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逃得性命。梁军追到江上,烧毁了北齐丢弃的船只。

建康城几个月的阴霾终于一扫而空,迎来了酣畅淋漓的胜利。陈霸先下令,将徐嗣徽、萧轨等俘虏全部斩首示众。当然不免被报复,恼羞成怒的北齐人杀害了人质陈昙朗。

陈霸先居功至伟,封为中书监、司徒、扬州刺史,晋爵长城公,不久又升为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太平二年(公元557年)二月,陈霸先的老上司萧勃不服,在广州起兵谋反,周文育领军轻松讨灭,平定了陈霸先发家的根据地岭南。

陈霸先地位稳固了,野心也膨胀了。两个月间,他得到相国、陈王,加九锡,加殊礼,位居诸王之上。十月,南朝最后一场禅让大典在建康上演,陈霸先即位,改国号为陈,改元永定,他就是陈武帝。

陈武帝称帝的前一年,西魏宇文泰因病去世,世子宇文觉在中山公宇文护的安排下,接受西魏恭帝的禅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至此,周、齐、陈三足鼎立之势完全形成,侯景引发的一场震动天下的大战乱,总算是告一段落。

纵观侯景之乱,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侯景乱北朝与侯景乱南朝。

侯景与高澄交恶,举兵反叛东魏,东魏随即讨伐侯景,迫使侯景分别向西魏和梁国求救,将两国拖入战争泥潭,这是侯景乱北朝。侯景南渡入梁,与梁国君臣发生矛盾,再次举兵反叛,攻陷建康,先废立两位梁帝,继而自立为帝,直至兵败身死,这是侯景乱南朝。两次叛乱合起来,才是侯景之乱的全景。

侯景先后发起的两次叛乱,致使无辜生命惨遭荼毒,千万人头倏忽落地,如《哀江南赋》所说,“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但这就是战争。简单地一味指责战争的发起者如何如何罪孽沉重,并不能真正避免战争。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更应尽可能看清这场乱世战争给社会格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的作用。

侯景之乱前,西魏无论在军事实力或是经济实力上都远远不如东魏,并且长年为饥荒等自然灾害所困。而在侯景之乱以后,西魏得到了汉中、巴蜀、雍荆的广袤领土,疆域比东魏-北齐大出一倍,大大解决了以往的饥荒问题。新增领土皆为富庶之地,财富得以迅速累积,加上行有成效的制度革新,积贫积弱的西魏-北周逐渐强大,有了与东魏-北齐长期对抗的资本。

东魏由于侯景之乱的影响,原本富饶的河南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从淮南抢到的新地盘毗邻其他两国,动荡不安,不仅没能得到好处,反而因为驻军加大开支,变成一块鸡肋,长期消耗国力。

侯景危害梁国,残杀士族,使南朝的社会文明遭到了致命性打击。梁国宗室群雄逐鹿,彼此吞噬,丧失了大量的土地与人口,梁元帝焚书和于谨大迁士民入北朝,更给南朝的文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代表南方吴人和蛮族势力的陈霸先虽然趁乱继梁而起,却也无力恢复战前的文化规模。正是从陈代开始,北朝在文化方面藐视南朝。南朝不仅失去了赶超北朝的机会,而且注定走向衰落。

经过侯景之乱,原本弱小的西魏实力增强,原本强大的东魏发展受阻,坐山观虎斗的南朝则无力争雄。一系列此消彼长之后,来自西北一隅的关陇贵族集团成为时代的宠儿,最终实现了统一,开创了空前绝后的隋唐帝国。

由此可见,侯景之乱对于整个南北朝的走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是结束四百年来中华世界大分裂局面的关键性转折。

请看下部《三分归隋》。


第三部 三分归隋

一、门阀的落日

我们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历史中包含人类所经历过的种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读史的重要目的,在于分析这些规律和构成规律的历史元素,包括自然性的,也包括社会性的,包括事件,也包括人物。

南北朝末期,北方拓跋氏的北魏王朝及其延伸——东魏和西魏,与南方先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宋、齐、梁,都相继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新兴的王朝——北周、北齐和南陈。不少历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后三国”,以区别于魏、蜀、吴的那个三国(“前三国”)。

前、后两个三国,虽然时代不同,特点也不同,却都体现着一种规律性的历史元素——门阀制度的兴衰。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结合,也就是出身背景与家族资历。就本质而言,门阀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应运而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一点,我们在《元嘉之治》中,便有所论及。

东汉之后的前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的创立者,都不是门阀体制中人,而是所谓的庶族。

曹操是阉人的孙子,不属于门阀,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为打击门阀而生。曹操兴起,从北方的袁绍到南方的刘表,不仅在军事上敌对曹操,更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排斥曹操,正是因为袁绍、刘表等人所控制的州郡,都是由门阀掌权的。

曹操虽然灭了袁绍和刘表,却最终没有扫平江南,被孙、刘联军所阻。讽刺的是,阻止他的孙、刘,也不是门阀出身。刘备自不必说,顶着皇叔的金字招牌,却是“织席贩履”之辈;即使是孙权,父子三代,也并非江东门阀。就实际统治的地盘来说,孙、刘两家还都属于“外来户”,他们对治下门阀势力软硬兼施的打压,也丝毫没有放松过。

然而门阀毕竟属于社会势力的强势一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打江山的一代人老去,守江山的一代人终究不得不向门阀势力低头。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是标志门阀制度大抬头的里程碑。自此,门阀势力大张旗鼓地占领了历史的舞台。

前三国时代在强大的门阀社会体制面前,终究归于失败。统一了前三国的西晋王朝,是门阀制度达到顶峰的时代。一种制度一旦达到顶峰,接下去也就要走下坡路了,古往今来,概无例外。西晋王朝的土崩瓦解,可算是门阀制度没落的开始。

可是,任何旧制度的受益者,都是不会甘心放弃既得利益的,除非有更大的利益供其选择,或者,被更大的力量所驱逐。

西晋王朝灭亡之后,东晋作为西晋法理上的继承者,自然是尽一切可能继承和发扬门阀制度。北方的十六国虽然没有继承西晋的法统,却不得不继承西晋的社会性。

就这样,门阀制度继续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在南方和北方同时存在。南方的主要问题是庶族与士族的斗争,即门阀体制外的人与门阀体制内的人之间的矛盾;北方则主要表现为,旧有的门阀体制内的人与新兴的军事贵族之间的矛盾。

这两种矛盾不断演化、解决、激发、平抚,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摆在每一位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魏孝文帝好像认清了问题的本质,看上去他也找到了一条出路:鲜卑贵族整体接受门阀制度,鲜卑贵族本身,转化为最大的门阀。

南方则不断有非门阀体制内的成员,不断参与到权力中心,从而实现对门阀制度的一种适应与修补。

前三国的历史,仿佛还要重演。然而,三百年沧桑,此时已远非前三国时代可比,社会已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孝文帝的改制终于激化了六镇兵变,那些北方佬中的北方佬,不仅打烂了北方的门阀体制,而且,又由他们中的一员——侯景,打破了南方的门阀体制。

北魏崩溃,北方门阀制度接近于死而未僵的状态。一些大的门阀家族尚在,在地方上仍有很大的势力,而六镇军事集团中也衍生出新兴门阀,说明其社会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无论是东边的高欢,还是西边的宇文泰,都没有急于将北魏彻底中结,而是搞了一个过渡,分别建立了东魏和西魏。

南方的梁国想借助文化与宗教的力量,对门阀制度进行重新的“合理化”,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梁武帝初期,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统治也相对稳定,但上层的门阀士族越来越贪婪腐败,对中下层人民的压迫也越来越深重,从而导致了梁武帝后期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侯景之乱的爆发与三个新国家的建立,宣告门阀终结时代的到来。(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终结的开始,真正的终结,要等到科举制度在隋代创立,并在唐代得到完善。即使那样,门阀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仍然维持到了唐高宗时期,高宗“废王立武”,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批门阀)此时的门阀制度,已渐渐透出落日的暮气,难再有还手之力了。

之所以门阀制度还不能彻底废除,并不是因为其势力仍然强劲,而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新的替代它的制度。

因此,在北周、北齐、南陈鼎立的后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所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建立一套足以替换旧有门阀制度的新的社会体制。谁能够更快更好地建立这样一套制度,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赢得竞争的胜利。

这段除旧布新的历史,就从西北的长安开始。

宇文泰一代英雄,却也终于不能抗拒天命,在“知天命”之年,应命归天了。临终前,他将权力交给了侄子、中山公宇文护。

以前并不显眼的宇文护,一下子便成了西魏上下的焦点人物。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哥哥宇文颢的小儿子,东西魏对抗时期追随宇文泰东征西讨,虽不很突出,却也立了些军功。宇文泰曾多次跟人说,这小子在气度上很像自己,对他十分喜爱。

虽说在宇文泰的眼里是小子,宇文护比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在年龄上要大得多,这是宇文泰选择将身后大事托付给宇文护的重要原因。

宇文泰实在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早,甚至在寿命上败给了高欢(宇文泰死时五十,高欢死时五十二),在安排子孙的事情上,没有预先做好充足的安排。他的法定继承人,也就是与北魏冯翊公主所生的嫡长子宇文觉才只有十五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