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杨改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别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千万两了,杨改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杨改革塞牙缝的,杨改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杨改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联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联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联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联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联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

”杨改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

”唉,…别,徐师傅,联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联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联想些什么,确实,联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联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喘嘘跌容。

”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小们二是件坏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荒淫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

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好,快给联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

”到了当吴尧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联,杨改革心中狂骂,这是那个穿越者出的主意,这种用功名换赈灾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么穿越者的书中看到吗?这明显,是穿越者所为啊!

“至后来,因边事紧张,或赈灾无力,也就常常开纳贡,例监,也就是输银子,粮食,马匹给朝廷,换取入国子监的名额。初期。还控制的严格,一般以千人为限,纳贡,例监不过年余就停,入监也就是挂个名称,并不实地在国子监入学,但是。后来,到了成化年间,这口子就开得逐渐收不拢了。就可以在国子监入学就读了,国事一紧张。就纳贡,例监,一下子,入监就学的人就高达六七千人了”

哇塞!杨改革听傻了,这谁说明朝热迂腐和傻的,看看,明显的都是一群很精怪的主啊!没钱就搞搞“教育产业化”就可以对付危机,这明显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杨改革听着,觉得这明朝也不是书上说的那样迂腐不堪,更加垂涎的是这一个人就要输送八百石的米到灾区,这个,远杨改革的“规划 ”原本,杨改革打算,这一个人收个二三百两银子,就算是这“教育产业化”极大的“升级”了,自己已经够黑了,没想到,人家历史上直接从八百起,比自己狠了几倍以上,更黑的是,还要是米,还要运倒灾区,这个,恐怕一个监生的费用,起码也在一千石的米以上,注意,是米,不是粮食或者谷,而且,最黑的还只挂个名,不去实地读书,杨改革泪奔,自己还是一纯情的宅男啊!和古人比起来,不够看,心。不够黑啊!

杨改革一边流口水,一边恨自己的心不够黑,不够狠,一边催促徐光启接着讲:“徐师傅说得好,徐师傅说得好,接着说,接着说”一个人一千石米以上,这六七千人入学,起码能输六七百万石的米以上,按现在北边粮食的价格,起码值一千万两以上,杨改革猛吞口水。心中狂喊:我了个擦,给力,给力。

 第一百五十八章 国子监

侧改革听着徐米启讲解着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嘴 头 子流了一地,这口肥肉可不是一般的肥,如果能恢复到往年的年景,六七千人就学,能输送的米就可以高达六七百万石,价值在一千万两以上。

这个价值,远造玻璃,出各种金手指,也不用和官僚们作生死,斗,抢官僚们把持的盐业之类的。毕一的缺点就是这国子监的名声现在太臭,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读书,而且,国家不可能给这几千人都弄个官当当,大部分还得回老家,不能改变这个,这国子监的吸引力就有限了,还得改善一下。

自成化年间之后。这口子就开得收不拢了,至正德年间,这国子监才真正开始泛滥了,到了嘉靖年间,已经不可收拾,到了过烂的地步了,只要交纳入监银,就可以入学,这就连这府、州、县学斥退者,都可以纳捐入监,这下,国子监的水准,严重下降”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也是恨铁不成钢,这以前好几千人就读,都能够维持,还算得上好,结果到了嘉靖年间一下子就变成烂大街了。这万人读书的场面,算是彻底的报废了,这朝廷想再从这国子监弄银子,就没门了。好好的一条财路,就被人玩死蛇了。

“孙师傅是说,这网开始的时候,六七千人就读,还算好?管理得还算严格,这也不用给这些人分配工作的吗?真正的过滥,还在这嘉靖年间,对吗?。杨改革的心思,其实还在这分配工作的问题上,如果不分配工作,这国子监的吸引力,未免有点不高,现在听徐光启一说,又觉得没问题了。前人都能受得住这没分配工作的待遇,为何现存就接受不了?这成化年到嘉靖年,可有段时间啊!

“诚然,这才开始,管理得尚严格,可是,这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就一下子过滥了,至于陛下所说的“分配工作”这个,陛下可知我朝有历事的规矩?”徐光启见皇帝对很多东西都不懂,只得慢慢教授,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