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很多。那么李广为什么还是没有封侯呢?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封侯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我们来看李广两次封侯的机遇。李广有两次封侯的机遇,第一次,是汉景帝时期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参战了,当时他是太尉周亚夫手下的一个将军,而且他夺了对方的军旗。我们知道在古代作战的时候,夺得对方军旗是立了大功的,夺了军旗是可以立功受赏的。但是这一次李广接受了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我们前面讲过,汉景帝和他的弟弟梁孝王之间是有矛盾的,实际上汉景帝对他弟弟是戒备森严,而李广这次刚好是犯了大忌。他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他作为中央政府的将军接受了地方诸侯王的将军印,惹得汉景帝非常不满,回来以后汉景帝就没有赏他。这是第一次机遇,错过了。当然这次李广有责任,他的责任就是他不懂得汉景帝同他弟弟矛盾的这种关系,接受了梁王的封赏。第二次,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漠北之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他本来是前将军,是先锋官,他有可能在和单于接触的时候立功受奖的,但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而这一次错过,卫青把李广调走,实际上并不是卫青的主张,把李广调走是汉武帝的主意。汉武帝在这次出征的时候,原来没有打算让李广去,李广这次主动请缨要求出战的,因为这个时候李广年龄已经六十多岁了。汉武帝这次没有让他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年龄比较大。再一个,汉武帝认为李广这个人“数奇”。所谓“数奇”,“数”就是命数,“奇”不是一个偶数,“数奇”就是命不好,认为李广这个人命不好,所以不想让他去。李广是坚决要求去,这个坚决要求又犯了一个忌讳,因为在封建zhuanzhi体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面决定的。上面可以给,下面不可以要,李广要,其实又犯了忌讳。汉武帝这次表面上让他做前将军,但是他告诫卫青,一旦遇上匈奴的单于要把他调走,不能让他做前将军,实际上卫青是接受了汉武帝的批示。但是这个事情李广本身并不知道,卫青把李广调走以后,任命了他的亲信公孙敖,这个事情李广知道。而卫青跟公孙敖之间的这个生死之交,李广是很清楚的,所以李广对这件事情是愤愤不平,非常气愤,所以这样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那么这两次封侯机会的失去,应当说李广难封的第一个原因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这是李广终生未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画外音:李广两次封侯机会都被他小小疏漏错过去了,但是在最后一次机会里汉武帝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汉武帝的干预让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认为李广的命不好呢?这是他调开李广的借口还是李广真的如此呢?
李广未得封侯有没有他命运的关系?古人老是认为,李广的未得封侯是他命运的关系。比如说,唐代诗人王维写诗就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就是李广不封,没有封侯是他命不好。是不是这个原因?汉武帝说的“数奇”有没有道理?李广确实有过一些不太好的记录,比如龙城之战,他和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个人一块儿出征,每个人一万人马,公孙贺是无功而返,公孙敖是损兵七千,李广是全军覆灭被俘了,只有卫青是直捣龙城,杀敌七百,人数不多但是立功了。这是李广第一次作战中间不太好的记录。再一个是无朔六年,他跟着卫青出征,又一次没有立功。所以李广确实在战功的记录上有一些不良记录,但这是不是他的命不好呢?是不是命运造成的呢?我认为,这里面有命运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因素。李广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就是他自己有一些失当的地方,我觉得李广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他的封侯。首先是侍才而骄,李广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正因为他有才,在作战的时候他有时候表现得有一些骄傲。比如我们前面讲过,汉景帝时期他在边郡太守任上,天天跟匈奴打,天天打,后来还是那个公孙昆邪说了一番话,说李广天下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样汉景帝把他调开了。再一个,李广有时候过于冒险。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他带一百个骑兵去追匈奴的射雕手,那件事情上固然说表现了李广的智勇神射,但是反过来讲,你作为全军的统帅,发现了对方是三个射雕手,你有必要亲自去追吗?而且你不和军其他人商量你带着人就去追,后面的大部队不知道自己的统帅跑到哪儿去了,连接应都无法接应啊。这是你这一套把匈奴人给迷惑住了,你把人家忽悠了,万一你忽悠不了人家呢?万一这几千匈奴骑兵跟你赌一把,他就用这几千人打你一下,你怎么办?万一对方识破了你的计谋你怎么办?那么李广可就惨了,那就是再一次被俘的命运在前面等待着。所以过于冒险对一个统帅来说是个致命伤。第三个影响他封侯的不利因素是他的适应能力。李广的名声是在什么时候出来的呢?汉文帝朝和汉景帝朝李广已经是名将了,但是文帝朝跟景帝朝打的是防御战,武帝打的是进攻战,汉武帝是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的进攻。汉文帝、汉景帝朝是一个被动的防御,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变成运动战,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觉得,李广对这个转变好像有点不太适应,其实你看卫青,你看霍去病,他们跟匈奴作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叫长途奔袭,运动歼敌。就是在长途的奔跑之中找一个机会消灭匈奴的军队,而这种打法李广似乎不太适应,李广长期适应的是阵地战、防御战,而且从年龄上来说,当汉武帝决定发动这个进攻战的时候李广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比起十八岁的霍去病,比起二十多岁的卫青,李广这个年龄跟他们相比,那个敢打、敢拼、敢闯、敢深入,这个“敢”字精神要相对弱一些。所以李广和卫青跟霍去病相比的话他少了一点冲劲儿,闯劲儿,所以李广在运动歼敌、长途奔袭的这个过程中间,李广表现得并不出色。其实李广表现出色的是文帝跟景帝朝的防御战,这也是影响李广封侯的重要因素。
画外音:不管是时运不济还是自身弱点,李广封侯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如果李广不选择死亡,说不定他以后还有封侯的机会,西汉时期的法律规定,打败仗的人是可以拿钱来赎命的,那么,李广为什么不选择这一条路呢?
那么,李广在误期以后,其实面临两种选择。和他一块儿误工期的还有一个右将军赵食其啊,那个赵食其选择的是什么呢?赵食其选择的是拿钱赎罪,交了钱,买了命,废为庶人。那么李广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其实李广在前面也有被敌人俘虏后来叛了罪,然后拿钱把自己买回来了。为什么这一次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不再拿钱买命呢?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李广非常看重他一生当中最后这一次漠北决战,因为这一仗打的时候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李广知道自己从军作战的机会不多了。他非常看重这一次战斗,而这一次战斗是汉武帝不派他,他主动请缨要过来了一个前将军,所以他把他人生一个目标、一个愿望,也就是封侯的这个目标和愿望都押在了这一次对匈作战之上,而这一次得到的情况又刚好正面知道了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所以李广把这次战斗看得非常重。他觉得这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唯一机会,最后的机会,但是,卫青把他调走了。卫青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地位,卫青的威望,卫青的身份,卫青的战功,卫青的年龄,这都是李广无法相比的,如果李广不选择自杀,拿钱买了命,将来再跟随大将军出征还会有机会吗?因为据李广看来,如果卫青这一次能挟自己的私怨,调开他安排自己的亲信,那么今后还会这么做。所以李广自己隐隐感觉到我就是拿钱买命,也没有价值了。所以李广最后选择死是他绝望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李广的男儿血性啊。李广是一个有血性的好男儿,好男儿应该是有血性战死疆场的,马革裹尸,这是李广的梦想,但是这样的梦想他无法实现。所以,当卫青下命令李广调到右将军这一路的时候,李广按照礼节他应该跟卫青有一个告别,结果,李广是愤愤而别,跟卫青招呼都不打就到右将军部去了。这是很失礼的,李广是一个很率真的人,他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他觉得卫青是挟了私怨,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再顾及上下级的关系,愤然离开。这个时候李广觉得自己宁可死,我也不能受辱。所以李广死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不能面对那个刀笔小吏啊,你找来一些小秘书来录我的口供,怎么样迷失的道路,这个耻辱李广是不能受的。李广在受辱和自杀之间他宁可选择自杀来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李广只能选择死亡,而不可能选择受辱,所以我们如果把李广这个人物的身世和司马迁来比较的话,李广这个人之所以我们今天读起《史记·李将军列传》还能够潸然落泪,就是司马迁对李广这样的悲剧人物倾注了更多感情,他不但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这个人的一生,而且是用文学的手法写了李广的很多轶闻,写了李广的性格,写了李广的才气,写了李广的命运,写了李广的不幸,写了李广的抗争。所以,我们今天读起来《史记·李将军列传》才能够那么深深地打动我。
画外音:李广率真的个性让他没有选择屈辱地活,而是悲壮地死,李广的死引起无数后人的同情,就连司马迁都给他单独列传,用相当多的笔墨和深情来描述李广的生平事迹。那么李广之死真的是他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吗?谁该为李广之死负责呢?
李广自杀以后那么多人对他很同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