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秦桧在舅舅王本的关照下,一路从古县来到祁门县,实现了跨学区就读,择校费自然是全免的。 
不难想象,英才馆开馆的壮观场面,形形色色的官员、乡绅、秀才书生、好看热闹的闲人们凑到了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热闹是短暂的,枯燥才是这里的全部。 
此时的汪伯彦心里最清楚,眼下他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准备科举考试,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另一件就是教书育人,以此来混口饭吃。 
不管他愿意不原意,每天他都要捧着书,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们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汪伯彦渐渐发现,这群读书的孩子中,秦桧是最聪明的,不但记忆力好,领悟能力强,字写得也十分漂亮,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老师的最爱,自古至今,向来如此。 
汪伯彦对秦桧十分赏识,每每与人聊天,都要夸赞秦桧一番。 
在祁门,汪伯彦是名头响亮的人物。在老百姓看来,能够让他赏识的人,一定也是个大才子。混到这份上,秦桧不想出名都不行。大概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出书,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吹嘘一番,说是什么吐血推荐;卖药,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忽悠一番,说是什么药到病除;拍影视作品,定要找个名人炒作一番,说是什么爆炸性绯闻……诸如这般伎俩,老祖宗早已是屡试不爽! 
只不过,这里的秦桧是个例外,是汪伯彦主动捧的他。 
因为汪伯彦和秦桧名气越来越大,竟引来一个异人。之所以有“异人”这个称呼,是因为他和正常人不一样,喜欢故弄玄虚,带点神秘色彩。异人是史书里面的常客,很多帝王将相在尚未功成名就的落魄岁月中,都曾有异人出现,并做出精准的预言。仿佛他们是玉皇大帝的特使,专门负责免费给人提供内部消息。 
所以,异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是个好兆头。 
看来汪伯彦和秦桧的好运来了! 
异人预言: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在焉。 
一听这个预言,汪伯彦和秦桧两个人身上就有抖不完的精神,脑子里尽想那荣华富贵。 
再把目光放到朝廷上,自宋哲宗亲政以来,可谓是颠倒乾坤,把他奶奶听政时的政策统统打了一个红×,全部否掉,推倒重来,把他父亲神宗时的治国理念重新搬了出来,对当年跟着高老太太混的元祐大臣们豪不手软,全部流放到岭南。 
这个皇帝不简单! 
更不简单的是,哲宗放弃了对外委曲求全的观念,停止与西夏谈判,主动出兵西夏,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大宋皇帝铁了心要打仗,小小的西夏,何愁搞定不了?几场反击战过后,西夏就受不了,主动来找大宋求和。 
这样情景在大宋太稀少了! 
好样的,哲宗! 
或许是理想太多,包袱太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或许是天要亡宋,不给这年轻有为的皇帝太多的时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和他的父亲神宗一样,带着满腔壮志和无限遗憾,宋哲宗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年仅25岁! 
太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25岁的哲宗,还没有子嗣。他的晚婚晚育,把大宋推到了十字路口。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一个老太太出现了,那就是向太后,她虽不是哲宗的亲生母亲,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太后。 
在古代,宫闱里的女人们往往就是通过皇权的更替来达到干涉政治的目的。 
向太后也不例外。她本人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人上,她不是考虑国家长远大计,而是看重她的个人利益得失。 
必须选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向太后给立帝问题定了个基调。 
可是在神宗皇帝仅存的五个皇子中,哪个忠于向太后呢? 
向太后心里面早有数了,那就是端王赵佶。 
端王赵佶是何许人也?他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生性风流倜傥,轻佻浪荡,直白点说就是个花花公子。要说他一点优点没有,那是严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他的优点是书法绘画非常棒,传世作品可谓不少。但是做皇帝,不能光写字画画好,还要有很强的治国安邦能力,就是说要懂政治,懂艺术只能是艺术家,懂政治才是国富民强的保证。而赵佶最欠缺的就是理政能力,这对一个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可是对于一个行将朽木的老太婆来讲,哪还顾得这么多,只要跟自己感情好就行。 
何况还有一帮趋炎附势的大臣们鼎力支持! 
于是,一顶小轿,趁着夜色,把赵佶接到皇宫。 
宋徽宗继位了!



第3章 太学有个秦长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秦桧书读得正来劲,却发生了两件意外的事,给他的人生增加了几许坎坷。 
一件是秦敏学因病去世。他一生官运不畅,始终在县一级混,升迁无望,郁闷异常,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加之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很多现在吃几片药就能摆平的小病,在当时,就是皇帝老子得了,往往也治不好,到头来只能是两腿一蹬! 
另一件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汪伯彦不负众望,考了个进士,入朝做了官,小小的英才馆早已成为他的过去时,剩下秦桧这帮学生,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对秦桧打击最大的是少年丧父,老师走了,可以再请,可是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没了,这个家就彻底垮了。 
在古县,秦家的日子已经没法过了,秦敏学一死,经济收入没了,只能坐吃山空,一大家子人这么吃老本,没多久就入不敷出了,秦家又是客居古县,没有亲戚照应,最后只能是沦落到家徒四壁,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活不下去,那就打道回府!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桧的母亲王氏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江宁的乡下。在那里日子过得仍然贫苦,秦桧也慢慢长大了,有时候为了几千钱,他不得不四处借贷。 
好在秦桧书读得不赖,有点名气,经别人介绍,他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教师是好职业,名利双收。要讲荣誉,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什么默默奉献的园丁……要讲利益,现在哪个人不怕老师啊,即使再有钱有权,老师的一个电话过来,不也得赔着笑脸,老师办的补习班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家长的钞票铺天盖地而来,腰包岂能不鼓! 
秦桧发达喽! 
然而这在当时只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当时的教师,就是“臭老九”,比要饭的没强到哪儿去!俗话说:家有三斗米,不做孩子王。老百姓认为,堂堂一个读书人,整天和几岁的孩子混在一起,那叫什么出息!教师不是一种光荣,反倒是一种耻辱,读书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从事这种职业的。 
秦桧也看不上这个职业,可是没办法,谁让自己现在穷得叮当响呢? 
这个郁闷啊! 
满腹牢骚的秦桧,对教书并没有什么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心不在焉。每天放学回家,路过大户人家的水田,总要感慨一番:“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工作不如意,就得琢磨着另寻出路,出路在哪儿呢?读书人的出路也只有读书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太学招生人数,同时在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了科举,只从学校中选拔人才。 
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是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进入太学,成了众多读书人所追求的目标。 
按照当时的教育制度,太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太学生主要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秦敏学生前正是从八品的官员,作为官员子弟,秦桧正好符合太学生的入学条件。 
科举废了,就只能玩太学了! 
秦桧在祁门读书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回到老家江宁后,又当上了乡村教师,虽然身份卑微,但学识还是众所周知的,按考核等次来讲,绝对算是个优秀人才。 
够条件,够资格,人又优秀,这太学的入取通知书该到手了吧 。 
辞去孩子王,上学去喽! 
上太学真的有这么容易吗?当然不是。你想想整个大宋国就这么一个太学,而其名额有限,只招三千八百人。在人丁兴旺的大宋,和秦桧一样优秀的人,何止三千八百个? 
够条件的多,要招收的人少,供远远大于求,矛盾就凸显出来。这就和当今的高校招生、公务员招录情景一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矛盾十分尖锐。 
有了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怎么解决?高校招生、公务员招录采取的考试办法,一考定终身,几张考卷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是上还是下;是胜还是败,是进还是退。 
那么太学招生是否也采用考试的方式来录取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太学招生上,大宋采取的举荐制度,就是由当地的官员、乡绅、名士、儒生等各界代表,联合向朝廷举荐,说某某人,天资聪明,才华横溢,品学兼优,是个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应该进入太学重点栽培一下。 
举荐的奏折一上,朝廷一批,这太学的大门就敞开了。 
这是规定的程序,不走不行! 
在江宁乡下,老秦家虽不是富贵之家,但也算是书香世家,世代都读书,在当地是远近皆知。再加上,秦桧这个乡村教师,虽说心有不甘,但七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秦敏学的三儿子,书读得不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