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称职的兽医-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番情景我心里也十分自豪,这一切都和自己的努力离不开,虽然这个过程曲折而漫长但是我充满了信心,是的打造一座真正的自由之城,相信再过几年,沈阳一定会更加繁荣。 
  “先生,我们还去哪里!”王明建跟着我问道。 
  “去书院,走咱们去书院看看!”我兴致极高一点也不觉得疲劳,带头在前面走。 
  还没有到书院,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些稚嫩的声音都出自一些孩子之口,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所以在沈阳建城的过程中我最先做的就是将杏林书院的“住客”请了出去,转而在全城招募适龄儿童进入书院读书,这些孩子还无法承担沉重的体力劳动,再加上一切都是免费的,书院管吃住,所以百姓很乐于将孩子送来。这样既能让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又能减少自己的负担,所以父母们都十分乐意让孩子上学。 
  虽然这笔消耗不少,但是我更看重的是长期效应,我将会把我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传授给这些年轻的孩童,5年或者10年以后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东北的文化空白很容易使我的“实用主义”思想树立统治地位。当然了除了实用以外,我还要教他们尊重科学,学习科学,不断的进取,勇于探索,这些看起来曾经是空洞的口号,此时在我脑中不断的闪现,并且变得那样的切实可行。 
  轻轻的走进一扇窗外,我注视着里面的孩童,这一班大多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贫穷和困苦让他们过早的涉世,然而脸上还保留着几分稚嫩,他们是那样的用心读书,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牢牢地记在自己脑中一样。 
  随着钟声的响起一群群孩子从明亮的教室里欢呼着跑了出来,他们嬉戏打闹,仿佛把我也带回了儿时…… 
 
 
 
  
第六卷 渤海风云 第四章 洪承畴
 
  辽东的局势的变化使得整个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假如从前我还能找到轨迹摸到脉络的话,现在我对未来已经是一无所知了。 
  对于皇太极来说正所谓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高,放弃辽东使他丢失了大量的军民,丢失了祖宗之地,这让他的威望和权利都受到了挑战,然而这也让他彻底摆脱了两面受敌的难堪境遇。 
  以往女真要入关必须经过山海关,绕道而行将会被切断后路,并且他还要受到朝鲜从后方的威胁,我就像一只饿狼一样时刻窥伺着皇太极的后院,几次征伐朝鲜和明朝的失败就在于此,辽东不但在陆上和朝鲜接壤,海上更是能让朝鲜畅通无阻,肆无忌惮,面对多方面的威胁,皇太极实在是疲惫不堪。而此刻他占据了河套平原,背后有广阔的纵深,并且和明朝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这里的长城年久失修,守军严重不足,几乎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攻击的突破点。还有一点就是陕西爆发的农民起义,大量牵制了明军,这让皇太极的女真在边境上出入无人之境,遭遇的抵抗微乎其微。 
  当然了皇太极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为了笼络和安抚蒙古王公贵族的人心,他先后取了四个蒙古老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姑姑,我的媒人),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成婚那年,皇太极23岁,博尔济吉特氏15岁。皇太极继位后,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后金第一夫人,称中宫——清宁宫大福晋。这是早先的了,他没吃什么亏,娶布木布泰(大玉儿)他更是占了便宜,毕竟那时大玉儿只有14岁,而皇太极已经34岁了,简直就是残害幼女,不过好在多尔衮这时给他带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这也使得皇太极没有那么得意了,在我看来为了政治需要,皇太极简直就是牺牲色相,征服林丹汗后,为了收复他的部众,皇太极不惜娶林丹汗的囊囊福晋那木钟为妃,以此笼络她的父亲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随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娶了巴特马。璪,这个原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只因为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这个女人在蒙古可是很有势力的,他的儿子额哲在林丹汗死后成为顺位继承人,林丹汗的余部大多归他统辖。这还不够皇太极皇太极为了联络蒙古,还以以次女下嫁额哲,命济尔哈朗娶林丹汗遗孀苏泰太后为福晋,长子豪格及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别同察哈尔、准噶尔等部联姻,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姻盟,以此来稳定漠南蒙古残部以及游牧于伊犁、额尔齐斯、塔尔巴哈台等地的西瓦剌蒙古(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等漠西蒙古四部。 
  在构建完成这个复杂的关系网后,皇太极在归化开始筑城,并且宣布建立大清国,皇太极被奉为皇帝尊号。努尔哈赤、皇太极相继称汗,是沿袭蒙古称号,皇帝则是汉族传统的最高称号,改号皇帝意味着高居蒙古诸汗之上,并且意味着与明朝皇帝并立,不再是边族之国。同时皇太极又宣布废除女真(诸申)名号,正式规定被征服的跟随他迁都规划的各地女真人统称为满洲,并且发誓要夺回辽东。这年6月,女真诸贝勒、蒙古八固山厄真、外藩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在归化举行盛大的典礼,共上尊号,由和硕贝勒阿巴泰上满文表章、科尔沁蒙古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上蒙文表章、都元帅孔有德上汉文表章。皇太极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蒙语称号为博克达彻辰汗),立年号为崇德。 
  热热闹闹的登基大典后,皇太极开始了新的一轮对中原的劫掠,正所谓未雨绸缪,为了能顺利过冬并且搜集汉人工匠,皇太极分遣额哲、济尔哈朗、豪格、孔有德四部率满蒙联军越过长城进袭大同、宁夏、榆林、兰州各地,掳掠人口及粮食。 
  “又是这些,又是这些。”紫禁城里崇祯皇帝暴跳如雷,将桌案上的奏章全都摔在地上,大殿里的群臣一个个噤若寒蝉,跪在地上不敢出声。 
  辽东的女真的败退曾让崇祯颇为高兴了一阵子,虽然这时各地的起义不断,但是在崇祯看来这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本不足虑,加以时日这些刁民一定会被镇压的,他那时颇有一种幸灾乐祸,隔岸观火的意思,甚至有人出主意趁火打劫越过长城去袭击皇太极。要不是无法抽调兵力,崇祯皇帝大有可能来一个落井下石,然而谁能想到皇太极就像蟑螂一样长命,失去辽东不但没有削弱他的军力反而使整个黄河流域都暴露在他的攻击范围之内。 
  最让人气恼的是皇太极居然称帝,皇帝是谁都能当的么,他皇太极称帝那意思不就是要赶自己下台么,崇祯叫嚷着要发兵讨伐皇太极。就在所有大臣都在为出粮出饷出兵而互相扯皮推诿的时候,大同、榆林等地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了紫禁城,这能够不让崇祯恼火么。 
  “说呀,你们倒是说话啊,这时怎么一个一个的都成了哑巴了?”崇祯声嘶力竭的质问道。自从袁崇焕在辽东出现的消息传入京城后,崇祯的脾气越发的暴躁了,这也难怪,就如同被打了一巴掌,你不是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勾结么。这倒好,弄了半天是和我李开阳混在一起,可笑当初崇祯皇帝还兴冲冲的将袁崇焕的“尸体”交给我,摆明了是被我戏耍了,他做皇帝的还有什么面子。 
  更重要的是现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清楚了袁督师是清白的,一方面他们为袁崇焕“收复”失地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们也为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而愤恨,这些老百姓当真是健忘,当初是谁在城头上诋毁袁崇焕,还向他的部队扔石头,是谁为袁崇焕的自杀而拍手叫好,并且嚷嚷着鞭尸。一转眼他们又开始维护起这个袁督师了,真是当真的可笑,也是极大的讽刺。 
  众臣一个个战战兢兢,崇祯皇帝自登基继位以来就越发的显得多疑而刻薄了,他不但将当初那些为袁崇焕叫屈的钱龙锡、成基命等人下牢的下牢,发配的发配,还将吏部、兵部的官员换了个遍。 
  “皇上,依微臣看,这时我们应该派一个使节去辽东招降袁崇焕和李开阳,毕竟朝鲜还是向我们称臣的,而袁崇焕一向衷心有佳,正可以借此机会让他出兵对付皇太极,它既然能将女真人赶出辽东,想来……”还没等新上任的吏部尚书谢升说完,崇祯已经忍不住了。 
  “闭嘴,你给我闭嘴!”他大声地怒吼着,完全失去了一个王者的风范。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谢大人也是为了朝廷,袁崇焕逆臣贼子死不足惜,可是他手里的兵力确实诱人,谢大人这也是为了借刀杀人。”内阁首辅温体仁连忙替谢升辩解道,这谢升正是他推荐的南京吏部尚书,刚刚从南京调回,对朝廷的形势还不了解,尤其是崇祯的脾气,他为了积极表现结果触怒了龙威。 
  温体仁为了这个职位可是收了谢升不少银子,自然是不能看到他刚上任就被崇祯撤掉,所以连忙上来打圆场。 
  “是的,是的,皇上,臣这是借刀杀人之计!”谢升早就被吓得半死,这时见温体仁给自己说情连忙顺着杆爬。 
  “借刀杀人,借刀杀人!”崇祯仿佛是被提醒了一样,嘴里反复重复着这四个字。 
  “是啊,借刀杀人,皇上您想一想啊,袁崇焕能有今天还不是皇太极所害,否则袁崇焕也不会如此着力为李开阳卖命,另外袁崇焕此人十分重名利,只有您给他个称号什么的,或者说为他平冤昭雪,想来袁崇焕自然十分乐意对付皇太极。”温体仁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出言阻止的是文震孟,他是宋朝爱国将领文天祥和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后代,曾任礼部考官刚刚入阁办事。 
  “皇上正所谓覆水难收,且不论袁崇焕是否遵照昭命去攻打皇太极,但是他已经效力于李开阳,仅此一项就不可,试问袁崇焕以不是我大明的臣子了,我大明何以能命令他,就算他做到了,我们又如何兑现承诺,平冤昭雪,平的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