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复荆州的主帅刘弘可谓大器晚成,他是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刘馥的孙子。刘弘“有干略政事之才”,幼年与晋武帝同居洛阳永安里,既是童年玩伴又是同窗好友,但奇怪的是刘弘并没有成为武帝肱股大臣。刘弘此前数十年始终与行伍相伴,他年轻时曾是镇南大将军羊祜的参军,羊祜慧眼识英,预测他将来地位不在自己之下;后来刘弘又担任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甚有威惠”,把北方边境治理得“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刘弘也因此被封为公爵。
    等到长沙王重用刘弘戡靖荆州的时候,刘弘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羊祜当年的预言实现了,刘弘果然也做到镇南大将军,并且不负众望,再次将荆州从兵火中解救出来。刘弘在两晋交替的非常时期拨乱反正,守住这片多战之地留给后人,其功勋并非后来的守成者所能比拟,失荆州者失江南,若不是刘弘平定上游,日后东晋能否在江南立足还是一个疑问。
    两晋的封疆大吏,最英雄辈出的首推荆州,西晋有羊祜、杜预、刘弘,东晋有王敦、陶侃、桓温、桓玄等名臣或枭雄在此建功立业,王敦与桓温、桓玄甚至试图凭借荆州强盛军事实力颠覆司马氏,篡位自立。其中羊祜与刘弘二人的功业是开创性的,刘弘在历史上得到的待遇也与羊祜相仿:
    一、当年羊祜被授予权力自主任命荆州大小官吏,刘弘也受命在荆州“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二、羊祜在荆州被士民拥护,死后荆州人“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刘弘在荆州“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百姓爱悦”,死后“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三、羊祜临死前推举杜预,刘弘重用并且举荐陶侃,杜、陶两人后来都镇守荆州,杜预立下了平定孙吴的伟业,而陶侃则是平定东晋苏峻之乱的元勋;
    四、《晋书》替羊祜、刘弘两人都立了传,《羊祜传》排在西晋列传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琅琊王氏的王祥;《刘弘传》排在东晋列传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琅琊王氏的王导。
    西晋末年有一句时谚,“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如果当时少几个河间王之辈,多几个刘弘,那么天下大势肯定不会演变得如此凄凄惨惨。
    徐、扬两州恢复平静要比荆州晚半年,此中原因与朝廷的重视程度有关。
    徐、扬偏于中原东南隅,与洛阳隔着豫、荆诸州作为缓冲,动乱一时不会蔓延到中枢;出兵荆州已是长沙王能力的极限,他无法另派一支军队去远征江南,而且在荆州平定之后,长沙王随即陷入了内战,自身都难以保全,当然更无暇顾及遥远的徐、扬。因此朝廷对于徐、扬动乱的态度可归结为四个字:自求多福。
    当时受命都督徐州诸军事的是竟陵王司马楙,都督扬州诸军事的是刘准,两人也全是无能之辈,面对叛乱丛生的辖区束手无策。值得庆幸的是两州境内的流民人数、被占领或破坏的区域远远不及荆州,境内幸存的政府军也强于荆州,综合而言政府方面的实力并不落于下风,只是指挥不当与接连败北失土严重影响了士气与信心,这种客观形势是两州依靠自身力量平定叛乱的前提。
    而且扬州另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可以左右江南的局势,那就是江南的士族。百年前孙策孙权父子能够在江南立足并且建立政权,就是因为得到了江南士族的拥护;日后的东晋政权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也花了大力气去笼络江南士族,王导甚至专门学习了吴侬软语去讨好江南人,还试图与吴郡陆氏联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西晋时期北方强盛,北方人以胜利者自居,中原士族视江南士族为亡国之人颇多轻视,南北之间矛盾很尖锐。由中原人为主导的西晋政府对于江南士族的态度也是防范多于笼络,荆、扬两州驻有重军的目的就是震慑江南士族,提醒他们不要轻举妄动。江南人对于西晋政府也是怀着很深敌意的,他们称呼北方人为“伧鬼”,被迫臣服于“伧鬼”,江南人始终心有不甘。几十年来江南人始终有自立政权、与洛阳分庭抗礼的企图,不停有人据兵自立试图割据江南,相关的努力直到东晋建立之后还没有完全停止,《晋书·元帝纪》中记载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十一月“故归命侯孙皓子狈矗铩!
    尽管江南士族与西晋朝廷相互对立猜忌,但在对待石冰叛乱的问题上,两者却保持了一致的立场。江南士族固然不愿意臣服于北方“伧鬼”,但是他们也不能容忍一个流寇成为江南的新主人,何况这个流寇根本不成大气,无法给江南带来安宁与秩序,只会使江南生灵涂炭。
    于是就有义兴周氏、吴国顾氏、会稽贺氏等江南望族,率领着部典抵抗石冰。这次抵抗运动的谋主是义兴人周玘,周玘的父亲就是史上有名的回头浪子周处,周处后来出仕,在关中征讨齐万年的时候战死沙场,是晋朝的忠臣。据说周玘“强毅沈断有父风”,此前他“闭门洁己,不妄交游”,多次推迟官爵一直在家乡隐居,后来被推举为秀才,授予议郎职位。
    石冰占领扬州,周玘秘密接洽前南平内史王矩,共同推举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太安二年十二月,周玘起兵斩杀石冰所任命的吴兴太守区山。石冰派遣其部将羌毒带领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去攻打周玘,不料周玘实在骁勇,聚集的军队实力强大,反而击溃石冰军,临阵斩杀羌毒。于是会稽贺循、广陵华潭、丹阳葛洪、甘卓等江东士人纷纷起兵响应,驱逐石冰的官吏。
    周玘在东晋之前立有“三定江南”的功勋,威名远扬,以致于后来晋元帝明知他想谋反,也不得不假于颜色,平定石冰就是其中的“一定江南”(“二定江南”是平定陈敏叛乱,“三定江南”是平定钱叛乱。周玘后来自己也想谋反,没有成功。周玘和他的兄弟周札、儿子周勰是东晋初政坛的风云人物,这是后话,此处不禀)。
    几乎与周玘等人同时,西晋政府军也展开反击。当时石冰亲自领兵攻打寿春,寿春是扬州都督刘准的治所,广陵度支陈敏主动请缨,他对刘准说:“这些叛军本是逃避戍役的百姓,被逼成贼。他们只是易于击溃的乌合之众,我率领漕运兵出击,再请明公给予支援,必能破贼。”
    刘准一听很高兴,于是给陈敏增加兵马。陈敏麾下原本有大量漕运兵,当下合兵出击。石冰的军队果然只是乌合之众,人数虽多却战斗力有限,一遇正规军就抵抗不住。陈敏与石冰交战数十次,每战皆胜,石冰从寿春前线往回逃,陈敏一路追着他打。
    第二年(公元304年)三月,陈敏攻克建邺,将石冰驱逐出扬州。石冰走投无路,到徐州投奔封云,陈敏趁胜追到徐州。最后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封云的部将张统斩杀封云,向陈敏投降。
    徐、扬两州叛乱被平定了,只是那时的中原又已经是乱得不可开交。
    徐、扬两州局势日后另有波折,平定石冰之乱的功臣陈敏通过此次事件,看穿了朝廷的虚弱本质,他的野心得到部分江南士族的鼓励,于是又在江南树起了反旗。但是很快,陈敏就被另一部分江南士族舍弃,兵败身亡。随后,洛阳派来了琅琊王司马睿,揭开东晋历史的序幕。
    太安二年七月,正是刘弘、刘乔与张昌大玩猫鼠游戏的时候,远在邺城的成都王突然上书洛阳,请求去荆州助剿。
    这个请求太光明正大了,长沙王找不到不准许的理由,因为无论于公于私,成都王都应该出现在长江中游的战场上。
    于公,成都王是“大将军”,都督着“中外诸军事”,保卫王朝疆土是他不容推卸的职责;
    于私,荆州有成都王的封邑。成都王的封邑原本在蜀中成都郡,蜀乱之后成都国沉陷,惠帝在荆州南郡割出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又另立丰都县,合此四县设立新的成都国,以华容县为都(荆州长沙郡也有长沙王的封邑,张昌一造反,把这两个王爷的地盘都抢了)。
    但是,如果把成都王的主动请缨理解为忠君爱国,又未免失之天真。成都王经不起这么一问:倘若果真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何在五月份张昌气焰正炽的时候毫无作为?论距离,长安离荆州不比邺城近,刘沈在河间王掣肘之下,尚且试图带雍州兵出关,成都王在邺城唯我独尊,为什么当时按兵不动,偏要等新野王死后才突然良心发现,跑去要替新野王复仇呢?
    在长沙王心中,他未必愿意成都王到荆州去。新野王生前就有与成都王结盟的倾向,令长沙王很不满意。《晋书·新野王传》中说长沙王“疑(司马)歆与(司马)颖连谋,不听歆出兵”,此事上文已有论证是子虚乌有,但却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长沙王不乐意看到新野王与成都王走得太近,这是可以料想的事实。
    《晋书·新野王传》中还说“(齐王)冏败,(新野王)歆惧,自结于成都王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新野王确实不是什么有主见有作为的主,他习惯于找靠山,大概这样他才觉得有安全感,齐王倒了,新野王就屁颠屁颠地主动依附成都王,想引以为奥援。但是这次结盟大概只是新野王的一厢情愿,《晋书·成都王传》里对新野王不着一字,新野王深陷敌围,成都王也是见死不救。
    成都王对这位暗送秋波的族叔显然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荆州这个地盘。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新野王以庸人之资坐镇这个人杰地灵的荆楚宝地,暗地里觊觎的人不知凡几,平时苦于没有借口,只能干咽口水,新野王一死,这些觊觎者就全杀出来逐鹿了。
    成都王还不是最先下手的,范阳王司马虓出手更在他之前。
    早在刘弘初战失利,退守梁县的时候,范阳王就不失时机的派出心腹、长水校尉张奕去占据襄阳,领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