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化效应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覃成林等,1996;李小建等,1999、2006):227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某些区位指向虽然不同,但在实际中所指示的地方往往是相同的(如运输指向与市场指向),因而就扩大了经济活动在少数地方的集聚规模。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区域发展。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因此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2。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扩散效应的形成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覃成林等,1996;李小建等,1999、2006):228
   (1)避免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即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而引发的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伴随经济活动的过度集聚,集聚区人口会相对过密,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会导致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供不应求,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上涨,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促使部分企业、经济部门不得不从原来的集聚区迁移出去,从而引致相关资源、要素随之向外扩散。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集聚区的企业、经济部门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主动到周边区域新建分支机构或发展据点,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和势力范围。在集聚区同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和经济部门为减小竞争压力不得不到其它区域开辟新的市场。集聚区在进行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被淘汰的部分不宜发展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被迫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寻求立足之地。出于保障自身发展、获取原材料和能源、参与区际竞争等方面的需要,集聚区主动与其它区域开展合作,从而引发部分资源、要素、企业等向其它区域扩散。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从宏观上而言,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呈分散趋势,如日用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在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它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客观上倾向于分散布局。
(4)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为缓解集聚区因经济活动过密、人口膨胀而引起的种种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或为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缩小区际经济发展差异,制订一系列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向其它区域扩散。总体而言,扩散效应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
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复合作用的结果。极化效应导致极核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是极核形成的主要机制,它引发区域经济活动的向心运动,工业、商业、金融等主要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等事业集聚在极核区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往往要经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极核扩散发展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这一基本过程。在低水平均衡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城市化水平低,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只有小范围的封闭式循环。极化作用的累积是空间结构从低水平均衡状态向极核式状态演进的关键。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下,各种经济要素已不自觉地流向各种城镇,尽管这些城镇联系较为松散。当基本经济部门在一个区域集聚,极化效应的不断累积会导致中心城市的产生,形成极核式发展的空间结构。极化效应导致极核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首位度偏高。
极化效应是与扩散效应相伴的。极化效应在极核产生的阶段主要作用,而极核空间结构的完全形成则是扩散效应加强,引起极核周边区域与极核区域在较高层次进行经济双向交流的结果。当极核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反集聚效应的作用渐趋明显,经济活动由极核城市向外围区域扩散,周边城镇得到发展,渐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扩散作用的加强,城市等级系统也将形成,小城镇数目增多,社会经济结构慢慢向极核扩散发展阶段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中将导致极核体系最终形成,并引起其它极核产生,在另一个区域断层进行新的区域极核结构的演化。

 二、点轴式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借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松巴特(Werner·Sombart)的生长轴理论、赫格斯特兰(T·Ha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等理论基础上,首倡〃点轴〃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在19842003年间,陆大道对该理论模式作了系统化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229
   (一)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1。〃点〃的基本类型
(1)各级居民点和工矿区。在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出现工矿区,进而形成一定的居民区。各级居民点和工矿点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初期阶段的点的形态。
(2)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种中心城市(镇)。各级中心地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
(3)集聚区。集聚区是扩大了的〃点〃或点的集合,是最高程度的空间集聚形式,是在发展条件优越,往往是高级轴线交汇地附近建设起来的人口、城镇和经济设施密集的区域(陆大道,1990)。230集聚区概念既扩展了〃点〃的内涵,也揭示了由〃点轴〃到〃点轴集聚区〃这一区域空间组织变化的客观规律。
无论〃点〃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相对集中地。一般而言,〃点〃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其已有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都要较周边区域相对突出,具有较强的极化、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2。〃轴〃的基本类型
   〃轴〃是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231 〃轴〃在结构上分为线状基层设施、主体部分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三部分(陆大道,1995)。232线状基层设施是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束〃。发展轴的主体部分是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等。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是轴线上的所有城镇、港站直接集聚经济要素的范围。
根据发展轴的线状基础设施种类的不同,发展轴可分为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大河沿岸型、沿陆上交通干线型、混合型发展轴。
(1)海岸发展轴。海岸发展轴指自潮间带深入陆上约50公里的带状范围。在海岸发展轴大规模建设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途径和空间开发模式。
(2)大河河岸发展轴。在大河流域范围内,往往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农林牧渔资源及水能资源,流域范围内一般都形成多种产业群体,如能源工业、金属矿的开发与冶炼、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农业中的种植业、渔业,它们之间产业关联度强,往往成为流域经济区的主干和脊梁。
(3)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铁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对一国经济的贡献是其它交通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铁路干线沿线往往由于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而形成发展轴。
(4)复合型发展轴。在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往往有多种类型的运输通道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运输通道及带动发展作用,此即复合型发展轴。由于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服务对象,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在更深的层次彰显社会经济发展潜力。
3。〃点〃、〃轴〃与点轴空间结构
区域内的〃点〃和〃轴〃具有层次性。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这种〃点轴〃渐进式扩散引致最终形成〃点轴集聚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轴〃最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二)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
陆大道(1990,1995)将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空间过程模式阐述为:233在生产力水平低
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阶段,生产力呈均匀分布状(见图5。5a)。到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两点出现工矿居民点或城镇,并适应社会经济联系的需要,在A、B之间建设了交通线(见图5。5b)。由于集聚效果因素的作用,资源和经济设施继续在A、B二点集中,在A、B二点建立了若干大企业,交通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线、电信线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在沿线经济设施相继建立,同时,在C、D、E、F、G等点开始出现新的集聚,交通线得到相应延伸(见图5。5c)。这种模式再进一步发展,AHBC沿线成为发展条件好、效益水平高、人口和经济技术集中的发展轴线。A、B点形成更大程度的集聚,C、G、M、N成为新的集聚中心,大量的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大的密集产业带。不仅如此,通过A、B、H三点还各出现一个另一方向的第二级发展轴线,通过D、I、F等点形成第三级发展轴线(见图5。5d)。如此发展下去,生产力地域组织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以〃点轴〃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