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平津侯列传》,明显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对公孙弘是不满意的,对公孙弘这个人的狡猾很不满意。但是,我们很难评价公孙弘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你比如说,他把钱用在周济故人和供养宾客,而且汉朝宫廷中间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比如他和汲黯的那个交锋,那个政治上的险恶的风险,对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们也很难推测和估计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公孙弘既然两次被公选,被选上来,这个人绝不是一个无才的人,他肯定是一个有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而且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在匈奴和西南夷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他主张集中精力先办匈奴,这个事情应该说是一件善事。另外一点,公孙弘尽管入学很晚,四十岁开始入学,但是他毕竟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啊,我们讲过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代的一个大儒,他率先提出来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是董仲舒很快被任为胶西国的国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职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了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具体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具体办法,在全国选了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当然刚开始选了五十个,这个办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东汉的后期,那个博士的弟子增加得很快,这样就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向前推进了。所以公孙弘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他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回顾公孙弘从起家到丞相尊位,他经历过汲黯的两次打他的闷棍,这两棍子他都巧妙地躲过去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公孙弘那种危机公关的手法,值得人们深思。同时,公孙弘还极力地夸奖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如果照此来讲的话,公孙弘应当是一个非常宽宏大量的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呢?请看下集《煽风点火》。



第19讲煽风点火

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十三位丞相中很特别的一位,他有才又敢于进言,同时又精于种种逢迎之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被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却接连两次在朝堂上揭露公孙弘是个伪君子。面对汲黯的两次告状,公孙弘理应非常愤怒,但是他却大反其道,在汉武帝面前对政敌汲黯大加赞美,大唱赞歌。公孙弘果真是一位心胸宽广、不计私怨的贤臣吗?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述和评价他的呢?
汲黯的两次告状,他告的都是御状,都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告的,这两次御状都是触及了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可信任的人,可以说是信任危机。但公孙弘却两次逢凶化吉,那么公孙弘心里边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包袱,也就是把两次告状的汲黯这个包袱放下来了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史记》有一篇叫《乐书》,据史学界的考证这个《乐书》并非是司马迁的原作,但是《乐书》中间记载了一首歌很有名,这首歌是汉武帝得到了西域的一匹宝马,叫天马,所以汉武帝就写了一首《天马歌》。《天马歌》不长,一共有四句,“天马来兮来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个歌的意思是说西方的天马历经万里来到了大汉之国,而大汉呢是个有德之国,所以四夷的人都宾服于它。当然,汉武帝写《天马歌》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它对西域的开发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西域的天马。但是,当汉武帝满怀兴奋写《天马歌》的时候,汲黯在旁边。汲黯在旁边听见了以后,汲黯当时就批评了汉武帝,他说凡是王者作乐,就是做君王的人你要写歌,一定要上要承继祖宗,下要感化万民。但是你写了这首歌,既不是承继祖宗,又不是感化万民,这个歌要把它配成乐来演唱实在是不合适。所以这个汉武帝正在兴头上汲黯是一盆凉水浇上去,汉武帝当时就楞了呆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人在场,公孙弘。公孙弘一看汉武帝作了《天马歌》正在兴头上,汲黯来了一盆凉水,公孙弘觉得机会到了。公孙弘抓住机会说了七个字,这七个字是“黯诽谤圣制,当族”,说汲黯这个人啊诽谤皇帝制作的乐曲,应当灭族。所以公孙弘这个人不得了,我们上一集讲过,公孙弘两次面对汲黯的告御状他都能化解了,显得非常碱度。但是这一次公孙弘倒是露出真相了,汲黯的一番话他马上奏上去,而且最后是两个字“当族”,应当判为灭族罪。我们从这里能够看出来,公孙弘绝不是一个肚里能撑船的丞相,不是一个大人大量,他所有的大度都是一种伪装,一种假象,是一个作秀。那么汉武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呢?汉武帝这个人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我们讲过汉武帝在他一朝五十四年中间,除了第一任丞相是汉景帝留下来的卫绾以外,其他十二位丞相死在他手里六个,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他惟独对汲黯非常的宽容。他这一次也是一样,很不高兴,但是他沉默,没有杀汲黯。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三个人,汲黯的耿直忠诚,公孙弘的阴险狠毒,汉武帝对汲黯的宽容,看到了三个人的品格。同时我们从这件事件看到了公孙弘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公孙弘是一个不把仇恨写在脸上的人,也是一个伺机,就是一有机会就直取命门甚至于要灭对方全族的人。我们再看公孙弘咬了汲黯一口,他满以为这一口一咬汲黯就完了。但是汲黯竟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公孙弘怎么办呢?公孙弘很精明,不再咬第二口了,适可而止。这个适可而止,其实公孙弘是很恨汲黯的,他只咬一口,本以为这一口就致敌于死命,一看不能致敌于死命不再咬了,适可而止,这个也很不得了,因为他要再咬一口的话,他的伪善、他的凶残就暴露了,他只咬一口。那么,下面将来他还咬不咬汲黯呢?那就再等机会。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见公孙弘绝不是一个宽容的人,而是一个可怕的人。大汉英才辈出,特别是在汉武帝广纳天下贤良的政策之下,不少的奇才都被召入宫中,威胁公孙弘相位的又何止汲黯一人,在公孙弘的杀人名单中有一位很特别的受害者,他的聪明才干远在公孙弘之上,而且很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公孙弘但成功地除掉了他,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高八斗的受害者到底是谁呢?
所以公孙弘翦除政敌的计划并没有就此停止,除了汲黯之外,他又盯住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下面即将讲到的主父偃,那么主父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主父偃的早年跟公孙弘差不多,早年也很坎坷。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能够,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当年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主父偃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他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也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方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主父偃就是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画外音:主父偃一年之中被连着提拔了四次,成了皇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大红人,于是丞相公孙弘也就把主父偃视为了头号敌人。然而要除掉主父偃这样一位皇帝身边红极一时的宠臣,肯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当公孙弘苦于无处下手的时候,天赐良机,远在齐国发生的一件丑闻成了公孙弘攻击主父偃的最大机会,这究竟是什么丑闻呢?主父偃虽然是齐国人,但是离乡多年,早就没有什么关系往来,他又是如何跟齐国丑闻牵扯上关系的呢?
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当公孙弘在世主政的时候,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齐厉王的母亲呢是纪太后,纪太后也想学当年吕后那样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了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然后,纪太后就想了一个办法,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他的后宫问题。所谓处理后宫问题就是让齐厉王的姐姐到他的后宫去,把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隔绝起来,断绝交往。她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