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羊送给他,说:“以此为识。”这个梦做完没多久,张氏就怀孕了,等到了赵瑗出生的时候,就更神奇了,红光满室,如日中天。 
从经验上来讲,这是个好兆头,只有天子降生的时候,才能有此吉象。 
而高宗的老婆昭慈皇后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梦,两个梦不谋而合,让高宗有很大的感悟。 
这是上天的安排啊,让我把皇位交还给太祖的后人! 
在梦的作用下,高宗最终决定在太祖后人中选择接班人。 
还是梦厉害! 
人选定了,就得考虑培养教育问题,怎么个教育模式呢?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宰相赵鼎,让他负责抓好这项工作。 
赵鼎在一番研究之后,建议高宗在宫廷里面建立书院教育皇子,也就是资善堂,专门给皇子读书的地方。 
高宗对接班人培养问题也高度重视,立即二话没说就采纳赵鼎的建议。 
与此同时,高宗还把赵瑗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 
待遇非常的高! 
也不巧,这资善堂建成没多久,到了绍兴六年(1136年),赵鼎就罢相了。 
赵鼎一下来,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就开始用资善堂这件事来攻击他。 
大宋的官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旦有人被罢官,肯定有人来个落井下石,谏官也好,其他官员也罢,明枪暗箭一齐发,大有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真是变态啊! 
可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是,赵鼎这官没罢多久,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又被任命宰相。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得太快! 
绍兴八年(1138年),为了表示自己对两个皇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得很平,不让朝廷的大臣们别误以为皇帝已经选定赵瑗为皇位接班人,防止大臣们拉关系、套近乎,玩一些旁门左道,建立太子党,高宗就准备让赵璩也任节度使,并封为吴国公,和赵瑗的地位一样。 
来个障眼法! 
大臣们在一起研究皇上这个想法的时候,枢密副使王庶很是愤愤不平,干什么都讲个先来后到啊,这后封的怎么和先封一个待遇呢?于是他大声说:“后封的与先封的地位相同,这不行!” 
此言一出,立即招来不少大臣附和,都认为高宗这么做不合常理。 
又乱套了! 
作为宰相的赵鼎,见到这种情况,就征求秦桧的意见。秦桧是怎样的人啊,越是在这种争论激烈的时候,他越是保持沉默,心里面早就有谱了,只不过不表露出来,让别人琢磨不透。 
深藏不露啊! 
秦桧自己不发表看法,反过来却问赵鼎怎么办。 
赵鼎就说了:“自从罢相以来,议论的人专门以这件事做借口,现在应该避嫌。”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不少的非议,现在为避免嫌疑,还是听皇帝的安排吧。 
秦桧觉得他的这个说法也行,反正是皇帝有这个想法,当臣子的照做就是了,乱跟着嚷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他们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到皇帝那里接受皇帝亲自书写诏书。 
到上朝的时候,高宗手拿御笔,准备书写诏书,秦桧一言不发,没有表示异议。赵鼎却忍不住了,毕竟赵瑗先立的皇子,封的建国公,按理说,在礼数上,赵瑗地位应该高于赵璩,皇帝现在的目的是,把两个人放到同一个层次上,让天下人看不明白。 
高宗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但赵鼎毕竟不同于秦桧,他考虑问题是从整个江山社稷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秦桧只单纯站在皇帝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秦桧能接受的事情,赵鼎未必就能接受,他就对高宗说:“现在建国公位在上,虽然没有正名,但是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您有儿子了,今天封赵璩之后,两个人的礼数不能不加区别。” 
要是加以区别,那不还是告示天下,赵瑗就是接班人了吗?那搞这样的平衡术,有什么意义呢? 
好你个赵鼎,又跟我作对! 
高宗很不高兴,就把御笔放下,说:“姑且慢慢来。” 
又把皇帝给得罪了,再抓住这个机会,奏你一本,就不信,整不倒你! 
秦桧又故技重演,单独留下奏事,把赵鼎的所作所为,又是一顿痛斥,坚决拥护皇帝的主张。 
本来高宗对赵鼎就已经不满意了,再加上秦桧在一旁煽风点火,高宗就有了罢免赵鼎的意思,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 
聪明的秦桧早就把高宗研究透了! 
不就是没有人站出来向赵鼎发难,弹劾他吗?那还不容易!找个枪手来,对着赵鼎一顿放,到时候,不用皇帝罢免他,他自己就主动走人了。 
谁当这个枪手合适呢?秦桧选中了萧振。 
萧振也算是大宋老臣了,年轻时曾像秦桧一样,进入太学,因品学兼优、才华出众,被推为太学“三贤”之首。入仕以来,颇有口碑,老百姓对他评价很高。 
因此,赵鼎把他引荐给高宗,在朝廷里任职。 
政坛之乱,再有贤能的人,也未必能分清谁是谁非。 
处事圆滑的秦桧,很快就和萧振拉上了关系,并且把他推举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与赵鼎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还有参知政事刘大中,这个人反对议和,经常劝高宗不要中了金人议和的奸计,而且在皇子问题上,刘大中也与赵鼎保持高度一致,并向高宗表达了皇子地位不能相同的看法。 
两个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搞垮了刘大中,赵鼎也就没有盟友,在朝堂上说话,就没有遥相呼应的对象,彻底被孤立起来! 
先从刘大中下手! 
萧振就弹劾刘大中,说他暗地里与赵鼎勾结,密谋篡夺相位,危害朝廷。 
这一枪打得好、打得准,正好切中要害!高宗最担心的是权臣勾结,结党作乱,当年吕颐浩打击秦桧,就是以朋党为借口,才迫使高宗最终狠下心来,罢了秦桧的相。 
光阴流转,现在秦桧又用这一招来收拾赵鼎、刘大中。 
把刘大中这样一定性,高宗能留着他吗?罢官! 
刘大中一走人,赵鼎心里很清楚是什么一回事了,他就对大家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大中。”意在谁呢?就是他赵鼎! 
这样的话传得很快!那时候,在朝廷里面,专门有些喜好看热闹的人在两帮人之间穿梭,传播消息,唯恐天下不乱! 
萧振听到这话后,心想,你赵鼎猜得很准啊,你这么说,我也不用遮掩了,就对大家说:“赵宰相不用我亲自指责,自己就会主动走人!” 
斗争都暗转向明了,两帮开始掐架了。 
支持赵鼎的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支持秦桧的给事中勾涛。 
勾涛借题发挥,散步言论道:“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把矛头对准了赵鼎。 
为了达到彻底搞垮赵鼎的目的,勾涛就向高宗告状,说赵鼎背地里结交台谏官,给自己造声势,结交军事将领,壮大自己的势力。 
这两条罪状,哪一条都是高宗的大忌! 
话说到了这份上,赵鼎也是有口难辩,不得不称病辞相,并且对高宗说:“大中说话公道,被章淳、蔡京所嫉恨。我和大中是一样的人,大中去职了,我怎能留任?” 
赵鼎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表面上是拿章淳、蔡京说事,实质上是暗指秦桧,把秦桧与章淳、蔡京等人归为一类。 
赵鼎罢相了,胜利属于秦桧! 
大宋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页又该写点什么呢?



第24章 引蛇出洞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高宗正式罢免了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任绍兴知府。没过多久,又加官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 
赵鼎离开临安之时,秦桧带领百官前去送别。 
为什么秦桧把赵鼎排挤掉了,还要亲自去送别呢?安的是什么心啊?因为在整个排挤赵鼎的过程中,秦桧都没有直接出面,他都在暗处活动,背地里向高宗告状,指使萧振等人向赵鼎开火。 
手腕够高的! 
所以,赵鼎和秦桧两个人在面子上还过得去,看不出任何争斗的迹象。 
斗智而不是斗力!玩的权术与谋略,而不是真刀真枪的火拼! 
没有硝烟的战争! 
赵鼎都到这地步了,秦桧还装作与己无关的样子,带领一帮大臣声势浩大地来给赵鼎送行。 
还真有那么点依依惜别的意思! 
赵鼎很生气,你秦桧这不是看我热闹来了吗?你在背后玩手段,把我整走,这会儿你又装好人给我送行!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赵鼎跟秦桧也没客气,正眼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象征性作了一个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一点情面都不给!秦桧气得又咬牙又跺脚! 
好你个赵鼎,你不识好歹啊,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有你好果子吃!秦桧暗暗发狠道。 
赵鼎走后,枢密副使王庶进宫晋见高宗,高宗听说赵鼎走了的消息后,就给赵鼎一个评价:“赵鼎两度为相,对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我亲征都取得胜利,又镇守健康,使朝廷安全无患,真是其他人比不了啊!” 
高宗这样肯定地评价赵鼎,实际是在安抚那些支持赵鼎的大臣,你们别胡闹,赵鼎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国家作了哪些贡献,我最清楚,不会否定他的,你们放心好了。 
这是高宗稳定人心之策。 
再说议和的事情,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王伦奉高宗之命到金商谈迎回徽宗梓宫和皇太后之事,实际上就是议和。 
这时候,在金把握朝政大权的是副元帅、鲁国王挞懒,他与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宗磐,左丞相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宗隽结为一党,排斥异己,独揽大权。他们对宋的策略是让宋取代伪齐,向金称臣,同时,把伪齐原来占有的陕西、河南归还给宋,实现议和。 
以金兀术为首的对宋强硬派,是坚决反对与议和,主张兴兵灭宋,实现大一统。 
经过激烈交锋,议和派暂时占据上风。 
挞懒委派张通古、萧哲为使臣,前往宋,以诏谕江南的名义进行议和。 
到了十月,赵鼎刚刚罢官,王伦就带着金使就抵达宋境了。 
议和即将大功告成! 
对于金使的到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反对议和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及时掌握反对议和的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