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力-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过的号称是亏本出售的便宜货。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鱼饵,一旦发生了作用,便会出现一个争抢鱼饵的鱼群或人群。在你争我夺的过程中,受现场气氛的影响,鱼群或顾客都变得焦躁不安、心急如焚,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他们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只是盲目地争夺任何被争夺的东西。到头来,无论是那些嘴里挂着空鱼钩、在干燥的船板上拍打着鱼鳍的金枪鱼,还是带着从百货商店里买来的大包小包的商品回到家中的购物者,可能都同样地感到困惑: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不要以为对有限资源的狂热竞争只会发生在金枪鱼和廉价商品的抢购者这些相对来说不很老练的个体身上。1973年,美国广播公司(ABC)黄金时段节目安排副总裁,后来成为派拉蒙电影公司和福克斯电视网的头,被《时代》杂志称为“神奇的大人物”的迪勒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同凡响的购买决定:出资330万美元购买电影《波塞东历险记》的一次性电视播放权。这个数字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它大大超过了以往购买电影一次性电视播放权的最高价格——《巴顿将军》的200万美元。事实上,由于出价太高,美国广播公司认为在《波塞东历险记》上将损失100万。正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特别节目副总裁斯托克当时所说的那样:“他们不可能把钱赚回来,绝对不可能。”
那么,像迪勒这样如此精明而又经验丰富的商人为什么要做一笔预期要亏损100万美元的生意呢?答案可能就在这笔交易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上:这是第一次将电影版权以公开投标的方式卖给电视网。在此以前,三大商业电视网从来没有被迫以这种形式为稀缺资源竞争过。这个主意是该片善于哗众取宠的制片人艾伦和20世纪福克斯副总裁塞尔夫想出来的。最后能有这样的结果,一定让他们欣喜若狂。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是拍卖的形式而不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导致了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价钱呢?
一些参加了拍卖的人的意见提供了有利的证据。首先是胜利者迪勒关于如何为他的电视网制定未来政策的讲话,这些话好像是从他的牙缝里挤出来的。他说,“美国广播公司已经决定以后不再进入拍卖市场。”而更发人深省的则是迪勒的对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部总裁伍德的讲话。在拍卖中他几乎失去理智,要与ABC和NBC一比高下:
开始我们是非常理智的。我们先给这部电影定了一个价钱,定价的根据是它能为我们赚多少钱,然后又在这个基础上留了一点余地。
但跟着投标开始了。ABC开始出价200万,我回敬了240万,ABC又提高到280万。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头脑发热起来。我就像一个失去理智的人一样,继续叫价。最后,我把价格出到了320万。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天啦,如果我拿到这部电影,我该怎么办呢?”当ABC的出价最后超过了我的价钱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释重负。
这是一次极有教育意义的经历。
{专家解读:类似事件就是联想基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出价,以及事后对此事的反省。由于IBM创造了多个潜在的买家,因此,联想基团为了确保自己成为最后成功的收购者,因此给出的价格已远远高出了所有其他潜在买家的出价。短缺原理的再次验证。}
根据记者麦肯齐的采访报道,当伍德说“这是一次极有教育意义的经历”这句话时,他是面带微笑的。我们可以肯定,当ABC的迪勒发誓“不再进入拍卖市场”时,他一定笑不出来。两人显然都从“伟大的波塞东拍卖”中汲取了教训,但其中的一个却付出了100万元的学费。幸运的是,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极有价值却不是那么昂贵的一课。值得注意的是,笑到最后的是没有得到大家都想得到的那个目标的人。一般来说,当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会发现失败者表现得像获胜者,而获胜者却像失败者。此时,我们应该对那种引起喧嚣的条件(在这个例子中是对短缺资源的公开竞争)保持特别的警觉。正如电视公司的总裁们学到的,每当我们遇到资源短缺加竞争的魔鬼组合时,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
{专家解读:不知道联想集团的董事会是否从这次昂贵的学费中学到一些决定人们行为的本质原理。}
怎样保护自己
正确地感觉到短缺造成的压力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针对这种征兆采取行动。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困难,部分原因是我们对短缺的典型反应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当我们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变得很难得到时,我们难免会有些焦躁不安;特别是在有直接竞争的情况下,我们会热血沸腾、目光短浅、感情冲动。当我们本能的反应在不断地加强时,我们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却在不断地倒退。在这种冲动的状态下,要想保持冷静并考虑采用哪种应对的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伍德在《波塞东历险记》遭遇之后所说的,“你完全被卷入了疯狂之中,理性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知道短缺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的方式,并不足以保护我们免遭它们的伤害。因为“知道”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会被短缺引起的强烈感情冲动所抑制。实际上,这可能正是短缺原理效果惊人的原因。当这个原理使用得当时,我们抵抗愚蠢行为的第一道防线——对形势做深入的分析,马上就会全线崩溃。
假如我们被眼前的局势搅得头晕脑胀,我们就无法利用有关短缺原理的知识来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也许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按柔道的方式,把这种冲动当做是一种重要的提示,这样我们就能把敌人的力量转化成我们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依赖对形势面面俱到的认知分析,而是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发出的信号。如果在一种让人顺从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捕捉到这种冲动的信号,我们就知道有人正在使用短缺策略,因而必须提高警惕,做好防范的准备。
但是,假设我们已经利用高涨的情绪冲动发出的信号,让自己冷静下来,那下一步又该怎么办呢?是否有什么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在短缺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呢?毕竟,仅仅认识到自己必须谨慎行动是不够的,因为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行动的方向,它仅为我们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幸运的是,总会有一丝蛛丝马迹能让我们在短缺的情形下做出谨慎的决策。让我们再回到关于巧克力曲奇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有关短缺现象的看起来有些奇怪但似乎又千真万确的情况:虽然供应短缺的曲奇是人们最想得到的,但人们却并没有认为它们比供应充足的曲奇更美味。看来尽管供应短缺增强了人们的欲望(评议者说它们更想得到供应短缺的曲奇,并且愿意为它们出更高的加强),但却并没有使曲奇的味道变得更好。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并不是来自于短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占有。分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很重要的。
每当我们面临某种东西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想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是为了从拥有某种不可多得的东西上来获得社会上、经济上或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短缺的压力就可以正确地指导我们为购买这件短缺物品而支付需要的钱。因为一样东西越难得到,对我们来说也就越贵重。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为了拥有而拥有。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我们想吃它、喝它、摸它、听它、驾驶它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牢记: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使它吃起来、感觉起来、听起来、驾驶起来或用起来更好。
{专家解读:也许,比起投入的巨额资金来说,联想集团获得的内心满足感,尤其是民族自尊心的满足感更有价值,但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被压抑得越久,盲目的冲动和热血沸腾就越容易失控,越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任凭感性、感觉以及感情来决策巨额的财富走向。这再次证明了短缺原理是人类几乎无法克服的习惯。}
这个道理虽说很简单,但当我们面对那些短缺的东西本身所拥有的致命的诱惑力时,常常会把这一点忘得干干净净。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我家里的例子。我的弟弟理查德读书期间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倾向来赚取学费的。他的策略非常有效,所以他每个周末只需要工作几个小时就可以赚到足够的钱,而其余的时间都可以用到学习上。
理查德的工作就是卖车。他既不是在汽车展厅里卖,也不是在旧车行里卖,而是在家里卖。他常常会在周末买几辆私人通过报纸出售的二手车,然后不加任何装饰,只是用肥皂水把车洗干净,接着在下一个周末通过报纸以更高的价格把它们卖掉。要做到这点,他必须知道三件事。第一,他必须对汽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买到以蓝皮书价格的底线出售、但又能合法地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车。第二,一旦买到车,他必须知道怎样写广告才能激发起那些有意买车的人的兴趣。第三,一旦来了一个买车人,他必须知道怎样利用短缺原理,使买车人更想得到这辆车。理查德知道怎样做好这三件事。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要分析他在第三点中所使用的技巧。
通常理查德会在星期天的报纸上为他在上一个周末买的车刊登广告。由于他很善于写广告,一般都会在星期天的上午接到一大串潜在买主打来的电话。对每一个有兴趣来看车的人他都会与他们约在同一个时间。因此,假如有6个人要来看车,他们可能都会在下午2点来。这种安排为有限的资源创造了一种竞争气氛,因而为后来顺利把车卖掉铺平了道路。
通常,第一个达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