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力-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家解读:中国以前也曾将这本书列为禁书。当儿童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的确是应该控制他们可能接触到的社会影响。}
菲利普斯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的研究表明,在对自杀事件做了大幅报道之后,紧接着报道所覆盖地区的自杀率便大幅上升。因此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就会模仿他们。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原理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病态的展示---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通过分析19471968年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菲利普斯得到了现代维特效应的证据。他发现,在头版报道了自杀新闻后的两个月内,自杀人数平均比平常多出了58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报道一次自杀事件,都使的58名原本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死去。菲利普斯还发现,这种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前次自杀广为报道的地区。而且,对自杀的报道越广泛,随后的自杀事件就越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维特效应与自杀事件对交通死亡事故的影响实在是相似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菲利普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事实上,他认为,在报道轰动性自杀事件后的所有额外死亡都出于同样的原因:一些人盲目地模仿了这些自杀行为。当得知他人自杀的消息后,有不少人会认为自杀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不坏的选择。而其中一些人会直接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了自杀人数的直线上升。
然而,另外一些人的做法可能就没有那么直截了当了。出于某此原因,如维护自己的名誉、避免家人受到羞辱和伤害、让被赡养者得到保险赔偿等,使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死亡看起来是自杀。因此,他们用不易被人觉察的方式故意使他们驾驶的汽车或飞机出事。他们采用的方法听起来都非常熟悉。商业航空公司的驾驶员可能在起飞的关键时刻掉转机头往下撞,或者违反指挥塔的指令莫名其妙地把飞机降落在已有飞机停靠的跑道上;汽车司机可能突然将方向盘一转,向一棵树或者迎面而来的车辆开过去;汽车或飞机中的乘客可能会发生截车或截机事件,从而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而私人飞机的驾驶员可能会不顾雷达信号的警告,撞向另一架飞机。因此,按照菲利普斯博士的观点,轰动性自杀事件之后交通事故的数量之所以直线上升,就是维特效应在悄悄地起作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见解。首先,它对所有的数据都做出了圆满的解释。假如这些事故真的是隐性的模仿自杀事件,那各种事故在自杀事件报道后大幅增加是有道理的;而事故高发期都是在自杀事件被炒得最凶的时候也解释得通,因为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得知了这个事件的发生;意外事故的明显增加仅局限于该自杀事件做了报道的地区;单人死亡的自杀事件仅仅导致一个人死亡的事件,而多人死亡的自杀事件会导致多人死亡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模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菲利普斯的见解还有第二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它不仅能让我们对现有的事实做出解释,而且还能使我们预测出以前没有被发现的事实。比如说,如果在自杀事件被报道之后发生的异常频繁的事故的确是由于模仿而不是意外的话,那么这些事故可能会更加致命。因为一心想了结自己生命的人希望自己能快速而且百分百地死去,所以他们采用的方法也应该更具破坏性,比如说用脚猛踩油门而不是刹车、使机头向下而不是向上。当菲利普斯分析事故记录来检验这种预测是否正确时,他发现在轰动性自杀事件被报道后的一周里,死于商业飞机失事的平均人数要比报道前的一周高出3倍还多。在对汽车交通事故的统计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在报道了轰动性自杀事件之后,死于严重车祸的人数比通常情况下多了4倍。
{专家解读:这样的数据就更加让人恐惧了。社会现实中真的有许多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事情,其实进行深入的本质研究以后,发现相关性高得惊人。}
菲利普斯博士的看法当中还包括一些有趣的预测。假如自杀事件报道后事故的增加的确是因为一批人在盲目模仿,那么他们最可能模仿的应该是与他们相似的人。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经常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正如前面那个钱包实验所表明的,我们最容易受其影响的还是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因此,菲利普斯推断,如果社会认同原理的确是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罪魁祸首,那轰动性自杀事件的主角和那些随后制造事故的人之间应该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菲利普斯意识到,最有可能清楚地证明这种联系的是一个人独自驾车时发生车祸的记录。于是,他对媒体所报道的这类自杀事件中司机的年龄以及紧随报道之后发生的这类事故中死亡司机的年龄做了比较。结果,他的预言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当报纸报道的是一个年轻人自杀的事件时,我们听到的多是年轻司机把车撞到树上、电线杆上或路堤上酿成悲剧的事故;但当新闻报道了一个老年人的自杀事件之后,车祸的主角便多是老年司机了。
对我来说,最后这项统计结果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完全被征服了。与此同时,我对此又感到十分震惊。很显然,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力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它的力量已经延伸到事关人之生死的决策之中。菲利普斯教授的发现使我相信一定会存在着下面这种非常令人痛心的倾向: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使一些与自杀者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的人决定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杀的想法很正常。而最可怕的是,统计数据表明,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而死于非命。
看了图表上我们无法否认的、自杀事件被报道后激增的交通事故和空难事故,特别是那些涉及谋杀的案件,令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我深受这些统计数据的影响,开始留意头版头条上刊登的自杀消息,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会特别注意我车后有什么东西,我不愿意坐长途的飞机旅行。如果我必须要坐很长时间的飞机,那我会买更多的航空保险。菲利普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因为他证明了在自杀事件被大肆报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适度地改变我们的旅行会提高我们生存的几率。看来,利用这种事实才是明智之举。
菲利普斯的这些发现好像还不足以让我们感到害怕,但他后来的研究让我们有了更多担惊受怕的理由: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对任何一种暴力行为的大肆报道都会刺激很多人去争相模仿。比如说,晚间新闻报道的重量级拳击锦标赛就会使美国的凶杀案件显著地增多。对19731978年间举办的重量级拳击锦标赛的详细分析,则证明了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当黑人拳击手输掉一场比赛时,随后10天内年轻黑人死于凶杀的比率便会显著上升。相反,当白人拳击手输了时,随后10天内则有更多的年轻白人被杀害。当把这些结果与前面菲利普斯关于自杀的类似结论结合起来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他人的暴力行为,一旦被广为报道,就会殃及到那些与之相似的人。
{专家解读:不知道是不是有中国的社会科学家能够统计一下中国的类似数据,看是否可以给政府管理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设意义的结论,来提高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
菲利普斯博士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可怕。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巨大的威力,我们就能够了解发生在圭亚那琼斯城的集体自杀事件,它可能是当代最壮观的顺从行为。这个事件有好几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重要特征。
人民圣殿组织是一个起源于旧金山的带有邪教色彩的组织,它的成员主要来自旧金山的穷人。1977年,吉姆·琼斯---这个组织中无可争议的政治、组织以及精神上的领袖,带领大部分成员移居到了南美圭亚那的一片丛林中。那时,人民圣殿组织的存在并不为世人所知,指到1978年11月18日,当国会议员赖安率领调查组的三名成员以及这个组织的一名叛逃者在乘飞机逃离琼斯城遇害时,人民圣殿组织才引起了外部世界的注意。琼斯相信自己会因这桩谋杀案而被捕,而且会把杀人犯牵扯出来,而这又会导致人民圣殿组织的灭亡,因此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控制人民圣殿组织的结局。他把所有成员召集到身边,要求大家集体自杀。
第一个响应号召的是一名年轻妇女。她镇静地走到盛有草莓口味的毒药的桶前,舀了一勺毒药,给她的婴儿喂了一口之后,自己将剩下的一饮而尽。然后她抱着孩子坐在地上,不到4分钟,两个人便抽搐着死去了。其他人一一仿效她的做法。虽说有少数几个人不愿顺从琼斯的命令逃跑了,据说还有人进行了抵抗,但据幸存者说,910名教徒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秩序地、心甘情愿地死去的。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一个都震惊不已。广播、电视和报纸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追踪报道和分析。在悲剧发生后的很多天内,人们的谈话都离不开这个主题:“他们现在发现了多少死者?”“一个逃出来的人说他们喝毒药时就好像是被催了眠。”“他们到底是去南美做什么?”“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怎么会这样呢?”
是啊,“怎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怎么解释这种令人震惊的顺从行为呢?人们对此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一些解释侧重于吉姆·琼斯的个人魅力。因为他的做事风格,使他像救星一样被爱戴、像父亲一样被信任、像国王一样被尊重。另一些解释的侧重点在于人民圣殿组织的成员。这些人大多很穷、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他们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