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这样,仍不能让秦桧满意,他指使王次翁继续抨击赵鼎。 
高宗又任命赵鼎为清远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这样一路贬下来,到了潮州的赵鼎,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回天乏术了,东山再起的计划已成泡影。 
秦桧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前方会怎样?他不清楚。 
现在摆在赵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与秦桧斗下去,誓死对抗到底;另一条路就是放弃争斗,全身而退,极力保全自己。 
从赵鼎现在所处的形势来看,第一条路已经走不通,再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只能走第二条路,保全自己才是正路。 
为此,赵鼎积极向韩世忠、刘光世学习,在潮州闭门谢客,不谈时政,偶尔有人问他,他就自我批评,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赵鼎这样做实际上等于缴械了,秦桧该松手了吧? 
的确,秦桧手是松了松,因为他看到赵鼎已经彻底失去了反击能力,自己需要报复的人还很多,暂时把这个废人放到一边,等忙完了这阵子,再来解决他! 
赵鼎就这么在潮州小心翼翼地生活了五年。 
本以为自己退出政坛,安享晚年,与秦桧之间的恩怨就此了结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又想到了他,感觉他在潮州的日子过得不错,挺舒服的。这是秦桧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得给他换个地方,让他生不如死。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这一次给你来点狠的! 
秦桧授意中丞詹大方上书诬陷赵鼎受贿。 
受贿?有点可笑,赵鼎都失意到这等地步,哪里还有受贿的可能?就是他想受贿,哪还有人敢向他行贿,他可是秦桧的大仇家啊,人人避之而不及! 
潮州这地方毕竟山高皇帝远,高宗看不到、听不到,只能听谏官们的汇报,以知晓一二。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秦桧的建议下,高宗让潮州郡守把赵鼎编到移民的队伍中,发配到吉阳军,也就是胡铨被贬的地方。 
都跟移民混到一个层次上了,赵鼎这个跟头栽大喽! 
在吉阳军,慑于秦桧的淫威,曾经在赵鼎手当差的那些人,都不敢和他通信往来。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不把秦桧放在眼里,经常给赵鼎送些酒米。 
曾经显赫一时的当朝宰相,竟然沦落到这等地步! 
可怜,可叹,可悲! 
绍兴十七年(1147年),秦桧继续紧逼赵鼎。他命令吉阳军的官吏,每月都向他报告赵鼎的生死情况,实际上是在催促赵鼎,你怎么不快点死呢! 
赵鼎还不糊涂,他知道自己如果再这么窝窝囊囊地活下去,不但没有什么意义,反倒拖累了儿女,秦桧的目的就是让他死,他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免得再被扣上什么罪状,像岳飞那样,株连了子孙后代。 
我一个糟老头子,死就死吧!孩子们还小,你们要好好活着。赵鼎留下了遗嘱。 
临死之前,赵鼎把墓中石和慕铭都写好了。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赵鼎死于绝食! 
又一颗巨星陨落,天下人为之悲痛!



第40章 铲除异己之王庶 

说完了胡铨、赵鼎,再来说说王庶。 
这个王庶很不简单,他是徽宗、钦宗、高宗三朝老臣,主战派人物,做起事来很是深谋远虑,而且对时局的把握很到位,对形势发展的判断也很准确。 
早在金人大举伐辽、宋廷趁火打劫的时候,身为怀德军通判的王庶,就提出了一个很另类的思想主张:联辽抗金。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近似叛逆的主张呢?要知道,当时大宋朝的主流思想是不惜一切代价收复燕京,实现徽宗的复兴之梦。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庶提这样的主张,难道不怕触怒徽宗,降罪于他吗?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头脑清醒的王庶,对当时形势有着自己的判断:金人是一股新兴力量,野心勃勃,而辽和宋则过了鼎盛期,正在走向衰败。金同意和宋联盟只不过是一时的缓兵之计,为的是集中精力进行灭辽大业。一旦辽被灭了,宋也就失去了抵御金的屏障,到那时,金军乘势南下,势如破竹,以宋军的战斗力,恐怕无法抵御金军的锋芒,亡国的时候就到了! 
怎样击破金军的阴谋呢?王庶提出,不要为了贪图燕京这点小便宜而与辽国结怨,应该主动出兵援救辽国,一起对抗金军,存住了辽,也就存住了大宋。 
真是高瞻远瞩啊!王庶,了不起! 
但遗憾的是,以徽宗为首的朝庭眼睛看到的脑子想到的就只有一个燕京,他们似乎都患了近视,只看得见当前,看不见长远。 
王庶的救国良策被当做耳旁风,淹没在收复燕京的喜悦当中。 
贪图小利,自取灭亡! 
果不其然,形势发展正如王庶所料,金灭辽后,迅速南侵,一举打到汴京,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高宗登基后,王庶投身到抗金斗争中,成为主战派的重要人物。 
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为了保命,高宗迫不得已重用主战派。王庶这时候的想法是,全心全力抵抗金军,恢复中原。 
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对,但问题是他能实现吗?抛开议和派的干扰不说,主战将领之间也不团结,为了争权、争功,经常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内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王庶的报国之路也并非通畅无阻,先是自己的部将曲端不服从调遣,致使王庶兵败陕西,延安失守;后又因有人向张浚进谗言,挑拨自己和张浚的关系,致使早对王庶心生嫉妒之意的张浚,借机弹劾王庶轻率、险诈,贬为宫观官,虽后来又被重新起用,但始终郁郁不得志。 
直到张浚罢相,赵鼎上台,认为王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极力推荐他,高宗也对王庶刮目相看,任命他为枢密副使。 
这回算是翻了身! 
受到重用的王庶首先要面对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对金问题上,是议和还是主战?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王庶自始至终都是个主战派。第二,在朝廷内部争斗问题上,怎么站对?是站在赵鼎一边,还是站在秦桧一边,或是保持中立,或是做个墙头草,随风倒。王庶的选择是坚定地站在赵鼎一边,不仅是因为赵鼎推荐之恩,还在于王庶的很多主张与赵鼎相近,与秦桧相左。 
道不同,不足与谋! 
由于在两个关键问题的立场不同,王庶与秦桧的关系走上了对立面。 
在秦桧这一边,对王庶进行排挤,把他看做赵鼎一派的骨干,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想要弹劾他。 
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金派使臣来宋商谈议和之事,王庶强烈反对议和,并上书要求斩杀金使。 
勇气可嘉啊! 
结果可想而知,王庶的这种举动,不但未能斩杀金使,反倒给主张议和的秦桧提供了机会。 
从此以后,王庶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喽! 
但爱国心切的王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为了阻止议和,他连续七次上书,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秦桧。 
他质问秦桧:“你难道忘了自己当年为了保存赵氏是怎么被金人抓走的吗?” 
此言一出,等于揭开了秦桧的一层疮疤! 
被王庶一通责问,本来就看王庶不顺眼的秦桧恼羞成怒,把他作为反对议和的异己分子,逐出朝廷,贬到潭州。 
远离了朝廷,再大的强烈反对声音也无济于事,王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和大戏在宋金之间上演。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却打不开一扇报国的门。 
身在潭州的王庶,心好痛啊! 
此时的秦桧,正沐浴在议和的春风中,得意扬扬。 
不过秦桧也没忘了王庶,因为把自己痛恨的仇敌只贬一次,这不符合秦桧的性格。 
为了彻底结束王庶的政治生命,秦桧指示御史中丞勾龙渊弹劾他。 
勾龙渊接受任务后,就着手研究以什么样的理由来弹劾王庶。经过一番琢磨,他发现,王庶和胡铨的情况差不多,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什么罪状。但秦桧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怎么办呢?只能狠下心来,东拼西凑。 
这也“苦”了勾龙渊,为了完成秦桧交代的任务,费了不少心思,终于给王庶凑了一个罪名,说王庶是赵鼎举荐上来的,赵鼎获罪被贬,他推荐上来的人一定也有问题,蒙蔽了皇上。说白了,就是说赵鼎和王庶是一伙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别想跑了! 
借赵鼎株连王庶,勾龙渊想得可真绝啊! 
这个罪名,要说有道理吧,又不太让人信服,要说没道理吧,还多少有那么点意思。要想把这件事情处理得明明白白,恐怕要伤点脑筋。 
焦点又到了高宗身上,要想做个好皇帝,难度可不小! 
高宗是如何处理的呢?恰巧这时候宋、金两国正紧锣密鼓地忙着议和,高宗把心思都放在议和上,拿不出时间去研究谁对谁错;反正议和将成,王庶也没了利用价值,就任凭秦桧处理吧! 
这权力一旦下放到秦桧手里,他会错过这个报复的机会吗?当然不会! 
为了跟王庶把账彻底了结,秦桧祭出三把火,烧向了王庶。 
第一把火,把王庶的潭州知府的职务给免了。 
官没了,不能在潭州待了,王庶就举家搬往老家江州。 
在旅途中,秦桧也没让他安宁,又烧出了第二把火,把王庶的资政殿学士的职务也给免了。 
两把火过后,王庶已是无官一身轻了! 
告别了官场,王庶就在老家安居乐业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居田园的生活,比喧嚣的官场要多了几分恬静与安详! 
心旷神怡,长命百岁。 
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秦桧却始终还在惦记着他。 
怎样才能给王庶来个致命一击呢?勾龙渊的那套株连方法显然不适合,必须在王庶身上做文章,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罪状。秦桧左思右想,犯了难。 
先领导之忧而忧,后领导之乐而乐。作为秦桧的手下御史胡汝明看出了秦桧的心思。为上级分忧,是当下属的应尽之责,他开始罗织王庶的罪名,也不管真和假,只求能博得秦桧开心就好。 
绍兴十三年(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