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度心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做饭的部卒在买回来的一条鱼腹中,竟取出了一张帛书。更奇的是,帛书上清楚地写着“陈胜王”三个字。
此讯不胫而走,戍卒们人人惊驻,议论纷纷。陈胜见此计已见奇效,于是和吴广会心一笑,陈胜偷偷对吴广说:
“人们既信天命,我们就该再动动脑筋了。我见众人仍有狐疑,似未深信,不如我们再行一策。”
夜里,戍卒围着舞火取暖,忽听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叫卢中竟夹杂着人言,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900戍卒中部是原先的楚国人,楚人又都特别迷信鬼神,接连两件怪事发生,他们转而认定陈胜不是平凡的人了。他们对陈胜一下多了敬畏,确信他足上天派来的神人。
陈胜见巧计成功,于是趁势杀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将尉,他把大家召集一处,振臂高声言道:
“我陈胜不想枉死,更不忍眼看着大家受苦受难。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天命,我陈胜就要带领大家作此大事。天命不可违,只要顺从天意,不但强秦可灭,大家更可称王称侯,这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大家可愿昕我号令?”
众戍卒已然把陈胜视为天人,今又见他带头造反,更加相信他是应命而生的贵人了。想想自己的凶险处境,别无他路,于是又添对陈胜拯救自己的感激之情。众成卒不再犹豫,于是群情汹涌,齐声响应。
陈胜首举义旗,附近的百姓也闻讯加入,队伍一下发展了数万人。陈胜称王,攻城略地,秦王朝从此走向灭亡,
【原文】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译文】
人们忌恨官吏的贪婪,显现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释评】
自古贪官都白认聪明,愚弄百姓,到头来都免不了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人们深恨贪官污吏,一有机会,他们的满腔激愤便舍集中爆发的。廉洁最能让百姓诚服,也最有号召力,与之相比,权势的高压不仅脆弱,也实难长久。廉洁不能装腔作势,表面上的文章一旦让人看穿,他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事典】正己教人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千古流芳,人人敬仰,有着多种因由。其中,诸葛亮的廉洁自律、为政不贪,最能感人肺腑,让人肃然起敬。
刘备病死后,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可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朴。
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说: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给有余了。臣在外所需,又依靠朝廷供给,无有别忧。臣死之时,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和多余的钱财。”
副丞相李严曾对诸葛亮说:
“丞相国事在身,实为劳苦,为了国家,丞相也不要简约太过。”
诸葛亮对李严的好意并不领情,他严肃地告诫李严说:
“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朝廷官吏若自身不止,贪慕奢华,就会干下种种恶事,又何以御民治世呢?此例一开,民不敬官,人心思叛,国将危矣。”
李严认为诸葛亮矫情做作,心中不以为念,他性爱奢华,于是私下对家人说:
“丞相小题大作,让人费解。自古为官者便高人一等,百姓纵有异议,又奈其何?”
诸葛亮看出李严的心事,他反复告诫李严说:
“你身为朝廷重臣,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以做群臣的表率。不贪而廉本不是小事,更不可视而不见。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百姓常为此和朝廷离心。”
李严不听规劝,终因邀功取利、贪心太盛而获罪,被削职为民,流放边郡。李严痛悔难当,并没有对诸葛亮有一丝怨恨,他曾对家人说:
“丞相责罚于我,今日想来都是我不听丞相教诲所至。承相尚且为政清廉,家无积蓄,我又怎敢忌恨他呢?”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他嚎啕大哭,悲不自禁,竟因此发病而亡。
诸葛亮的朴实作风,让下属心悦诚服,百姓爱戴。在他的感召下,朝廷官吏多能自律,推崇廉洁。大臣费祎处处以诸葛亮为榜样,他不但不积家财,还教自己的子女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车马。费祎的子女起初抱怨说:
“官无官威,何以治民呢?我们和百姓无差,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恐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了。”
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丝毫不为所动。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他高兴异常,说:
“费祎深知我心,亲历亲为,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国家无忧了。”
大将姜维、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资财无余,更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更放心大胆地予以重用。
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入手,细心引导。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还抽出时间,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高兴之余,并没有溺爱他们。一待他们年纪稍长,他便经常对他们说;
“你们身为男儿,当要立志为国办事,为民出力。若让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诸葛亮的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当他的灵柩运到成都时,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里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刘禅当众放声大哭,百官亦是哀声不绝。万千百姓自发前来,哭声惊天动地,山林为之变色。
【原文】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译文】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它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
【释评】
高明的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众怒高涨,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水能栽舟,亦能覆舟,不能驾驭百姓,大难就在眼前。尽管百乱的祸根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统治者,但每杀一个统治者抛出的替罪羔羊,百姓的怨恨终是有所消减的。如此缘故,历史上被诛杀的恶官恶吏虽然不少,却不能彰显统治者的公正和无私。
【事典】身陷危难的唐玄宗
杨国忠是唐玄宗时臭名远扬的奸佞,安禄山造反,便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为此,朝中大臣多人上书给唐玄宗,劝他顺应民心,先诛杨国忠,进而剿灭安禄山,上书中有人便沉痛地写道:
“民有怨恨,贼有借口,实罪在杨国忠—人。陛下纵不念及天下百姓,也该为保社稷杀他以绝贼念。时下形势危急,杀杨国忠一人可收人心,陛下何疑之有?”
唐玄宗宠信杨氏一族,已非一日,他此时仍不开悟,反斥责众臣说:
“杨丞相与那安禄山势不两立,多次提醒朕严防安禄山反叛,只怪朕为贼所欺,终有今日之患,于此观之,杨丞相乃忠心可嘉,竭诚为国,自绝非奸佞之徒了。”
唐玄宗非但不责罚杨国忠,反授之以重权,人皆更加气愤。
杨国忠心惊胆战,他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趁机报复反对他的人。大将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把守潼关,杨国忠认为对己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于是他对唐玄宗进谗说:
“哥舒翰据关不战,恐有异心,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
唐玄宗不识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回奏说:
“安禄山久习用兵,不可轻敌,贼兵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而守,日久必胜。一旦贸然进攻,就中了贼人的诡计了。”
唐玄宗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拒不纳谏,仍严命哥舒翰进击,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得弃京南逃了。
逃亡途中,杨国忠乌纱端戴,仍是一副气势凌人之态,他还责骂士兵,怪他们行进太慢。士兵更加恨他,杨国忠竞丝毫个觉。
大将军陈玄礼亦恨杨国忠,他见士兵激愤之状,于是对他们说:
“如今天下崩离,社稷遭难,都是这个杨国忠所致,若不诛此元凶,何消此恨呢?他现在还作威作福,无有一点悔改,我们冒死也要除此大害!”
陈玄礼话未说完,士兵已是齐声叫好。他们不仅乱刀砍死杨国忠,还杀了他的儿子杨喧,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士兵们气犹未消,他们接着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舍,逼迫玄宗下诏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大惊失色,险些跌倒。
杨贵妃入宫已经十七年了,唐玄宗对她宠爱无双,言听计从。眼下危难,他也不忍杀她。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唐玄宗不肯下诏,便心急火燎地上奏说:
“天下怨恨不消,陛下更无收拾山河之幸。臣见士兵刀枪相逼,箭拔弩张,如陛下不答应他们所请,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为了陛下的安危,恳请陛下杀贵妃而平众怨。”
唐玄宗自知情势不妙,可他还是为杨贵妃开脱说:
“贵妃常居宫中,本无罪过,朕岂能加害于她?”
太监高力士在旁忙劝说道:
“贵妃虽无罪过,可不杀她就不足以让陛下自安。将士激愤难制,陛下只能从大局着想,忍痛割爱了。”
唐玄宗至此泪下,泣道:
“朕误用奸人,以致让贵妃枉死,朕不舍得又有何用?”
为了保命,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将士一见贵妃已死,这才向唐玄宗请罪,不再生事。
度过此劫的唐玄宗从此心灰意冷,精神倍受打击。太子李亨趁此摆脱了唐玄宗的控制,不久在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原文】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译文】
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  定要优待读书人。
【释评】
读书人作为民众中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对民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征服了他们,让他们俯首帖耳,统治者御民的阻力就消减了许多,也消除了御民中的最大难题。读书人向来是难以驾驭的,礼待他们作为一种手段,在历朝历代都被证明颇有功效。读书人虽不怕社会的不公和环境的残酷,但他们脆弱的感恩心理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知遇”的迷团,面对突如其来的好处而不知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