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冲动,冲动是魔鬼! 
为了安抚他,高宗特意召见了他。 
再看这岳飞,他是一肚子怨气,到了临安,入了朝,行完君臣之礼后,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 
君臣各怀心事,气氛十分尴尬。为了缓解这种气氛,高宗就没话找话地问秦桧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诸如你吃了吗,身体好吗,母亲好吗,老婆好吗,孩子好吗…… 
还别说,这高宗唠家常还真有一套。 
本来岳飞心情就不好,再听高宗说这些无聊的话,气就上来了,任凭你怎么问,我就是一个劲地说:“谢主隆恩!” 
话不投机,半句都嫌多! 
两个不同志向的人,交谈的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 
绍兴十一年(1141年),新年刚过,不服输的金兀术又率大军渡过淮河,向南打了过来。 
这还没完没了! 
金军就好比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大宋越退缩,金人越嚣张,跟在屁股后面,穷追乱打,把忍让当作懦弱,得寸进尺! 
面对金军的再次南侵,大宋又该如何应对呢? 
刚喘了口气的高宗,又开始调兵遣将,忙于应付。 
国难当头,岳飞不顾病痛,毅然站了出来,向高宗上奏,请求联合各路人马打破金军的进攻。 
也就在这个时候,金兀术、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大军向泸州杀来。 
危机时刻,高宗不能不用岳飞,催促他立刻出兵支援泸州。 
而岳飞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金军此次南侵动用了全国兵力,兵力过于集中,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完全可以乘虚而入,一举收复汴京、洛阳,打敌人个措手不及,金兀术必然要回军救援,两线作战,疲于应对,宋军则可以将金军包围起来,困也能困死他! 
所以,岳飞在支援泸州的问题上,看得不那么重。 
岳飞行动迟缓,让高宗大为困惑,以为岳飞在存心和他怄气,故意不出兵支援,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岳飞的气量真的那么小吗? 
为了催促岳飞尽快出兵支援庐州,高宗一口气写了十七封信给岳飞,竭尽全力地劝慰、鼓励岳飞,希望他以大局为重,速速出兵庐州。 
误解,高宗真的误会岳飞了。 
面对创纪录的十七封皇帝手谕,身患风寒咳嗽的岳飞也心急如焚,高宗你千万别这么想我岳飞,不管怎样,我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怎能在危急关头,公报私愤。 
理解万岁! 
岳飞急忙上疏解释:“当前敌人集中兵力攻打庐州,后方必定空虚,我军如果借机攻打敌人空虚地区,势必会取得胜利。我准备亲自到澶州、黄州,来商议进攻退敌事宜。” 
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是我想偏了。高宗见到岳飞的奏章后,十分高兴,又大笔一挥,给岳飞写了封信:“你正患病,却仍为我带兵打仗,舍己为国,谁能像你这样啊?” 
高宗把岳飞一顿表扬。 
为了不违高宗旨意,岳飞率大军向庐州进发。 
消息很快传到了金兀术耳里,大事不好,岳飞打来了,快跑! 
金兀术头号克星来了! 
有种,你别跑啊,金兀术! 
金军不战而逃! 
这要是在以前,岳飞肯定会乘势追击,收复失地。 
有了前几次的教训,这次岳飞也不再追击了,金军退了之后,岳飞就带兵回到舒州等待朝廷的命令。 
都是高宗给逼的。 
岳飞这次胜而不追的举措,得到了高宗的极大肯定,他又按捺不住了,亲笔写信褒扬岳飞这种谨慎小心、不擅自进退的做法是十分得体的。 
同时,宋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率领的军队也连战连捷,打退了金军。 
局势刚刚好转,议和之声再度响起。 
其实,高宗那颗求和的心始终未死,尽管他也曾一怒之下大骂兀术背信弃义,下诏让大臣们列举兀术的罪状,但怒气消了之后,他对兀术又有了幻想,不断让秦桧偷偷派使臣到金营,探金兀术的口风。 
就在岳飞在颍昌大败兀术,并杀死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副统帅粘罕索勃堇时,痛失爱婿的金兀术写信给秦桧,明确指出,你们整天请求议和,可是岳飞却企图攻占河北,并且还杀了我的女婿,这个仇不能不报。你们要是真心议和的话,就先杀了岳飞,然和再和我谈。 
亏得金兀术有万夫不当之勇,打不过岳飞,就暗地里使坏,拿议和要挟高宗杀岳飞。 
如此卑鄙,不算什么英雄好汉! 
金军的败退也加剧金的内部矛盾,金兀术大权独揽,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只要和他政见不同,就大刀伺候。挞懒被杀后,他又把同情挞懒的丞相希尹、右丞相肖庆也杀了,而且还株连了数百人。 
金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尤其对汉人,采取极端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用沉重的苛捐杂税剥削汉人,使得汉人不堪忍受,纷纷起义暴动,攻城拔寨,反抗金人的统治。 
由于连年对宋用兵,金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库空虚,将士厌战情绪不断滋生,再加之,经常被宋军打败,在军队中产生了悲观情绪,希望议和的声音再次占据了上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吃败仗的金兀术,也气馁了。 
能和就和吧,打也打不赢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双方都有求和的意愿,这议和才能最终定稿。 
在得到金军释放的议和信号后,高宗不顾当时军力占优的大好形势,立即责成秦桧命令杨沂中、张俊撤兵。韩世忠已率大军到达濠州,准备进攻金军,但一听说朝廷命令杨沂中、张俊撤军,就知道高宗的老毛病又犯了,自己还是聪明点,原地驻扎,随机应变吧。刘琦已经收复了寿春,听说朝廷命令杨、张二人撤军,心想,我也别在这傻撑着了,要撤就大家一起撤吧,他也跟着撤了回来。 
有了这么多次教训后,各路将领,不再主动出兵了。 
高宗的目的达到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达到。 
那就是兵权! 
金兵退了,议和也有了眉目,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将领也能为国效力了,手握重兵的老将们,该退休了。 
收了他们的兵权,以绝后患! 
高宗这么想,秦桧不可能不顺着来。 
这事还交给秦桧来办,秦桧办事,我放一百个心!高宗感到自从有了秦桧以后,自己凡是想干的,秦桧都给干了,不用自己张口,那边全弄好了。 
这得罪人的事都让秦桧给包了,我不能让他白替我挨骂,加官进爵那是必须的! 
有了高宗的示意,秦桧就着手研究收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怎么个收法?不能简单地下一道圣旨就收了,得给他们安排转业,弃武从文,要比现在级别高,待遇要好,权力要小。 
秦桧先跟自己执政团队商量一下,开个宰相办公会,集思广益。 
给事中范同是秦桧的得力干将,他给秦桧出了主意,让皇帝封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这三员大将从军队上调到朝廷,职务由军队统帅变成枢密院领导,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干活,遇到什么事没有决策权,只能上奏皇帝,由皇帝决策,他们负责执行。 
那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主意好,我赞成!秦桧眉开眼笑,计上心来。 
按照范同的建议,秦桧单独朝见高宗,把收兵权的事情跟高宗汇报了。 
秦桧提出的建议,就是好,同意! 
于是,高宗就按照秦桧的计策,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分别任命韩世忠、张俊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 
表面上看,官是升了,实际上呢,权力没了,只有奉旨行事,代表皇帝巡视边防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给他们三人升了官,但并没有明确说,你们三个把兵权给我交上来! 
古人讲究谦虚,就是皇帝,想做什么事情,也不一定直白地表露出来,之乎者也的,有那么点意思就行,全靠个人参透领悟。 
参透领悟能力强,如秦桧这样的,皇帝想什么都能参透领悟出来,不管个人能力怎样,升官发达是没问题的。 
反过来,参透领悟能力差,即使再有能力,领会不到皇帝真正用意,反倒往往弄巧成拙,毁了自己的前程。 
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都不是傻子,能混到今天这地步,悟性肯定差不了。他们能明白高宗的意思。 
关键就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 
张俊最能迎合高宗,这边任命书一下,那边就主动把兵权交了。 
韩世忠、岳飞一看,好你个张俊,你倒会卖乖,这么快就把兵权交了,甭管自己愿意不愿意,先跟着交上去再说,千万不能让那些台谏官们抓住把柄。 
否则,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三下五除二,这兵权都收上来了。 
秦桧居功至伟!



第31章 岳飞与高宗 

好了,前面说了一大堆国事,烦了也腻了,余下的时间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两个人,哪两个人?岳飞与高宗。 
高宗尽收兵权,历史发展到这个关口,有必要梳理一下岳飞与高宗的关系,通过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揣摩岳飞最后的命运走向。 
早在高宗即位之初,岳飞还只是宗泽手下的一个秉义郎。 
秉义郎?官有多大?宋代武官有五十三个阶,和今天的级别制一样,越往上官越大。这个秉义郎是第四十六阶,已经算是芝麻官了。 
穷人家的孩子干事业,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虽只是个小小的秉义郎,但岳飞心系天下,处处为江山社稷着想。当他知道高宗即位之后,不顾身份低微,立即给高宗上书,洋洋数千言,字字报国心,他说:“今天陛下您已经登上了皇位,江山社稷又有了君主,已经挫败敌人的阴谋,加之现在各地的勤王之师日益汇集,我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敌人向来以为我军软弱,我们应该乘敌人懈怠之时出兵攻击他。黄潜善、汪伯彦之流不能秉承陛下旨意,图谋恢复故土,只是一味诱导陛下南逃,辜负了中原父老的厚望。我希望陛下趁敌人懈怠,未扎稳脚跟之时,率领大军渡江北上,这样将士振奋,士气高涨,中原失地可一举恢复。” 
这话说得好,说出了当时爱国将士的心声。 
问题是这样的奏章能不能交到高宗手里,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