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桓公死后,霸权移至晋。晋本是小国,经献公兼并小国、攻伐戎狄后逐渐强大。献公晚年因为废嫡立庶,迫使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636年重耳返晋即位时已60多岁,称晋文公。

当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迎周襄王复位,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在城濮大战中,晋与宋、齐、秦联合,大败楚军。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以后的80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文公死后,晋国霸权受到南楚和西秦的威胁。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励精图治,开始争霸中原的大业。公元前598年,楚攻打郑,晋派兵来救,被楚打败。两年后楚又征服了宋国,中原小国纷纷依附,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春秋后期,晋楚之间势均力敌,争伐比以前减少,进入了二强相持阶段。两次弭兵和平会盟之后,晋楚平分霸权,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

当时,还曾有宋襄公、秦穆公欲争霸中原而未遂的情况,在长江流域的吴越之间的争斗,构成春秋争霸的尾声。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年即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治理国家。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见楚大势已去,便转而与越争雄,但却被越王勾践所败,阖闾战死。儿子夫差继位,继续攻打越国,并于前494年打败勾践。夫差便挥师北上去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范盖辅佐下,暗中整顿,壮大力量,于前473年灭吴,一时号称霸主。

春秋的争霸战争,尽管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局面,但它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使国家数量减少,换来了区域性统一。同时也使各国实施改革,增加国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4。三家贵族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之交,晋国被赵、韩、魏三家贵族瓜分而亡的历史事件。这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公室是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之下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和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扩张,卿大夫势力也随之发展,并开始互相兼并。春秋末期,诸侯国权力下移,由公室转向私家。有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权力日甚,甚至操纵了诸侯国君。三家分晋就是典型一例。韩、赵、魏本是晋国卿大夫贵族,经过吞并打击其他公卿,日渐强盛,最后瓜分晋国,成为新兴的三个封建君主。

晋文公当政时,晋公室的力量削弱,卿大夫的力量却日渐强大。文公死后,王室力量更加衰落。到春秋中叶,旧贵族已只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几家。厉公将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胁,他举兵杀戮,反而被私家所杀。晋朝中期以后,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有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史称六卿。

六卿代表着新兴的封建势力,他们不断地同以公室为代表的旧贵族进行斗争。公元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攻打当权的旧贵族架氏,栾氏逃走,并在齐的帮助下重返晋,以私邑曲沃为据点,发兵进攻晋的绛都。为了战胜栾氏,范氏发布命令,有功者就封官加赏,因而士气得到鼓舞,提高了战斗力。奴隶出身的斐豹以解放自身为效忠的条件,范氏当即同意,斐豹作战表现英勇,杀死了栾氏的力士,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翦灭了栾氏。此后,新兴势力又相继打击谷氏、胥氏、原氏等旧贵族,政治完全被卿大夫所把持。

六卿为了竞争,他们各自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的革新措施,其中赵氏的革新最为有效。赵氏简子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他实行很多措施减少农民负担,奖励军功,释放奴隶,任贤选能,因此比范氏、中行氏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在联合韩、魏与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赵氏屡屡获胜,最终把范氏、中行氏原有的土地瓜分。当时晋君曾出面干涉,但被四家罢黜,另立新君,可见当时他们的势力已十分强大。

四家之中,智氏是最强的,他一心想独吞晋国。公元前455年,智氏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赵后将赵家土地户口三家平分。赵襄子以晋阳为据点和其他三家展开对峙。由于晋阳是赵家原有的领地,治理得当,民心归附,加上赵氏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一时之间晋阳无法攻下。就这样相峙了二年之久,到了第三年,智氏引晋水淹晋阳城。由于长期被困造成弹尽粮绝、人心疲散的情况,晋阳城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赵襄子想出了分化三家联盟的计策。他派相臣张孟悄悄地出城去劝说魏、韩。张孟对他们说,唇亡齿寒,如果赵国亡了,智氏的势力得不到抑制,野心不减,迟早也会消灭魏、韩两家,独吞晋国。韩、魏看清了形势,倒戈相向,暗中与赵商定共同灭智。智氏的谋臣看出事情有异,劝说智氏小心谨慎。然而专断跋扈的智氏不以为然,结果被其他三家联合灭掉了,其土地户口也被三家平分。这时晋已完全衰落,他们于是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后来三家废掉晋君,晋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封建君主韩、赵、魏。他们各立宗庙,建都城,逐渐进入战国七雄的角逐中。

5。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学的没落和私学兴起,征战杀伐带来的对思想控制的放松,在民族大融合的环境下,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不同的学派纷纷着书立说。

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另外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等,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解释和主张,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大繁荣。

最早出现的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其生平,文献记载得很少。老子年长于孔子,与孔子一样是春秋末年的人,着有《道德经》一书。老子代表了没落贵族的立场,反对苛暴的统治,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向往“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的自然宇宙观比较有价值,他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倡导直觉主义认识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出身于没落贵族,做过漆园小吏,后弃官终身不仕。庄子一生清贫,却着书十余万言。他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基本立场,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齐物论”。他认为万物本质都是相同的,反对主观片面性,提出人的认识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另外还提出“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对后世哲学观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儒家,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体现仁的制度是“礼”。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但二者思想分歧很大。孟子名柯,字子舆,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弟子。他提出性善论、民本思想,主张仁政。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着有《荀子》一书,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提倡“性恶论”、“法后王”的思想,赞赏富国强兵的制度政策。在自然观方面强调人定胜天,主张充分发挥人的力量控制利用自然。这显然是有别于传统孔孟之见的,与当时社会形势合拍。

墨家学派是由墨子创立的。墨子出身于平民,因此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他的思想还包括“非攻”,要求对卑贱者也应给予平等的地位,反对相互侵犯。这种抹杀阶级界限的抽象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墨家在逻辑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很有建树,较早提出了有关逻辑学的“名辩”思想,然而可惜的是墨家学派在秦以后就中断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派就是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战国法家一派以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主张以法制代替礼制;另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讲究以权术控制臣下,统治百姓。

韩非集两家之大成,为后期法家的卓越代表。韩非生活于战国末年,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唯一准绳;“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才能派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等;而“势”就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很好治理国家。韩非的思想成为秦王朝为政的指导思想。韩非还提出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新圣”说,并明确提出“理”的范畴,与“道”区分开来,提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在于靠实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学派,还出现了诸多其他学派,像提倡阴阳五行说,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辩论名实为特征,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及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也促成了思想界的大解放,催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刻。

6。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姜姓齐国,于公元前386年被它的世卿田氏取代,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争战的新篇章。

这时,小国林立的时代过去了,鲁、宋等几个小国只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在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推动下,先后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整顿军队,确立和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进而为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人民,彼此展开了规模宏大而频繁的进攻战和防御战。胜利者扩大疆土和增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