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什么事?具体指出来,如若不然,就是欺君枉上!朕三十年如一日,崇尚节俭,百官怎会不效仿?你得好好认识错误,严肃检讨!”贺琛见状,只得乖乖承认错误,不再说话。

梁国朝臣里,像贺琛这样偶尔还敢直言上疏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梁武帝老了,只爱听奉承话,中期的能臣周舍、徐勉死后,他最宠幸的就数中领军朱异了。朱异学问高,本事也有,但是人品很差。他明白如何揣摩上意,一味阿谀谄媚,同时又结纳私党,收受财赂。在他的手里,梁国朝纲每况日下,愈加黑暗。

佛教是讲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梁武帝却只对皇亲官吏慈悲为怀。有一次,梁武帝去郊祀,半路上有个老头拦住御驾劝谏:“陛下执法,对庶民太严苛,对权贵太宽松,这不是长久之道,假如能有所改变,则天下大幸。”梁武帝听后并没有检讨和改正,依旧如故。(梁武帝的统治方略,类似元朝,明太祖朱元璋一针见血地说:“元以宽亡国。”这个“宽”不是指对百姓宽,而是指对权贵宽。以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强悍,尚且不足百年而亡,梁武帝的潜在危险,也可想而知了)

在梁武帝手下做官员,是非常“幸福”的,犯了罪往往能法外开恩。作为梁武帝的亲戚,更是如此。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打仗无能(参见《绝代双骄》),搜刮百姓却很有一套。六王爷给自己谋了个职业——放债,他以借债人的田地、房产、商号、店铺作抵押,还债期限一过,马上派人夺取抵押的宅店田产,然后再利用这些宅店田产牟取新的暴利。建康周围江东一带,失业破产的百姓无以计数,多半有他的“功劳”。

“精明”的六王爷获利可观,仅仅用来收藏财富的仓库就有将近一百间!萧宏一生最看重钱财,防备极其严密,仓库设在内堂后面,好方便他近距离保护。不过防备得太严密了,反而引起了注意,有人怀疑里头藏有武器,秘密通报梁武帝。

梁武帝听闻临川王私藏兵器,涉嫌谋反,也不得不重视起来,派人调查怕冤枉了弟弟,就亲自出马。他以找萧宏夫妇喝酒,共叙手足之情为名,来到萧宏家里。萧宏热情接待,酒至半醉,梁武帝说:“我想到你的后堂走走。”萧宏脸色吓得刷白,以为要查办贪腐呢,硬着头皮领梁武帝到后堂。一圈走下来,梁武帝乐了,原来萧宏的仓库不是什么武器库,而是个大宝库。其中钱库三十多间,其余各库贮藏布绢丝绵、漆蜜纻蜡等值钱的物品。

梁武帝看着一身冷汗的萧宏,笑道:“老六,你小日子过得很不错啊。”当即放下心,回到前堂继续痛饮,直到深夜才尽兴作罢。

梁武帝对萧宏的宽容,还有多次表现。萧宏跟亲侄女、梁武帝的女儿永兴公主玩乱伦,竟打算弑梁武帝自立。事情败露,公主羞愧自杀,梁武帝却没再追究萧宏的罪责,任他安度余生。萧宏死于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武帝追赠他侍中、大将军,谥为靖惠王,厚礼而葬。

萧宏放债敛财,多少算个正经生意;他的三子临贺王萧正德专干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就属于江洋大盗的级别了。

梁武帝早年连生了三个女儿,担心后继无人,曾过继萧正德为嗣子,后来太子萧统出生,就把萧正德还给了萧宏。萧正德本以为将来能当上皇帝,没想到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心理不平衡,一气之下居然投了北魏,声称是梁国被废的太子,外逃避祸。结果转过年来,萧正德觉得北魏对他不友好,仇人萧宝夤还起了杀心,便又无聊地逃回梁国(本来嘛,你在梁国是皇族,到北魏算什么?要不是给你面子,谁理你这根葱?)。梁武帝没有惩罚他的叛国罪,反而流着泪教导他,恢复了他的爵位。

萧正德大有龙归大海、虎入山林之势。他招聘了一批亡命之徒,和弟弟萧正则一起搞了支纠察队,黄昏时分埋伏在路上做打劫杀人的买卖。有梁武帝做保护伞,官府也不敢过问。普通六年梁武帝北伐,任命萧正德为轻车将军。萧正德在前线惦念自己的纠察队,干脆抛弃部队独自一人跑回建康。军情大事,梁武帝火了,削了他的爵位,把他流放临海郡。萧正德还没走到临海,梁武帝又后悔了,派人追上去赦免了他。北伐也别去了,安心留在建康当强盗吧。(在梁武帝的一再放纵下,萧正德后来终于与侯景结盟,要了梁武帝的老命)


三、各怀鬼胎

梁武帝对待兄弟和侄子尚且如此放任自流,对亲生儿子那更是宽纵得一塌糊涂,无以复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皇子问题成为毁灭南梁王朝的主要因素之一。

梁武帝共有八个儿子,依次是: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其中萧统、萧纲、萧续三兄弟同为丁贵嫔所生,其余五子,分别出自五位妃子。次子萧综我们以前提过,母亲为萧宝卷宠妃吴淑媛,因此利用领兵北伐的良机,投入北魏。梁武帝一度断绝了与他的父子关系,剥夺他的爵位封土。后来萧综客死他乡,梁武帝怀念这个“儿子”,又恢复了他的名誉,派人秘密潜入北朝,盗取他的灵柩,回建康安葬。

中国的皇权时代,从秦始皇算起,到宣统皇帝,两千一百多年中,绵延不断。然而比梁武帝享寿更长的,仅有清朝的乾隆皇帝一人。皇帝的寿命,常常比皇帝的品德才干更能影响皇朝的稳定性,不少皇朝的衰亡是源于皇位更迭得过于频繁,刘宋和南齐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可是皇帝的寿命过长也不见得是好事,清朝的衰落,与乾隆皇帝倚老卖老、固步自封不无关系;梁国也是如此,梁武帝如果少活二十岁,江南百姓的命运或许不会那么糟。

梁武帝即位后所封的太子萧统,即昭明太子,口碑相当不错。

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说故事很多。相传他出生时,形貌奇异,右手紧握,谁都无法掰开。梁武帝担心他是残疾,终日愁眉不展,有位大臣建议,张榜天下,招纳名医诊治。榜文一贴出去,第二天就有人来揭榜,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文豪沈约。沈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看小萧统,有趣的是,萧统的小手被他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大喜,便拜沈约为太子的老师,沈约在自己家乡造了一座书馆,专心教小萧统读书。这个书馆,就位于今天浙江桐乡的乌镇。“昭明太子读书处”遗迹至今残存,也算是江南保留不多的六朝风物。

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它最大的漏洞是,萧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出生在襄阳,当时梁武帝还在进攻萧宝卷的途中,不可能有精力去掰萧统的小手,更不可能以皇帝之身,张贴皇榜。不过,传说的确寄托了千年来文人对于昭明太子的美好遐思,昭明太子也的确具备集文人、皇子于一身的理想形象。

昭明太子自幼才智非凡,三岁读《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十岁就能开堂讲儒家经学,属于神童级别。他成年后更是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这里还有段佳话,有一次,萧统与一些名士在后池泛舟,番禺侯萧轨兴致很高,就说:“此处应当有伎人奏乐伴舞。”萧统不予答复,脱口吟诵晋代诗人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不已,无语以对。

萧统藏书数万卷,好与文人交往,他所主编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他仁厚孝义,对仆人从不责罚,还多次减免判罚不当的重罪;遇到雨雪灾,就派手下大街小巷地体察民情,对于贫困家庭、受灾游民,都发放粮食棉衣救助,因此深得民心。

遗憾的是,这位人望颇高的太子却因为小人的构陷,受到了梁武帝的猜疑。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萧统的生母丁贵嫔去世。萧统派人买了块好墓地,将要斩草下葬时,有个卖地的找到梁武帝身边的太监俞三副,许诺说如果能把自己的地卖三百万钱,便将其中的一百万钱给俞三副作为报答。俞三副贪财,便密奏梁武帝,说太子所选的墓地风水不好,某块土地是吉地,对皇帝有利。梁武帝一听,对我有利,那就买吧,便宜就让俞三副给赚去了。

安葬了丁贵嫔,一个看风水的道士对萧统说:“太妃的墓地对你不利,若要避祸,就得厌伏。”“厌伏”是巫术的一种,是用一物压一物的方法来作咒。萧统按照道士的指示,在丁贵嫔墓侧的长子之位埋下了腊鹅等物品。

没想到太监出来捣乱。太子宫中有个内侍太监叫做鲍邈之,嫉妒另一位太监魏雅更受太子喜爱,心理不平衡,向梁武帝告密状,说:“魏雅勾结道士,为太子厌祷,在墓地里作手脚,诅咒陛下。”

梁武帝一查,果然在丁贵嫔的墓地里发现了腊鹅等物。利用巫术谋逆是宫廷大忌,非同小可,梁武帝本想彻底查清此事,幸亏侍中徐勉从中劝止,只诛杀了道士。

经此一事,梁武帝对于萧统的好感与信任度大幅下降,有了更换太子的想法,萧统终日忧惧不安。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他在后池游玩,因采摘莲花而落水染疾,病情迅速转重,不治而终,年仅三十一岁。

萧统的早逝,是南朝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梁王朝的一大损失。梁武帝在立嗣上碰到了难题,犹豫不决。按照立嫡旧制,应当立萧统的嫡长子萧欢为皇太孙,但墓地一案把梁武帝对东宫的印象搞得很差,他也不会喜欢萧欢,何况他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萧欢年纪太小,不足以主持大局。

萧统死后过了近两个月,梁武帝宣布立萧统的同母弟萧纲为新的太子。这个选择本身无可厚非,萧纲与萧统有几分相似之处,也是能文善辩,性情恭顺,但立萧纲的方式,等于是废嫡立庶,朝野为此议论纷纷,好些大臣都上表反对。梁武帝的另外几个儿子,除了四子萧绩死在萧统之前,剩下的萧续、萧纶、萧绎、萧纪都认为,既然萧纲可以越位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