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旌旗-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人在做最后的侵华准备,随着日军的大幅扩军,日本国内以及朝鲜台湾的的反华情绪以及被全面的点燃了,对于张学武来说,日本人在国内大幅的煽动实际上就是准备发动的前夕了,战争永远没有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只有利益才是战争的真正意义所在,军人挥洒鲜血为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占有掠夺更多的资源,这也才是军人所存在的价值,物尽天泽适者生存的道理更适用于国际国家生存法则之中。

当张学武给包头钢铁厂新建成的第七座五万吨高炉的落成剪彩之际,情报部将东北军在陕西方面的种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对于这份报告张学武感到十分头痛,因为他能得到的情报,恐怕早以摆上了蒋介石的案头,张学良的所作所为中张学武认为其更多的则是想表示对南京政府的不满,东北军的军饷问题,已经在屡次交战中全军覆没而被撤编的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东北军一下被撤编了三个师的番号,换做是谁也痛快不了,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但是部队番号被撤编可就是大问题了。

位于南京的蒋介石对于东北军西北剿共毫无战绩以及各方面汇总的有通共迹象的情报十分不满,密函改派卫立煌担任西北剿总指挥。

1936年十二月,蒋介石准备前往西安亲自压阵,对于剿匪的最后一击蒋介石显得十分的重视,但是临行之前何应钦却意外的进言,认为张学良已经非常不可靠了。建议其调张学武所部前往陕西剿匪,但是蒋介石颇为信任张学良,认为他不过是受到了奸人蒙蔽,乃是仅仅在其为人“小事精明,而心志不定,”并无其他问题。

但是,蒋介石最后还是做了两手准备,电召军政部次长陈诚、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陈继承、陈调元,以及第二十五军等十几个师沿陇海路西进,做好了替换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打算,但是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蒋介石对自己指挥东北军又无大把握,所以犹豫万分,至于调张学武第一军进剿一事蒋介石根本没给予考虑,第一军虽然装备甚好,但是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更是虎视眈眈,蒋介石此刻并不急于与日本人开战,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国内的六十个师的整编计划仅仅完成了不足十个师,其余各部皆尚在整理范畴之内。

在蒋介石看来中国还远远没有实力跟日本人翻脸,首先国内囤积的弹药武器尚不足供应二十个德械师二个月之用,绥远包头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其中很大意部分张学武都运到了南京储备,而且热河军团所属的三个重炮旅中的二个旅就驻扎在南京附近。对于这支最高军事委员会名义上所属的部队,蒋介石还是非常信任的。

对于,剿匪不利的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蒋介石先单独召见了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军官,唯独没召见张学良和杨虎城。

随后,蒋介石安排了所谓的秘密手谕外泄事件,但是手谕外泄事件不以正规途径宣布,实际上蒋介石想给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一个机会。

发生疑惧的张学良得此消息与杨虎城密会,杨虎城建议不如按他之前的提议,武装扣蒋,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蒋抗日

而中共方面的叶剑英、刘鼎向周恩来汇报了张学良的焦躁和不安。具体的分析了西北的局势。

在与蒋几番哭述皆无效果,被勒令三日内作出决断剿共,否则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调离西北的最后通牒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决意发动兵谏

双十二事变爆发当时,正在上海参加晚宴酒会的宋美龄突然无端的意乱,失手将红酒杯打破,鲜红的红酒四处迸溅,宋美龄急忙急招宋子文研究对策,并且给张学武发去密电询问其的态度和立场,毕竟张学武手中握着国民**军最为精锐的部队。

清晨,焦躁不安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得知抓获蒋介石和扣押陈诚等要员之后,当即长长松了口气,随即与中共方面取得了联系,但是中共内部对此也产生了争论与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国产国际方面。

张学良也在第一时间给张学武发去了电报,但是却没得到回应,接到张学良电报的张学武实际上正在调兵遣将,因为双十二事变关系重大,蒋介石绝对不能死,既然历史恢复了原有的轨道,那么就绝对不能让其在轻易的偏离,因为历史巨变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让张学武吃尽了苦头。

张学武抽调了三个师的部队加上机械化旅以及炮兵师一个重炮旅向山西方面集结待命,假道灭虞是张学武其中一个计划,对于历史上张学良到底是不是中共党员之争,实际上张学武并不关心,因为他记得后世的资料显示当时的共产国际是明确表示反对张学良入党的,但是中共方面仍然坚持准备发展其为党员,不过其中的很多事情恐怕只有当你的亲历者才能说得清楚了。

在双十二事变中被关押在西京招待所的中央大员同样为南京方面担忧,张学良欲觐见蒋介石,蒋介石不允,只得站在门外黯然离去。

日本方面对于西安事变可谓欢欣鼓舞,中国爆发大规模内战十分符合日本利益,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広田弘毅内阁决定摘清关系,动不如静,坐壁观战。

在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次日,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对策。会议决定旗帜鲜明地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举动。尽管会议后收到了“莫斯科回电”,中共中央经过研究还是坚持了既定方针。

对于苏联政府共产国际方面的态度***异常气愤,苏联方面称西安事件如同两广事件,是利于日本大举进攻,张学良其行为是在酝酿大规模的分裂内战,消弱中国对日本的抵抗,是一种投机行为。同时阎锡山也发出了谴责张学良的“五乎”电报,西安局势更加孤立。

而且张学武也发出了通电,要求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张学武还给张学良发去一封密电,告知其的所谓西北大联合计划根本得不到苏联方面的支持,不过是国内一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调解特使端纳刚刚抵达西安,了解了蒋介石安好的情况后,立即回电南京。南京方面,何应钦却突然欲以保护夫人的名义武力软禁宋美龄,在戴笠的及时营救下化解危机,何应钦不顾宋美龄警告,公然举行白衣誓师,并任讨逆军总司令,即日开始对西安的讨伐。

在张学武看来如果蒋介石不千方百计的驱赶红军部队,让中央军势力渗透入地方,如果红军在江西能够站得住脚,而不是去了西北,如果调去西北剿匪的不是东北军所部而是中央军主力,如果没有中共七大期间的统战政策的改变,中共依旧是不得人心的孤家寡人,如果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矛盾不那么激烈的话,那么也许双十二事变就不会爆发。

张学武也曾经想过阻止双十二事变,不过由于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的建设实在太过繁忙,而且张学武也清楚即便自己说了,张学良也未必能听,如果在这之前自己与张学良靠得太近,联系得太过频繁,事后蒋介石恐怕第一个秋后算账的就是自己了。

双十二事变是有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不过张学良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堂弟张学武竟然不支持自己?因为在事件之初张学良还在刻意的防备张学武,在这一点上,张学良的做法是极其矛盾的。

在张学良看来如此重大的事件之下,张学武必将与其站在同一战线,因为自己扣押的是蒋介石,蒋介石以后也必定不会再信任手握重兵的张学武,所以自然而然的张学武要与自己站在一起。

一时之间,张学良突然发现自己与杨虎城竟然成了孤家寡人?全国声讨之声如潮似海,不过最让张学良惊心的是苏联方面真理报的大篇幅社论?竟然是大肆声讨自己的行径?那么中共许诺的云云还可能实现吗?

面对重兵压境的张学良得知后即通电警告何应钦,不可妄动干戈。为了和平解决事变,张学良决定要请中共前来商谈,于是十二月十七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

而与此同时,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抵达西安后,立刻见到了蒋介石,并转交了宋美龄的信,并向张学良承诺尽快让宋美龄到西安进行谈判。十二月二十二日宋美龄在宋子文、戴笠、端纳的陪同下飞往西安。当日晚宋美龄同周恩来彻夜谈判,以求尽快解决事变带来的危机;并决定次日与张学良、杨虎城等进行三方会谈。

但是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最后几百名军官将张学良团团围住,有人其中大声叫嚷道:“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如果事后算账我们的脑袋可都要不保了”

张学良瞪着眼睛大声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

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就在双方都在反复纠结之中,何应钦给张学武发来了密电,要求张学武所部随时做好能够快速进入山西的准备,阎锡山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其在双十二事变之前就与张学良勾勾搭搭,现在又急着跳出了倒张,所以假道灭虞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何应钦在双十二事件上的态度与宋子文的活跃可以说都让张学武感到了一定程度上压力,为了向蒋介石表示效忠,张学武的三个师的主力全部在绥远集结完毕,空军部队向西安不断派出侦察机,姚乐的利刃大队下属的二个特别作战分队也秘密的潜入了西安,张学武准备在万一事态出现失控的情况下武装营救蒋介石。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

张学武的一切反应完全出乎了国内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张学武明白,此刻何应钦强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