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
区际经济辐射的类型分为三种:(1)点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推开。(2)线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干线(辐射源),向两翼区域或上下游区域推开。(3)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交织组成的辐射网络在外推开时即形成面辐射。区域之间通过三种方式的辐射,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马海霞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马海霞进一步拓展了区际经济传递理论,288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
1。 基于内在机制视角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
马海霞归纳了基于实现形式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法(资源互补式传递、产品互补式传递和产业互补式传递)、基于作用的社会条件性质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法(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区际经济传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经济传递)、基于空间层次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法,特别倡导基于内在机制视角的区际经济传递分类法。根据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区际经济传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区际产业传递,即指在区域竞争优势获取过程中,以产业跨区域扩张和区际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区际经济传递类型;一类是区际要素传递,即指以产业传递为载体的区域间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289区际经济传递是以产业为载体的传递,产业传递必然伴随着要素的传递。区际要素传递的状况主要取决于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程度;而区际产业传递的规模和速度则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以及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状况。
2。 区际经济传递的动力机制290
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位势差(资源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位势差(经济基础)、区际传递通道的开辟(交通通信设施完善增强区域间可达性、区域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等为区际经济传递奠定了客观基础。厂商、居民和政府等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对自主经济利益的追求为区际经济传递提供了动力源。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过程构成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在机制。
3。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
区际经济传递的空间模式直接影响传递效应的发挥。梯度推进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是区际经济传递的两种主要空间模式。291
   (1)梯度推进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传递。其作用方式主要包括等级极化、等级扩散。等级极化即生产要素由规模较小的节点中心向规模较大的节点中心集聚和组合过程。等级扩散与等级极化相对应,即生产要素按节点规模等级由高到低逐步扩散渗透的过程。跳跃式扩散或蛙跳式扩散是等级扩散的特例。以区域技术梯度为核心的区域产业传递是梯度推进的内在决定因素。区域间技术梯度水平决定了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这一传递方向。
   (2)中心辐射模式。即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与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进行的传递。传递方式包括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区域推展,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辐射包括向心极化和辐射扩散。线辐射常以基础线状设施为辐射干线,向两翼或上下游区域推展,体现在线辐射方式中的双向传递主要为轴线汇集和辐轴扩散。面辐射双向传递过程中的方式主要有波状极化与波状扩散。


第三节  区际要素流动理论

一、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

1。 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相互作用模式,区际要素流动主要缘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却又蕴含着促使商品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平衡机制。借鉴物理学中的热传递理论,区际要素流动的具体调节方式可分为三种:①对流。以人和物质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以及劳动力流动等。②传导。指区域间的各种交易,以会计学的系统为特征,通过簿记程序完成,如财政交易等。③辐射。通常是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郝寿义等,1999)。292三种方式相互交叉、彼此包容,借助于各种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纯收益及区域收入趋于平衡状态。
同时,这种调节机制也是生产要素的空间再分配过程。通常,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不同的地域表现形式:①辐合流动。要素跨越区域边界向另一个区域的某一个中心集合的倾向,一般以自发性流动和由引力引发的流动为主,如农业剩余人口向区域外发达城市的劳务输出等。②辐散流动。要素从一个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如技术在区域间的扩张传播大多是从城市开始,以近邻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等方式辐射展开。③轴线汇集。要素跨越区域向某一线状地带聚集,如铁路动脉、内河河流及富裕的狭长平原等均可能成为目标集中地段。④区际推移。要素从一个区域移向另一个区域的相对分散的流动(陈栋生等,1993)。293
2。 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
在开放性的系统环境中,区际要素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产生组合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生活协调有序。生产要素只有按一定要求进行组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区际要素流动可通过迁移、交换、流通等作用过程,将空间上原本分散的经济主体及经济活动吸纳、组织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生活逐渐秩序化,引导各经济主体通过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形成协同共生的经济生态网络。
   (2)强化竞争机制,提高区域劳动生产效率。区际要素流动客观上增强了区域内特定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弱化了要素垄断与不可替代性,扩大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范围及规模,从而使争夺稀缺性资源、高等生产要素以及购买者的竞争更为激烈,刺激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及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所诱致的各种创新行为是社会生产力进步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3)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各区域更好地发掘自身在生产流动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资源禀赋等实际状况为基础,专注于价值链条上的少数环节,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强化了劳动的地域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因产业结构雷同所导致的浪费与损耗,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4)缩小区际差距,创造均衡和谐格局。在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有效引导与激励下,区际要素流动有利于落后区域通过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引进和低等级生产要素的外流,从而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结构,增强自我发展及模仿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为缩小区际差距、创造更为均衡和谐的区际发展格局创造条件。

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

通常,区际要素流动的内容不同,其特征及方式也因此有所差异。但相对而言,总体上仍受到一些共性的基本规律所支配。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1)增值导向规律。与理性经济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相契合,生产要素在区域间、产业间的流动带有明显的增殖倾向。高回报率、价值的实现及增加是决定其投向的最核心准则。
   (2)需求导向规律。需求引力越大,说明要素稀缺性越强,要素的供需矛盾越尖锐,因此越易于吸引其他区域的要素流入。
   (3)组合效益导向规律。各种要素最大生产能力的发挥是以按照一定比例投入生产并相互配合为客观基础的。区际要素流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和预期目标在于区域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提升及组合效益的最大化。
   (4)近邻空间优先规律。一般而言,空间距离越临近,要素转移的成本及难度相应越低,信息传播得越完备越迅速,越可能形成稳定持续的双向对流局面。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空间距离除真实的地理空间外,也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

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

1。 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多数劳动力迁移理论模型对劳动力区际迁移动因的解释侧重于于经济层面,如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工资收益差异和就业概率是诱导区际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而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迁移视为一种长期投资,迁移决策是对长期收益的理性反应等。但实际中往往更为复杂,区际劳动力迁移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薪酬福利、成本开支及失业风险等)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与待遇差异,也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如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信息传递、政策制度、文化习俗、心理距离等)的影响。
区际劳动力迁移形式多样,按户籍关系的变化性质可分为暂时迁移和长期迁移;按调节机制不同可分为计划性迁移和自发性迁移;按驱动力的形式差异可分为由引力引发的迁移(如追求更高生活水准)和由推力推动的迁移(如生活质量恶化被迫迁出)等。区际劳动力迁移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商品价格及贸易方式、教育、交通、环境、社会治安、生活理念等各层面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
2。 资本的区际流动
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种。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指狭义的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入和输出,其流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如跨区域创办企业、购买其他区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