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度心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杨浩也被毒死,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国号许。
【原文】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译文】
志向大的人不会入朝为官,欲望少的会留恋民间。
【释评】
缺乏对官吏的本质认识,就难免活吏乏术。在封建官场的特定环境下,正人君子是难有作为的,一般人也抗拒不了钱权的诱惑,这就决定了为官者的价值取向和君子所求势必格格不入,是以真君子自不愿舍弃操守而混迹其中了。由此观之,官场中人不管唱何高调、做何辩解,他们的志向终是有限的,他们的欲望终是不衰的,这也是他们的共同弱点。
【事典】故态复葫的严光
严光和光武帝刘秀年轻时交情甚好,一同读书。严光聪慧过人,学习刻苦,是众多学子中的佼使者。
一次,先生问及众弟子的人生志向,众弟子多答志在读书为官等语,惟有严光一语惊人,他说:
“官场乃污浊之地,读圣贤之书若只为求取功名,当大违圣贤遗训了。”
刘秀虽和他交好,此时却也不同意他的见解,他争辩说:
“朝政昏败,全在为吏者贪暴不明,若吏为好吏,官为好官,局面自是不同了。大丈夫志在救国救民,不为朝官焉能成事呢?”
严光冷笑声声,犹道:
“官场直如陷阱,一入其中,只怕谁也不能全身而退,何谈救国救民?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了。”
众弟子都和他辩论,严光口若悬河,谁也不能说服他。经此一事,严光的“狂态”广为人知,人们都把他当成怪人相视。
刘秀称帝后,严光却政名换姓,故意躲藏起来。严光的一位家人不解地说:
“新皇是你的同窗好友,你若投靠他,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这是别人几辈子都求不来的天大好事,而你却还要躲避于他,这是为什么昵?”
严光苦笑一声,说道:
“刘秀热心功名,以命作赌,今日有成,只是侥幸罢了。时过境迁,宦海弄人,刘秀纵是念旧,只怕也不是早同的刘秀了,怎可依靠呢?我料定他必会请我出山效力,故而与其当面拒绝,不如退而不见。”
果如严光所料,刘秀思念他的贤明,派人依照严光的长相到处寻访他。后来,齐国有人报告说:“有一位男子,身披羊皮袄,垂钓于泽中。”刘秀于是派使者前去聘请,严光见无法隐藏,就对使者道:
“严光才智愚笨,全赖皇上看重。如今皇上拥有四海,天下才俊无不为皇上效命,严光自微不足道了。请转奏皇上,严光感念皇上厚恩,只想了此残生,不敢与皇上相见了。”
使者回报,刘秀爽声又笑,仍派使者请他。严光无奈,随使者来至北军。
司徒侯霸与严光有旧,这时派人问候严光说:
“先生大驾光临,主人本想立即来见,迫于公务繁忙,只好他日造访了。”
严光回书一封,教来人带回,且说:
“一旦为官,莫不如此装腔作势,我哪里会怪他呢?”
侯霸将严光的书信上奏刘秀,刘秀见书中所写语多讥讽,不禁一笑道:
“狂奴又故态复萌了。”
刘秀于是亲临严光的馆舍,严光躺在床上未动,刘秀并不生气,只一叹道:
“我真心实意地待你,你却无动于衷,这也许不合情理吧。”
严光这才起身相见,笑道:
“古时唐尧德望卓著,巢父却不以为意。士各有志,还是不要强人所难了。”
刘秀亦笑,心若有失。
过了几日,刘秀又召严光入宫,刘秀心有不甘,试探说:
“我志在救民,幸有天下,时下百废待兴,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倘若士人皆如先生,我当依赖何人治国呢?”
严光正色说:
“皇上可是怪罪于我吗?”
刘秀陪笑摇头,严光续道:
“治国之道,其根在乎治吏。严光虽不敢以君子自居,却也志大欲少,方能无心高就。只是世上之人,似严光者实在不多,只要皇上识得吏者的本性,巧加利用,善于攻心,何愁无依赖之人呢?如此,失一严光而尽得天下才士,皇上何憾之有呢?”
刘秀回味此语,连连点头道;
“先生口不言助,其言大助于我啊。先生参透世相,乃世外高人,只怪我错怪了先生,竟以俗礼待之,想来实在惭愧。”
刘秀放还了严光,却依严光的指点治吏用人,果然大有成效。
【原文】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译文】
才能突出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于欺诈。
【释评】
官吏的众生相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管理他们时要区别对待,要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卓著者总有他的特殊之处,对他们适当放宽一些俗世标准,反而会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那些善搞欺诈之徒,是最易让人产生错觉的,他们不务实事,把心思全用在欺世盗名上,对他们不仔细察辨,识破其心,为政者就无法治人,却要反被人治了。
【事典】“突然袭击”的刘邦
刘邦和项羽征战,屡战屡败,他先是放弃荥阳,退守成皋后,待闻楚军来攻,惊惧之下,刘邦又弃城而走,率领夏侯婴等人急奔修武县,去和驻扎在那里的韩信、张耳会合。
一路之上,夏侯婴见刘邦精神不振,沉默不语,便有心劝慰他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主公何必放在心上?我军虽失成皋,幸军兵无损,一待与韩、张二位将军合兵一处,不愁他日不胜。”
刘邦突发冷笑,叹道:
“我乃败军之主,今日前去,不知韩、张二人心有何想?”
夏侯婴闻言一怔,不知如何作答。刘邦视之又笑,口说:
“人主无能,难保其下离心呐。韩、张二将攻伐多胜,只怕他们会笑话我了。”
夏侯婴脸色立变,连道:
“韩、张素来忠心,岂敢欺上侮君?主公弃守成皋,乃是上上之计,焉能等闲视之?主公切不可自责多虑了。”
刘邦把言止住,思虑片刻,遂又急忙赶路,再不出声。
刘邦等人来至修武附近的小修武时,天色已晚,刘邦眼望远处隐约可见的韩、张大营,却传命就地扎营。夏侯婴心有疑惑,怯生生地开口说:
“主公一路劳顿,正该在韩、张人营好好歇息,主公何不与之相见呢?”
刘邦脸色一沉,不耐烦道:
“我已传下军令,难道你没有听见吗?”
夏侯婴不敢再问,忙带人安排事宜去了。夜里,夏侯婴和心腹谈及此事,他的心腹突然悟道:
“主公自觉颜面无光,自不急于和韩、张二位将军相见。主公在此歇息,当是思虑明日震慑韩、张二人之法。主公是担心他们二人难以驾驭啊。”
夏侯婴心中一冷,却也猜想心腹所言有其道理。
次日清晨,刘邦起得很早,带着夏侯婴直奔韩、张军营而来,守营哨兵不识刘邦,盘问之下,刘邦却谎称为汉王使者,骗过哨兵,入得大帐。韩信的身边人认得刘邦,一见都慌忙施礼,刘邦摆手止住,却不准他们叫醒韩信,自己径入韩信的卧室。
韩信仍在酣睡,刘邦轻手轻脚拿走他的将印、兵符,出了帐门,便令军吏召集众将。一待刘邦点将完毕,韩信、张耳才闻讯赶至,伏地请罪不止。
刘邦下视二人,目光逼视,口中却故意含笑说:
“尔等统兵驭将,战功卓著,只是治军稍有差池,我也不会重责你们。不过尔等放心大睡,将印、兵符有失都不觉得,万一敌人来攻,岂不凶险之至?倘有刺客进来,尔等又哪有活命呢?”
韩信、张耳连连称诺,脸色灰败。夏侯婴在旁亲见,此刻才领悟出刘邦的真意:刘邦搞此“突然袭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威严,更为控制他们找到了口实。
【原文】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译文】
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会惧怕。
【释评】
权力可以平添许多勇气和胆量,它给人的力量有时是难以测度的。正因如此,管理官吏的难度与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握有不同权力的他们,一旦治之不力,其破坏力就绝非一个平民百姓能与之相比。这也从根本上警醒当权者,在官吏的权限上要严加控制和制约,不放任他们监用权力,不使恶人轻易获得权力,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抓住了冶吏的窍要。
【事典】汉武帝的苦恼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实现他心中的蓝图,他依靠承相图强兴利,却屡屡受挫。
一日,朝官主父偃借拜见汉武帝之机,大胆奏报说:
“陛下久不见功,心中恼甚,可知此中原因吗?”
汉武帝破丰父偃一语点破心事,十分惊异,他故意掩饰说:
“朕治国用力,群臣用命,天下归心,何苦之有呢?你若说不出十足的理由,朕决不饶你!”
主父偃面上一笑,低声说:
“陛下面上忧郁,丞相一换再换,显是陛下心躁不满所致。陛下志愿古来帝王少有人比,自不能轻易得到满足,故而臣敢断言,眼下的一点业绩陛下是不会在意的。”
汉武帝动容心动,对主父偃心生敬意。他不再作态,诚恳道:
“知朕心者,惟卿耳!朕虽用心,怎奈丞相办事不利,朝政通行不畅,卿可有什么妙策吗?”
生父偃早有思虑,这时便从容进谏说:
“丞相为百官之首,权力极大,而担任此职者又都是资历甚深之人,若陛下的新政对他们的利益有所触动,他们虽不敢当面抗拒,私下也会不尽其力的。陛下屡换丞相,却不对丞相之权有所抑制,事情自不会有所改变了。依臣之见,陛下若能大胆任用身边之人,不拘名分,予其实权,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样不仅削减了丞相权力,减少了阻碍,又可便于控制资历较浅、地位较低的亲信,他们感恩图报,自会认真执行陛下的意图。”
汉武帝听之大乐,阴云顿消,他竞忘了君臣的身份,一下抓住主父偃的双手,连连出语道:
“卿解除了朕长久的烦恼,卿何不早对朕言呢?”
丰父偃亦是激动万分,他还是竭力平静下来,又提醒汉武帝说:
“为官者最看重权力二字,为了权力,他们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陛下不可操之过急,此事只应慢慢实行。”
汉武帝深知主父偃的言外之意,他一声冷笑,动情道:
“卿言不差,但卿却也低估了朕的勇气。朕先前只是用人不当,办事无法,今既知缺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