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害,德军的88 毫米高射炮只有在相当近的距离上才能穿透它的装甲。迄今为止,隆美尔一直把88 毫米高射炮当平射炮用,打坦克效果很好。现在他这一招失灵了。隆美尔当机立断,从防线南部调来最后的预备队,封堵英军在防线北部的突破口。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入夜,已被炮弹炸伤的德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打来电话:“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将防线连成一体。战线现已稳住,但很薄弱。明天能够作战的坦克只有30 辆,至多不会超过35 辆。后备队已经全部出动。”隆美尔对托马说:“我的计划是要全军边打边撤,退到西线。步兵今天夜里开始运动。非洲军的任务是坚守到明天早晨,然后撤出战斗。但要尽量牵制住敌军,给步兵赢得脱逃的机会。”夜间步兵部队已开始了悄悄的撤退。 
  这天下午,隆美尔向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的报告中隐瞒了他要撤退的计划。约德尔将军向希特勒宣读了这份电文: 
  虽然我军在今天的防御战中获胜,但面对占绝对优势的英空军和地面部队,经过十天的艰苦鏖战,全体将士已精疲力尽。预计强大的敌军坦克群可能于今晚或明日将再次突破防线,我军部队确实已鞠躬尽瘁。由于缺乏运输工具,无法将意军的6 个非机械化师和德军的两个非机械化师顺序撤出阵地。 
  大批部队将被敌方的摩托化部队牵制。目前,我军的机械化部队正在浴血奋战。然预料仅有一部分人员能摆脱敌军纠缠。。尽管我军部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显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鉴于此种形势,全军覆没的危险依然不可避免。 
  陆军元帅隆美尔 
  从这种例行报告中看不出隆美尔的澈退决心。子夜时分,希特勒亲自打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的参谋人员询问:“隆美尔那边还有消息吗?”回答是“没有”。希特勒如释重负,不久便去睡觉了。 
  几乎就在同时,在英国一幢乡村别墅里,隆美尔的电文正被放入破译机中。几小时后,英国情报局局长在保密电话里将这一情报,向丘吉尔等几个可以参与绝密事件的官员作了汇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看来隆美尔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在阿拉曼前线,英军的无线电侦听分队同样没有猜到隆美尔已在秘密撤退。 
  11 月2 日至3 日夜,阿拉曼战线依然是炮火连天、杀声憾动。风在吼,血在流。。   
  “不战斗,毋宁死!” 
  1942 年11 月3 日早晨8 时30 分,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陆军元帅凯特尔急匆匆地跑进希特勒的地下避弹室,要求面见希特勒。凯特尔手里拿着隆美尔2 日晚上发来的电报,电报在结束时写道:“11 月2 日至3 日夜间,步兵师已撤出防线。”这句话给了希特勒当头一棒。凯特尔解释说,值夜班的参谋军官未注意到这句关键性的措辞,把电文当作日常公文处理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11 月3 日凌晨3 时,同防军指挥参谋部一名年逾50岁的少校军官,在值班时收到了隆美尔关于5 小时前部队已开始撤退的报告,但他没有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未像对待其它重要情报那样,立即向上司报告。在早晨8 时多交接班时,另一位参谋发现了这份重要电报,并急忙上报。这才出现了凯特尔急匆匆求见希特勒的一幕。 
  希特勒紧紧揪住自己的头发。在苏德战场上,他企图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和整个1942 年夏秋战局计划进展得很不顺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正与苏军进行逐街逐垒的争夺。德军已死伤70 万人,损失火炮2000 门、装甲车1000 余辆、飞机1000 余架。这些使希特勒心痛、心碎,他眼看要支持不下去了。北非战场的风云突变义给他沉重的一击,他把怒气全部发泄在那位可怜的少校和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将军身上。只因为他想弄清楚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是否和隆美尔串通一气,玩弄阴谋,那位值班军官才死里逃生,免于枪决,被降为士兵,到一个“缓刑营”服役。对瓦利蒙特,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喝道:“在这关键时刻,隆美尔求救于我。求救于祖国,我们应当给他鼓励,给他力量。要是我清醒的话,一定全力支持,命令他坚守阵地,可是当隆美尔向我呼救时,我们的瓦利蒙特先生却在呼呼大睡。”希特勒一气之下,解除了瓦利蒙特的职务,并让他立刻离开大本营。后经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说情,希特勒才干次日撤销了处分。 
  11 月3 日9 时许,希特勒大肆发泄了一通后,立即向隆美尔发出一封电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闻名逻尔的电文: 
  我和全体德国人民,怀着对你的领导才能和在你指挥下的德意部队的英勇精神的坚定信念,注视着你们在埃及进行的英勇的防御战。鉴于你目前所处的形势,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支步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大批空援将在未来几天里到达南线总司令凯塞林那里。领袖和意军最高统帅部必将竭尽全力积极增援,以保证你能继续战斗。敌人虽占有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意志的力量能够占胜强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选择! 
  阿道夫·希特勒 
  3 日上午,隆美尔驱车视察了在阿拉曼防线北部继续抗击英军进攻的装甲部队和正在向西撤退的步兵。正午过后,他驱车回到自己司令部的指挥车上,和代理参谋长威斯特发尔上校正默默无言地同进午餐。下午1 时30 分,艾尔马·瓦宁(威斯特发尔的参谋)匆匆来到指挥车旁,大喊一声:“报告!”威斯特发尔微微抬起头:“进来。”瓦宁钻进车里。威斯特发尔问:“什么事?”瓦宁答道:“我们的死亡签证。”随即把一纸电文递交过来。威斯特发尔接过电报,迅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随即默默地递给隆美尔。隆美尔看了看威斯特发尔,那眼光显然是在询问,可后者无言地低下头去。 
  “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选择。”电文结尾时的这几个字像颗颗钉子,深深刺痛了隆美尔的心。他把电报轻轻放下,缓缓扭转头去,凝视着车窗外。仅仅90 分钟前,他还向部队发出了进一步撤退的命令,并准备打一场机动防御战。然而此时此刻,他一向奉若神明的元首却明令禁止撤退。他该怎么办?往后的1 小时内,隆美尔时而勃然大怒,时而惶惶不安,亲自起草了一大堆电文。其中一封电文是这样的:“我的元首,我永远遵从您的命令。但在盲目服从和责任感之间我无所适从。”这些电文后来均未发出。隆美尔处于究竟忠于元首还是正视现实这一进退两难的境地。 
  下午2 时28 分,隆美尔要通了非洲军军长托马的电话,向他宣读了希特勒的来电,并强调:“把这项命令贯彻到士兵中去。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当托马指出这将导致灭顶之灾,并建议撤下坦克重新编组时,隆美尔对着话筒吼道:“不能撤!元首命令我们竭尽全力坚守!不能撤退!”下午6 时40 分,隆美尔拒绝了非洲军建议的新防线,并大声疾呼:“我要你们守住现在的阵地!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接到希特勒的电报后,隆美尔觉得部队将全军覆灭,自己也在劫难逃。他在当天下午给妻子露西的信中写道:“我不相信,几乎也不再相信我们会以胜利而告终。我们的生死全操在上帝手里。别了,露西,别了,我的该子。。”他把所有积蓄——2。5 万意大利里拉,约合60 美元——塞进信封,请前往德国的伯尔恩德中尉一定平安地带给露西。 
  11 月3 日上午11 时30 分,希特勒的那封电报在英国一个稀温的乡村别墅里同样被恩格尼玛破译机译出,丘吉尔很快知道了。当时在中东领导侦听英国情报局军官温德博瑟姆回忆说:希特勒“那份电报立刻破我们抄到了;距它发出不过几分钟,它就到了蒙哥马利和丘吉尔手里。显然,隆美尔或是因为密码机出了故障,或则出于故意延误,他并没有答复说己收到那份电报,而是要求把它重发一次。敌人统帅部发出的电报,敌方战场司令没有收到,或至少他承认已经收到以前,英国司令官就收到了,这恐怕是唯一的一次。” 
  蒙哥马利得知隆美尔己决定撤退,后又在希特勒严今下坚守的情报后,于11 月3 日至4 日夜间发起了最后的攻击。4 日9 时15 分,蒙哥马利发布了下列文告: 
  目前的战役已持续12 天,在此期间全体官兵英勇作战,使敌人遭到很大损耗。现在敌人已达到了崩溃点,还在企图撤退。皇家空军正袭击沿主要的海岸公路向西移动的敌军部队,使之遭到重大伤亡。 
  敌人已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崩溃在即。我号召全体官兵继续对敌施加压力,不得有片刻松懈。我们有可能擒获敌人整个装甲集团军,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为已经取得的一切成就向全体官兵祝贺。彻底胜利已经在望。我已代表你们向皇家空军发去一份贺电,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巨大支持。 
  但是,蒙哥马利对阿拉曼战役的后果缺乏远见,他对突破成功后如何追歼敌军的措施考虑不周、动作缓慢。客观上,第8 集团军经过12 天大血战后伤亡较大,一些部队已疲惫不堪;主观上是蒙哥马利谨慎过度,不敢实施大胆的追歼,勉强实行时又动作迟缓。 
  追击的最关键时刻是11 月4 日的白天和夜晚。这天,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还在抵抗,而步兵已在撤往富卡的途中。隆·美尔既不敢下令让装甲部队撤退,又难以使撤退的步兵重返前线,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中。4 日早晨7 时25 分,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赶到隆美尔的司令部,他来本是督促隆美尔严格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的,可当他获悉隆美尔现在只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