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决定了,让魏矼作陪。 
要是一般人,找这机会还找不到呢,倒不是为了吃点喝点玩点乐点,这是个难得的升官机会,如果把金使陪好了,皇帝一高兴,能不给提个职、加个薪吗? 
好机会,魏矼要抓住了啊! 
本以为魏矼接了这个美差,肯定乐坏了,谁曾想,魏矼不买这个账,他说什么呢?他说:“过去我任御史的时候,就曾明明白白地和你说过,议和不对,现在我不能陪金使。” 
听了这话,秦桧很纳闷啊,议和多好啊,和平了,稳定了,老百姓安居乐业,咱们这些当官的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以有多余时间干点富国强民的大事了。他想不通,就问魏矼:“为什么不支持议和呢?” 
魏矼也一肚子困惑,议和有什么好的啊,为什么高宗和秦桧这么坚持要议和呢,徽宗和钦宗不就是因为坚持议和,而落到今天这等凄惨地步? 
秦桧这么一问他,魏矼也就把自己对时局的分析判断跟秦桧说了,他说,你看当前,金人内部不和,矛盾重重,实力削弱了不少,而我们这边呢,已经从靖康之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军队打了很多胜仗,战斗力显著增强,又有岳飞、韩世忠等这样作战勇猛、复国心切的将领,被金占领地方的老百姓不满金的残暴痛苦,纷纷要求咱们北伐,可以说,现在是恢复中原的最好时机。金人之所以提出议和,那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他们知道现在打不过咱们大宋,所以先用议和这招来麻痹咱们,让咱们放松警惕,疏于防备,等他们做好战争准备,咱们就等着挨打吧。 
秦桧也不是顽固不化之人,他也知道魏工说得有道理,可是高宗一心要议和,谁也甭想拦住,作为忠于高宗的宰相,不能不竭尽所能为皇帝服务。既然皇帝要议和,那就把议和事情做好,尽量不出差错,确保让皇帝满意。 
但秦桧不能把这些话跟魏矼说,现在谈的是议和的事情,不是谈别的事情的时候,说多了,传到高宗那里,自己的官恐怕又保不住了。现在朝廷上的一些人,就喜欢找这样的言论,以此向皇帝打小报告,来达到弹劾谁的目的。 
那应该怎样来回答魏矼的话呢?秦桧脑子一转,就说:“你呀,这是用智慧来揣测敌人,而我呢,则用真诚来对待敌人。”也就是说,你魏矼是对敌人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而我秦桧呢,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敌人。 
世间自会有公道,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秦桧的意思是说,我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感化他,他也一样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回报我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廷那边,别人不好说,挞懒他还是知道的,是个讲究人,不会把我秦桧往死里坑! 
秦桧知道是这么回事,人家魏矼不知道是咋回事啊,谁知道你和挞懒关系怎样啊?就是秦桧说了,人家也不信啊,还要给你扣个帽子,说你秦桧是奸细! 
魏矼觉得秦桧说这话有点太傻了吧,看问题太简单,把金人想得太仁慈了,有必要提醒他一下,他对秦桧说:“你真诚对待敌人,恐怕敌人未必这样真诚对待你啊!” 
事实上,是他把秦桧想简单了。 
秦桧没辙了,不能强人所难,再说,你不去,争着要去的人有的是。 
换人! 
六月,金使朝见了高宗,没谈什么实质性内容,只是把金廷议和条件又重复了一遍。 
朝廷上一些人极力反对议和,一时间朝上朝下议论纷纷,认为金人不可信,议和一定会误国。 
高宗这时候又气又急,气的是,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老子白养活你们了,竟然在这个时候跟我唱反调,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皇帝?急的是,他很想趁热打铁,把议和事情定死了,怎么划界、每年拿多少岁币,商量一下,就签订协议算了,别拖得太长,夜长梦多啊! 
怎样才能平息舆论,使议和快速完成呢? 
高宗打算治那些散布反对议和言论的人罪。 
宰相赵鼎认为不可,并为高宗支招说:“陛下您和金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之所以委屈自己和金议和,就是为了迎回先帝的灵柩和母后而已,并没有其他的想法。群臣之所以反对议和,是了保住陛下您的地位,是出于一片忠心,不能成为治罪的理由。建议陛下您啊,跟大臣们说明白了,此次跟金人议和,就是出于亲人的缘故,如果先帝的灵柩和母后能够返回,即使金人背弃盟约了,我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赵鼎用这招算是一举两得,既避免了爱国大臣们因反对议和获罪,又给高宗找到了议和的合适借口。 
这个建议我喜欢!高宗很满意。 
按照赵鼎的建议,高宗对大臣们说:“先帝的梓宫,既然金已经答应归还了,即使等上个三两年也无所谓,关键是太后年龄大了,在那边受苦受难,我很惦念她,想早点见到她,因此我不怕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只希望这议和啊,尽快完成。” 
这已经交代明白了,我议和是出于一片孝心啊,先帝既然已经死了,梓宫晚回来几年也没啥,关键是母亲年龄大,分别二十多年了,十分想念,你说这万一要是像父亲那样一命呜呼了,我连个面也没看见,多痛苦啊!所以,我不怕委屈自己,不怕向金称臣,只要能快点把母亲要回来,什么条件都好说!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生长在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可怜的高宗已经二十多年没找到这种幸福了! 
大臣们听到这话,都哑口无言了,上哪儿找这样孝顺的皇帝啊! 
舆论就此平息了! 
反对声音小了,秦桧的事就大了。 
当官的职责是什么?就是要为皇帝分忧解难的,要不然皇帝让你戴这顶乌纱帽干吗啊!秦桧是这么想的。 
当前皇帝最大的忧虑是什么?就是想妈妈了,一片孝子之心。 
说老实话,高宗也够可怜的!可是这天下啊,比高宗可怜的人又哪能数得清呢?皇帝的忧愁,可以由臣子来分担,平民的忧愁,又有谁能分担呢? 
当然作为人臣的秦桧想不到这些,他的思想永远属于1138年,属于那个效忠皇帝的时代。 
秦桧听了高宗这番肺腑之言后,十分感动,我们的皇帝多么孝顺啊,为了能把母亲救回来,宁可放下皇帝的架子,卑躬屈膝向金议和。 
此举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为了赞誉高宗的这份孝心,表达作为臣子的他愿意为皇帝分忧的忠心,秦桧对高宗说:“委屈自己来谋求议和,这是皇帝您的一片孝心啊。看到皇帝您卑躬屈膝地向金求和,我这心啊,别提多难受了,深感不平,这是作为臣子的一片忠心。” 
看来能够真正理解我、支持我、忠于我的,只有这个秦桧了!高宗难免要感慨一番。 
议和是要的,但金人也不得不防,显然高宗也汲取了靖康之变的教训,再加上反对议和的人一再强调金人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奸诈狡猾,高宗也担心被金人给耍了。 
关键时刻,还是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所以,高宗不忘嘱咐秦桧:“即使这样了,也要做到有备无患,就是议和成功了,军备也不能松弛。” 
高,绝对是高!秦桧暗暗向高宗竖大拇指。 
按照高宗的意思,秦桧一方面立即安排王伦、蓝公佐到金去迎回徽宗的灵柩和皇太后;另一方面起草诏书,下令戍边官员不能因为朝廷议和了,就放松军备,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发生意外。 
高宗想什么,秦桧说什么;高宗说什么,秦桧做什么。 
这样的宰相,哪个皇帝不喜欢?



第22章 三试高宗 

看来高宗是下定决心要议和了。秦桧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他的思绪很乱,很乱—— 
朝廷上的百官,支持议和的少,反对议和的多,皇帝急需一个托底的人,来帮助他完成议和。 
机会啊!千万不要错过! 
宰相的职责就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就是皇帝的助手。如果宰相的意志不能与皇帝保持一致的话,那么,这个宰相也没有几天干头了。 
要想保住宰相这个位置,必须坚定不移地与皇帝站在一起,只有忠于皇帝,日子才会好过。 
毕竟,这个国家的主宰者是皇帝。 
议和这件事从短期看,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是会让许多人骂娘的工作,能担当此重任的人,一定要做好身败名裂的准备。从长远看,议和是实现中兴的基础,只有天下太平了,经济才能发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力才能逐渐恢复,军队才能日渐强大,中兴大业才有希望! 
人们往往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唉!事到如今,该如何抉择呢?是站在皇帝一边,专攻议和;还是辞职归隐,淡泊余生? 
试想,朝堂之上,少了一个秦桧,会发生大的变化吗?皇帝会因为一个秦桧的退出,就放弃了议和吗?没有秦桧,还会有张桧、李桧冒出来,皇帝一样可以实现议和。 
不要把自己估计得太高,在皇帝眼里,你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棋子而已。 
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谁叫咱是皇帝的臣子呢?乖乖地做个忠于皇帝的宰相吧! 
皇帝的议和决心能坚持多久呢?会不会在反对议和的大臣们的劝说下改变主意呢?要是死心塌地为皇帝议和,万一有一天皇帝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谁来对自己负责呢?会不会成为众矢之地? 
结果是怕怕的。 
有必要试探一下高宗的议和决心,是不是那么坚定,是不是可以动摇,是不是取信于我。 
如果高宗坚定议和,就抓住他的急于求和心里,主动请缨,让皇帝把议和之事全权交给我来办理,这样工作起来,既不受外界干扰,又避免他人争功。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高宗犹豫不定,反复无常,可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伸头,不拖后,保持中立,实在不行就急流勇退,归隐乡间。 
好了,就这么办! 
秦桧凌乱的思绪终于有了点头绪。 
东方的天空,霞光万丈,秦桧长舒了一口气。 
他困了。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宰执集体朝见高宗,老规矩,有事说事,无事退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