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称职的兽医-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军不应该向南方发展,只有北方我们才能动员大量的百姓跟我们一起造反。” 
  自从李岩双亲在北京自尽之后,李岩也就彻彻底底的成了造反派,在我的鼓动下,他将满腔的仇恨都寄托在推翻这个万恶的就社会上,因为我告诉他是这个社会的制度逼死了他的父母,更是这种制度让无数的百姓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推翻了这种制度才能真正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书生大多都是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向李岩这样有抱负的人,当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革命事业后,就愈发的对现有制度不满,随着自己手中权力的增加,他对于推翻明朝统治的心情也就更加急迫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李岩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得来了众多将领的支持。 
  “就是,先生是汉人,此时以朝鲜和辽东的实力早就该称王了,那皇太极不过才占了些蛮荒之地,就建立了什么大清国,我看索性咱们也建个什么大唐、大宋的,先生姓李,我看就叫做大唐好了。”众人在下面哄嚷道,要不怎么说这些人的思想觉悟还不高呢,我要是真想当皇帝,还不早就建国立号了,这只是一种简单制度的重复,王朝的更迭根本对中国没有任何益处。 
  “那好啊,咱们也来建个大唐国,我当皇帝,你们都是开国功臣,可是我当了皇帝又如何,历朝历代谁得了天下不屠戮功臣你们就不怕么。”我笑着说道。 
  “不怕,不怕,先生不是那种人!”一些人对我的人品看来是很看重的,而另一些人则陷入沉思,显然我的话让他们有了些顾忌。 
  “好,就算我不屠戮功臣,咱们建立了大唐国,得了天下那又如何,我再勤政爱民,能保证我的儿子、孙子也这样么,就算他们都如我一般,可是他们的子孙呢,历代皇朝兴衰谁不经历盛世,可是到头来又如何,不也一样灰飞烟灭么?我,李开阳要建立的是一个自由、平等,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国家,他所依靠的绝对不是一两个贤明的君主,和三五个能臣忠臣,他依靠的是天下的人心。” 
  我激昂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一直以来我给众人的印象是随和,但是又有些狡诈,像商人多于像君主,其实我本来也没打算当这个君主,那确实是一件十分累人的事。一时间众人默默无语,有人还想说什么,可是又不知道如何说起。 
  “好,说的好!”袁崇焕好像后知后觉一样,寂静的大厅中他的声音显得那样的突兀,袁崇焕战起身来,走到大厅的中央朗朗的说道: 
  “李先生说的好,只有将百姓放在心中,这个国家才有希望,才能长盛不衰,也只有将百姓放在心中,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朝鲜和辽东之所以迅速崛起,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秉承这个原则,天下太平的日子指日可待,为了这个目标,我袁崇焕虽殒身不悔。”袁崇焕这话显示了极大的信心和勇气,这才是他支持我的原因所在吧,因为在我身上他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温情,这不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也不是君臣主仆的关系,是信任,是托付,一直以来我都试图用我的人格魅力来感染袁崇焕,尽管他是那样的固执。 
  “是的,为了这个目标,我李开阳同样在所不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所以这称帝之事各位就不要再提了,不过建立一个国号,好能聚集四方贤良,召集天下百姓却也到了当务之急,再以朝鲜之名称之的确不当,他史可法可以檄传四方,我们同样也可在舆论上大做文章,看谁更有市场,看谁更能聚拢人脉。”我和袁崇焕并肩站在一起,彼此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似乎感受到这种气氛,又似乎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众人心潮澎湃,目光中都透露出无比的勇气和信心,看到这里我心中狂喜,要的就是这种势头,只有将领们彼此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这仗才有得打,才打得赢。 
  作战计划在众人的群策群力下制定的很顺利,并且十分周详,建国的事情暂时被搁置起来,当年刘基曾经为朱元璋献策“广积粮,缓称王”,这是很有道理的,以目下这种情况只有在顶住明军这次强大的攻势,并且彻底分化瓦解其作战意志之后,才能考虑建国的事。 
  乌托邦式的国家不存在于现实,理想的国度也只是理想,让所有人满意那是不可能的,能让所有吃饱就已经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了,再说中国的国情也不允许建立仿照西方自由式的制度…… 
  按照作战计划,也为了稳定军心,显示我们的决心和意志,由我率领一个甲种兵团亲自驻守凤阳,袁崇焕坐镇徐州负责整场战役的指挥调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敢于放权才能真正的发挥每个人的最大能动性。 
  公元1369年,得了天下的朱元璋下诏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在此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于是,先后有近百万人浩浩荡荡齐聚凤阳,开始了历时六年的建设,从来没有见过世面的凤阳人仿佛只睡了一觉,就见到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屹立在田畴山岳之上。“数十里外望,如峙霄汉”,让人更为惊讶的是,建好这样奢华的都城,朱元璋并没有搬来办公的意思,他仍然在应天府(南京)上他的班。 
  或许从一开始,朱元璋建中都的目的就是用来炫耀的,炫给全国人民看,更是炫给认识朱重八的父老乡亲看,看他是如何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最后建成的中都,在规模的建筑工艺都创造了中国都城历史之最,连清朝皇帝在北京建故宫时都是以中都为蓝本的。时至今日,中外历史学家仍然公认它是中国历代都城建筑的“最佳杰作”。 
  站在凤阳最高的城楼上,我充满信心,同时对袁崇焕也更加的敬佩,敬佩他能如此完整的得到凤阳,更具有先见之明,没有对凤阳进行任何破坏。至于说烧毁朱元璋的祖坟等等,那不过是一种夸大,事实上袁崇焕只是在进攻中将其陵墓周围的几个顽固的卫所捣毁,至于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则被改成了军营。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华丽的寺庙之一,381间佛殿、法堂、僧舍就这样任其错落于山麓林间,未免可惜,成为军营才可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这一点上袁崇焕可是学习了我的优点,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对家乡的“突出贡献”,乡亲们似乎并不买帐,因为劳命伤财的基础建设,只带给凤阳人一时的热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经济和资源配置。因此,凤阳花鼓毫不留情地将民间的怨气带到大江南北:“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到达凤阳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将朱元璋所谓的寺产,皇田分给凤阳的百姓,同时将凤阳城外林地彻底铲平,让进攻的明军毫无依托,虽然这样有些破坏自然环境,可是一切都是为了战时需要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你的战友,你们能做到么?” 
  “能!” 
  “将自己的性命交托给战友,你们能做到么?” 
  “能!” 
  “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决不后退,你们能做到么?” 
  “能!”随着我一连串的问话,将士们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昂。 
  这是在我离开徐州时在演军场上作的最后一次战前动员,此刻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积极忙碌的士兵们,我仍然难以忘怀那一刻的激昂,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如此的渴望着这次战争。 
 
 
 
  
第七卷 血色中原 第十六章 战淮海(三)
 
  寂静的清晨再次被战鼓声惊醒,薄薄的晨雾后面逐渐显露出的是一张张狰狞的面孔,这是明军发起凤阳攻势的第三天,当薄雾散去,可以看见城下堆积的无数尸体。明军的进攻意志如此之强,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在缺少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凤阳就如同怒海中的一叶小舟,不断的被抛到最高点,然后重重的跌落下来。 
  城墙上的战士再次打起精神,面对近5万的进攻部队,只有不到2万的守城士兵和1万多志愿守城的百姓确实显得力量单薄,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挺了下来,阻挡了敌人一波又一波潮水一样的攻势。 
  城头静悄悄的,军民们藏在城垛后面,外面看去不见一人。忽然一声巨响震天动地—城上的大炮响了,守城炮和野战炮不同,其体积巨大不适宜搬运,所以从朝鲜运来的大炮只有4门,其他的都是野战小炮,也不过数十门。随着守城炮的开火,其他火炮也喧嚣起来,战场上不断有尸体被抛射出去,但是明军经过两天的攻城已经学聪明了,不再采用密集的队形,而是将队形拉开的很松散,直到进入火炮射程的死角才重新聚,这样,火炮的杀伤力就不是很大了。 
  “停止射击,弓箭手准备!”城头上负责指挥的军官命令道。尽管经过两天的血战,但是甲种兵团就是甲种兵团,作战意志十分强,更加是训练有素,弓箭手将弓拉的满满的斜向天空指去。 
  “射!”随着一声令下上万只羽箭飞上了天空借助城高的优势,再加上射向天空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漫天箭雨向敌人覆盖而去,即使是那些配戴盾牌的士兵也被锋利的箭矢穿透盾牌,伤及身体,就更不要说那些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普通士兵了。一轮箭雨过后,已经有不少人伏尸城下,鲜红的血液渗透到土地中,不断扭曲呻吟的身体,无数双挣扎求生的血手,但是这并未能阻挡明军进攻的步伐,劫后余生明军加快了进攻的脚步,开始奔跑起来,试图冲过这道死亡线。 
  “射!”又是一轮箭雨,在经过三轮羽箭攻击后,明军抵达城下者只有十之六七,其余的都损毁在了中途。“火枪准备!”命令声再次响起,这才是明军最害怕的魔鬼声音,历次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