南那如今已经被皇帝命名为元洲的大陆上去垦荒,那个大陆上虽然也有人,但都是以部族为单位,没有国家,没有君王,大唐只要在其上实行有效的统治,不去侵犯土著的利益,等到时间一长,土著人和大唐子民接触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会融入进来,这是个时间的过程,不需要武力,用的就是以文化之,以食惑之,以衣导之。

然而,高句丽之战才结束,余震还未平息,突然又传来南诏被平,南诏之地被其余五诏给瓜分了,南诏王也被枭首示众的消息,而五诏在联合起来灭了南诏之后,正式上表朝廷,奏请天子派唐军到五诏之地驻防,而五诏的本土兵愿意听从朝廷的调派,到任何一地去戍边,听从大唐将领的号令。这等于就是五诏之地正式的并入了大唐的管辖之下,而不是原先的只有州之名,州内大小事务全是由六诏的人自己来管理了。

就在真腊和安息听了消息惴惴不安的时候,南诏被平才不过刚过去月余,突然又传来消息,吐蕃爆发了一场宫廷内乱,赞谱被杀,禄东赞也没逃一死,夺了位的新任赞谱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上表大唐天子,请求将吐蕃分为五州,这五州的划分就以五大部族为根据,各州使君请求朝廷委派,而吐蕃赞谱和五大部族的首领,宁愿到天子所指定的任何一地去定居,不再管理本部族之事。

这个消息比起唐灭高句丽还要惊人,吐蕃那是敢跟大唐叫板的地区强国啊?怎么说降就降了?还是自己要求降的。要知道,高句丽强则强矣,却是不敢学吐蕃的样子,陈兵于境来威胁朝廷的,毕竟在名义上,高句丽还是中原属国,只是不纳贡,不朝君而已。而吐蕃赞普呢,则是不管人前人后,都是以自己和唐天子平起平坐而自居的呢。

尤其是对于真腊来说,这无疑就是灭顶之灾,它之所以也敢不鸟大唐,就是因为其北边有个吐蕃隔着大唐,有吐蕃人在那挡着,只要他真腊不把事情搞大,大唐也拿他没得办法,现在好了,南诏被灭,林邑看来也是不保,上次大唐十几艘的大楼船在那唐林港上一停,林邑人就已经吓破了胆了,林邑是没有纵深的,它就是沿着海岸线,西边以长山为界的那么狭长的一条,而且林邑的大城又都紧临着大洋,大唐的楼船一来,只有挨打的份,毫无险要可守。

是的,林邑以前就仗着雨林可以阻挡得了唐军的步伐,但是现在呢,人家根本不需要从陆上来行军,一艘楼船运三千兵,十几艘就是近五万兵,一人一口唾沫的话,林邑那区区两万兵根本不够淹的。雨林是阻隔了大唐陆上来犯之路线,但同样也阻隔了他林邑自己援军的行程,漫长的海岸线上,谁知道唐军会出现在哪个城外?这仗还怎么打呀?这险还怎么守哇?根本就是不对等么。

至此,王况这才明白了秦怀玉干嘛去了,敢情这两年,这小子就窝在六诏联络那五诏呢,就等着机会成熟,一举拿下南诏,然后在六诏人的帮助下,沿着央恰布藏布逆流而上,直捣赞普所在的逻些,松赞干布哪里能想得到,大唐军队明着在清海一带集结演练,用来诱他吐蕃兵不敢轻举妄动,而后方几乎就是空虚的,有那么长的一道天下最高的山横亘在那里,哪里还需要派人去守?好么,这么一空虚,秦怀玉只率了百名千牛卫,再在两百多名六诏边民的帮助下,轻易的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赞普的宫殿团团围住,轻易的就将其枭首了,这也是受了王况当初的一句“赞普非常人,若得斩首时机,千万要除根”的影响。

原来李老二也不是省油的灯呢,本来呢,王况是打算等到高句丽打下来之后,再来对付南诏和林邑及真腊,最后来收拾安息,现在看来,却是省了王况许多的手脚。

至此,整个后世被称为亚细亚的这一大块大陆,十成中已经有九成五以上划入了大唐的版图,这一年里的战役铺得如此之快,形势演变得如此之巨,用一个成语就可以来形容大唐的战绩:大战无殇……)

p

 第七二二章 一代圣君

大战无殇!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个帝王可以做到这一点?就连被历代帝王奉为领军治国的经义《六韬》的著作人太公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引以为憾事!

在动用了二十万强兵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做到不征调民间一分一厘,不用徭役,不用民伕,丝毫没有影响到子民的耕作生活,甚至,就连河北这个首战之地,民众也没有因为这么一场大战而有任何的损失,相反的,许多的贫户因为此战后还分到了不少的工具钱粮!

富户们捐献的物资除了御寒用的分发了下去给自发组织起来运送物资的贫民外,其余的,唐军几乎没动用过,唐军兵士基本不需要什么粮草缁重,每个兵士在自己的马背上带上几斤行军饼,带上一两斤的琥珀糖,再带几个罐头,百来斤酿制琥珀糖的副产品糟麸就够了,糟麸是备用的,除了在先期行军的过程中用到一些马粮外,其余的时间都是打到哪就直接的将打下来的地方的粮草拿来喂马,米麦等也是就地取材给兵士们烹了来吃。//

而就连高句丽也没有因为战火是燃烧在那里而有多大的损伤,当然这里的损伤是指的农林方面的损伤,还有商人店铺的损失,高句丽人的死伤不管,他们都将强制的分散到大唐各地去,普通的高句丽百姓不须为奴,但也不能再在这里耕种渔猎了。

要让高句丽这个词彻底的抹去,就是要断根。将其融入到华夏子民中去,跟中原人一样学汉字,说汉话,行汉礼,没有什么特权可言,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属于特殊的部族而给他们照顾,这是王况一直坚持的原则。任何部族的文字,必须废除,任何部族的礼仪。必须是以不违背整个华夏这个大群体的基本礼仪为前提,你可以有方言,但不许有文字。你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服饰,但在重大场合必须和他人一样,你可以有自己的制度,但必须是基于不违反《大唐律》的基础之上。

如果这个部族的文化要保护,那个部族的文化要保护,那么又怎么可能会有华夏这一族的产生?就连汉族也是各大部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而来,其前提就是书同文,车同轨。如果始皇帝也来搞个什么少数民族政策,考虑这个那个的话,如今的华夏大地。永远也将停留在战乱之中。只有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守同样的礼,才会对华夏有认同感,才会真正的是民族大融合。

同样的,新罗百济也是差不多。新罗王因其不是本身要背叛朝廷,所以还是当王,只不过不在是新罗王,而是一个闲散王,除了新罗百济外,其他地方任由他自己选定居之处。百济王就没那么好命了。他的后半辈子,只能跟高句丽王为伍,当他的奴隶去了。

和大唐不同的是,高句丽人和新罗百济人对其王并没有多大的认同感,他们没有大唐子民那么幸福,有一个处处以百姓的需求为第一位考虑的君主,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跟谁混过得更好就认谁,事实上,这三国实际上还是处于奴隶社会的时期,所有子民都是王的奴隶,你想要一个奴隶对你忠心耿耿?难!

因此,三国之民的大迁徙并没有引发什么抵抗,相反的,当听说自己可以到中原各地去定居,可以和中原人一样,每个劳动力都有十到十五亩的永业田分,而且当地官府会指定了善于耕种的农人来教他们新耕种法,可以做到亩产提高许多后,绝大部分人都是欢喜异常,这样的日子,他们可是想都不敢去想过的,如今大唐朝廷来了,马上就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