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在火茶的光芒所焕发的想象中幸福死去,而那些只有###岁的被从河南卖到砖窑的孩子只能在狼狗的监督下,在通红的砖窑中昼夜泣血。
我已经无需再去赘述区域当权者的无耻,主管监督者的弄权,以及直接经营者的残忍,如果我们只把目光去关注那些滴血的棍棒,或许会因此忽略那些黑暗的规则,只看到被闪电击毁的树木,却看不到天空肆虐的乌云。我们可以说,这次恶性事件是一方龌龊人在砖头瓦块儿间诈取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和一方龌龊官在吃喝嫖赌之余收点红包的麻木心理所所共同造就的偶然事例,我们仍然是在法制的轨道上快速前进,我们仍然是在高效的政党领导下健康成长,这一颗老鼠屎还臭不了我们和谐社会这一锅大粥。我们的总书记不是关注了么?我们的省长不是道歉了么? 我们的公安部不是通缉了么?洪洞县委不是补发了农民工每人1000元的慰问金么?
不行,良心应该告诉我们,不可以,一个也不能饶恕!
洪铜县的砖窑揭开了无比黑暗的一角,如今,河南全省上千名家长自发组队,遍访山西运城、晋城、临汾等地的数百家窑厂,一条血泪铺就的“黑工之路”由此被逐渐揭开,一抹坦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灯下黑”正昭然天下,砖窑,盲井,血汗工厂,卖血大军,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跃然纸上,让我们绝望又自卑,让我们愤怒又羞耻。中华大地,还有多少这样肮脏的角落?还有多少这样掩盖的传说?一个小小的村官儿就可以雄霸一方,一个小小的洪铜就可以遍掩真言。感谢互联网,你不仅是城市网民们无聊的空间,对于那些在底层蒙受苦难的人民,互联网是一条通向希望与光明之路。面对这血淋淋的真相,谁又能视若无睹?谁又敢无动于衷?
希望,有时候竟是如此渺茫。我不能够想象这些被虐待的农民工是如何度过那漫长而苦难的五年,那是一千八百多个充满皮鞭、狼狗和鲜血的岁月?如何竟能够忍受?面对如此残暴的压迫,如何能不反抗?权霸一方者毫不顾忌在皮鞭下的揭竿而起,苟延残喘者从不考虑将手中的砖砸向监工的头,这不是个正常的世界,一个正常的世界应该告诉我,这里应该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突然意识到,《无家》中如老旦一个年代的该样农民,在今天或许并没有进步多少,他们仍然逆来顺受,他们仍然混沌无知,他们仍然宁可卑贱的死去也不发出尊严的呼号。他们仍然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面对外来的明确的侵略者,他们可以怒吼,面对无奈的苍天,他们可以痛哭,而面对来自于自己这个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的荼毒,他们却只能麻木不仁,自生自灭!
大仲马曾在《基督山伯爵》里说过,等待和希望,是人类全部的智慧。但我觉得,所谓等待,所谓希望,对于中国社会底层的无家者,不过是更长的梦魇,更深的深渊,更大的谎言。面对在河南煤矿透水事故中解救他们的官员,他们仍然习惯于用下跪表达感激,而非带有尊严的质问,纳税人向人民公仆下跪,跪者痛哭流涕,受者满面春风,封建中国几千年来的一幕仍在上演。如今,我宁愿修改掉《无家》的结尾,老旦当横眉厉目,一声长啸,明知不敌,也要挥刀砍向那不可抗拒的敌人。如果中华大地上还发生着如洪铜县砖窑一样的罪恶,请那些在等待和希望中不可救药的民工们,把你们手中任何可以化作武器的物件砸向那些监工和贪官的头,若干年后,当你们化作黄土,定将被称为勇士!


书评:我们依然无家
文/《商务周刊》主编 高昱
多有论者指出,中华自汉唐之后少有尚武精神,总是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时刻,每个人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居安而不思危,忘记以武止戈的朴素哲理,用这个原因来概括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大抵不算是错。但河南农民老旦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日本人入侵中国,他是被国军拉了壮丁才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从抗日战争、内战到朝鲜战争,他对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理解贯穿始终:早点打完仗,回老家好好跟翠儿过日子。
没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有的只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哀恸,没有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有的只是身比鸿毛轻的迷茫。在一个战乱的时代,老旦不得不时时把枪指向敌人;等他终于拖着残躯回归乡里,命运却又把枪指向了这位百战英雄。
不求万户侯,不言千金裘,只想一个安稳的家,这是多么卑微的人生希望。但战场上不死的老兵,拿着柴刀在公社造反派面前轰然倒下,他倒在了翠儿的葬身之处。英雄家破人忘。
这样的历史悲剧又该以怎样的哲理来概括解释?
自从10多年前看过余华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始终不敢再看第二遍。在这个丛林世界里,一地鸡毛的小人物本来就是卑微的,但我们居然还有这样的时代,连最卑微的尊严都遭到反复践踏,直至让人将心中的恶赤裸裸展露出来,只是为了活着。每个人都有丑陋的一面,这是事实,但每个人又都有温暖的一面,如果我们只沉浸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痛感,我不相信人吃人的悲剧会因此得以避免。相反,我以为,正是因为对他人的不信任,无休止的寻找敌人和继续革命,可耻地夺去了老旦们魂魄归依的家。
《无家》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网络上随着作者的每次更新,作为战争小说来读,第二遍是捧着完整的打印稿,作为伤痕小说来读。第一遍我为大风疾笑,第二遍我为无家黯伤,然而,真到了受命做评的时候,我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该说的早就有人说过了。
如果不是山西黑窑奴工的丑恶再次在暗夜点燃了我,我几乎相信自己已经成为理性的中产阶级的一员。我再次想起6年前在山西小煤窑爆炸现场亲见的那20多张无法瞑目的脸,我的心底再次听到了受难者的呼喊:“救救我们。”现在我知道,这些声音仍在呼喊,对着所有人呼喊,它们仍不计其数。
这是“记忆对抗遗忘的斗争”。不是与坏人斗争,而是与自己斗争。人人都是丑恶的始作俑者。在让老旦家破人亡、梦想破碎的时代,人们相互揭发,残酷斗争,与其说是奉领袖指示为真理,不如说是以政治表现来争夺权力这种稀缺资源的趋利选择;在不断吞噬矿工和奴役童工的今天,矿主和包工头丧尽天良、草芥人命,同样是以榨取廉价劳力来争夺血汗暴利的趋利选择。在这些故事发生的当口,我们沉默纵容,任鲜血化为无关紧要的数字淡淡褪去。
身梦无家兮,魂魄何依?英灵在天,倘未远走,当知涂炭家园梦想的邪恶和憎恨今天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看到了老旦的面容,含愤,嗔目,怒发上指冠,手执柴刀向我这个河南不肖子弟喝到:“救救他们,救救你自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书评:奏一曲悲歌唱到老
——读长篇小说《无家》
解玺璋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这部长达数十万字的小说中,老旦最终被塑造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他用自己卑微的生命见证了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所经历的苦难。
老旦是个农民,他的理想是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但日本人打来了,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第一天就上了前线。日本人的炮弹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个无畏的战士。他经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打了许多大仗、恶仗,多少兄弟、战友在他身边死去,他也无数次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看到了日本人投降,他在梦中思念着老婆孩子,以为可以回家过安生日子了。同样的心思,我们在电影《董存瑞》中就见过的,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想。但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变得更加惨烈,更加沦丧得失去了理性和人性。老旦的刀法在抗日战场上威风八面,所向披靡,但是,当对面的兄弟呐喊着冲过来的时候,老旦手里的刀则变得异常沉重,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了。在这里,一旦越过政治的层面,我们就会看到,固有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历史想像,还有另外一种面貌。老旦当了俘虏。而命运的残酷和吊诡之处,就在于他必须马上掉转枪口,使自己脱胎换骨,于是,老旦也就变成了老解放。
新中国的建立只让老旦享受了短暂的回家的快乐。很快,美国人打到鸭绿江边,老旦再次应征入伍。这一次他可没有那么幸运,再次归来的时候,他把一只胳膊和一个眼球留在了朝鲜。更让人伤心不已的是,回家以后的老旦并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肃反、大跃进、反右倾、三年经济困难,直到“文革”,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老旦从人变成了鬼,他的两个儿子,有根和有盼,一个死在朝鲜战场,一个死在“文革”的火海中,而他的妻子翠儿,摔死在批斗他们的高台下。他掩埋了妻子,然后,怀着赴死的庄严,把一生珍藏的几十枚勋章一个一个别在累累伤痕的身上。当他威风凛凛地走出房门的时候,守在门外的革命小将们都惊得目瞪口呆,作者这样写道:“面前这个上周在台上还低头不语、抖若筛糠的老废物,如今竟然不可一世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军功章在朝阳下璀璨夺目,让这些崇拜英雄的革命者们瞠目结舌。更离奇的是,老旦那粗大的雄根上,居然也沉甸甸地挂了两个勋章,看上去竟然颇为精致,一阵风吹来,竟然叮叮当当碰撞作响了。”老旦在临死前以这种方式恢复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异端色彩的故事。作者明显地想要区别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战争的叙述。在他放大了的描述中,传统战争叙事中的浪漫和抒情完全不见了,而代之以血淋淋的残酷和冰冷彻骨的伤痛。小说这样描述老旦头一天参军路上所遇到的情景:“一颗炮弹在老旦前面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