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被李全寿提起,想到的也只是个白嫩嫩的身子,胸口到是不由一热,南边会打成什么样子他也不想去管,朝中那么多的大臣,方方面面应该已经想的十分周到,他现在也真是没有太多的想法,成也罢,败也罢,现在跟他还没太大的关系,千里归来,应该能在京里过上几天平静的日子了。

他这一神游天外,眼神便也有些楞仲,那个叫李观星的宫女却是在在灼灼的目光注视之下,满脸羞红,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全寿嘿嘿直笑,他年纪还小,虽然对男女之事并不陌生,但却并不算热衷,这几个宫女虽然靓丽非凡,又是他亲自挑出来的,但在他眼中却也不算什么,大多只是为了看着养眼罢了,要说动情?对于他们这样生于皇家的子弟可是稀罕事,再不济的皇家子弟,也不会随便在女人身上吃亏,像是那位为了一个女人闹的惊天动地的老皇帝,一来是那女子的确倾国倾城,二来却也是皇帝老了,念旧之心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话说的远了,总之说来,看见赵石愣神的样子,李全寿得意的扬起脑袋,心里已经起了将这个叫李观星的贴身宫女送出去的念头,能让这个在景王府里只要了惜红这么一个女子的赵石愣神儿,说明自己眼光不错。

这一晚赵石并没在李全寿这里住下,李全寿也没有强留,也是打着来日方长的主意,毕竟赵石刚刚回京,便在宫中留宿,在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不过出来的时候身后却是跟了一个泫然欲泣的少女,这是李全寿硬塞给他的,他也没怎么在意这个,家里女人已经够多,却也不多这一个。

这算是一个收获,其他便是在李全寿嘴里知道了许多事情,半年未曾再接触这些朝堂之上的争斗,京中局势变化也是不小,巩义县冒官案,魏王回京,对朝廷局势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事上的变动也很多。

李全寿虽然不清楚其中到底有何玄妙,但唠唠叨叨却是巨细无遗的将这些事说了个清楚,虽然琐碎了些,但也大概给了赵石一个印象,朝政渐渐趋于平稳,不然赵布宗不会离京。

最让他注意的却是西山武学在折大将军操持之下,已经有了些兴旺的样子,这次南边聚集大军,武学中已经抽调了一些人出来,至于这些人成不成才,还要见过阵仗才行,不过赵石知道,这些抽调出来的人其实并算不上武学的精华,只有那些武学中招收的童子才是根基所在。

不过武学的建立是当今圣上一手推动,各部无人敢有异议,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又有折大将军坐镇,势头蒸蒸日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礼部看着有些眼红,他们也有国子监,和武学一文一武,算是大秦平级的机构,职能和目的上也差不多少,但沿袭旧制的他们实在于如今充满活力的武学没法相提并论,又出了曾闻远这样一个前礼部尚书,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如今的国子监祭酒也是个妙人,并没有眼睛发红的跟武学较劲儿,而是将一些童子送入武学,算是编外人员,君子六艺之中还有个射艺呢,让国子监的童子们学武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折木清那里也高兴的很,很是说了他几句好话,然后这位祭酒大人又让国子监的学子们给武学的童生讲学,这么一番做派下来,惹得大将军折木清登门道谢,声名在礼部算得上是一时无两,出足了风头,升官已是早晚的事了。

等到赵石出来,已经月上中天时分,还是由吴太监带路,领着六个赵氏子弟,以及一个少女漫步出宫。

但没走多远,黑影中却是走出几个人来。

“圣上召鹰扬将军赵石乾元殿问对……”领头的不是旁人,正是半年没见的乾元殿总管太监徐春。

劳累人就有劳累命,在六个赵氏子弟羡慕的目光中随徐春而去,临走不忘嘱咐吴太监将他们送出宫去。

走在路上,赵石揉了揉脑袋,饶是他体格强健,这时也感到了几分疲倦,这和骑马打仗完全是两码事,这一天下来,见的人,说的话,纷纷乱乱在他脑子里转悠,都无法去想为什么李玄谨这个时候还要召见他,不是在太后宫中见过一次了吗?什么事情这么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感到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看了一眼将随行太监都赶出老远的徐春,终是问道:“陛下有什么事情吗?”

徐春年轻的脸上挂上了笑容,只是他也不是当年那个尖叫着喊救命的孩子了,这两年养尊处优之下,也有了些威势,眉宇间也有了几分阴沉之意。

“先恭喜大人平安回京,半年未见,大人可有强健不少……”

笑着说了一句,这才接着道:“陛下很……累,也很焦躁,这些日子每晚都是处理政务到深夜,还很是容易在梦中惊醒,待人也要严厉的多,大人要小心些,不过陛下让我在东宫外面等着,也没有着急见大人的意思,可能没什么大事,不过多数是南边的事情,大人要想好了再说,以免陛下发怒。”

赵石也安下了心来,这个徐春到是没有官升脾气长的意思,宫里有这样一个人在,着实省心不少。

赵石进到乾元殿的时候,李玄谨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奏折,脸上有些潮红之色,估计是在太后宫中喝了几杯所致,见到赵石入内,也没了先前的怒色,看上去很是温和的样子。

摆手让正好施礼的赵石不必多礼,又叫人给了赵石一把椅子坐下,却是自顾自的看起了奏折,没再说话。

赵石也不着急,只是四处打量着乾元殿的摆设,南征的事情想都不用想,之前已经想的够多。

半晌过后,李玄谨才轻轻放下手里的奏折,抬头看了赵石一眼,嘴角慢慢绽开笑意,“嗯,出兵放马了一次,这气度到是比以前强了些,跟朕说说,你到胡人那里去干了什么?为什么不随大军回转?”

这个赵石早有准备的,也不犹豫,立即答道:“臣初见战阵,到是对金国的军旅生了些兴趣,金国以女真人为主,契丹人为辅,而先接阵的一般都是汉军和杂胡。

汉军先不去说他,这些杂胡的来历多的很,大多都是草原部落,打仗也不怎么卖力,但却都悍勇的很,臣被赶进吕梁山过了一段日子,正好遇到些鞑靼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臣就去了鞑靼草原,到也收获颇丰,不虚此行的,只是忘了归期,所以……”

“哦……”李玄谨也知道他这话半真半假的,却并不打算在这个上面追究什么,而是似笑非笑的道:“给朕说说,你有什么了不得的收获?”

第五卷 万里征途会英豪 第412章 奖惩(四)

“草原胡人生于苦寒之地,挣扎求存之下,便是少年也精擅骑射,加之民风悍野,部落间征战不断,各个都是骁勇难当的战士。

臣在草原过的冬,去岁鞑靼草原上刮了一场很大的风雪,鞑靼人损失很重,来年生活必定更加艰辛困苦,金国虽总用这些胡人为先锋,但却不通驾驭之道,只会以兵威凌之,肆意搜刮压制不说,还不懂安抚怀柔,如今草原各部对金国已是恨之入骨。

今次我大秦东征,败金兵于汾水之畔,虽未伤其根本,但好处说来却是很多,臣也不能一一尽数,到是在今秋或是明年,草原将有一场牵涉甚广的大战……”

“哦?”李玄谨不由提高了些兴致,虽说如今最紧要的是南边儿,但身为帝王,却要通观全局,眼光不能陷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如今中原割据,金国势大,对于北方胡人感觉已经很是遥远,一丁半点的消息传回来,到了他的耳朵里,其实早已时过境迁,像赵石这样身旅其地,头脑又极清晰的是少之又少,他心中也在思索着,若是草原有一场大战,则金国也就越发的难以抽身出来,到也算得上是好事的。

赵石却是接着道:“在臣看来,草原上实力最强的依旧是金国,但汾水河畔一场大败,让其声威已然削弱到了极点。

草原胡人实力最强者应属乃蛮部,他们和鞑靼人一样是突厥人的后裔,人口众多,又占着草原上最丰美的草场,便是金国对他们也有心无力。

接下来便是鞑靼人的汪古部,他们离金国最近,被压制的也最是厉害,不过这次西夏人攻金,直逼金国大同府,却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与金国离心已是在所难免。

还有就是金国东北方向的塔塔尔人以及蒙古人了,在臣看来,他们也是如今草原上最善战的两个民族。

陛下可能不知,蒙古人生于遥远的东北,来历很是杂乱,草原上的人统称他们为蒙古人,十余年之前蒙古人还是一些散落的部落,实力最强的可能便是他们的克烈部了,蒙古人之间征战不休,仇杀不断,其实很难统一在一起。

但如今已经情势不同,蒙古人中间出了三个豪杰之士,克烈部的王罕,统领众多部落,和蔑尔乞剔人对峙的札木合,还有乞颜部的铁木真,有这三个人在,蒙古人诸部之间的仇杀已经日渐少了起来,他们在东北草原的地位日益稳固。

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敌人,塔塔尔人和蔑尔乞剔人都是他们的世仇,蔑尔乞人剔人先不去说,塔塔尔人实力也不弱于蒙古人,他们也在金国东北方向,和金国征战不休,和以前的匈奴,突厥所做的并无区别。

金国不堪其扰,于是联合蒙古人在攻打他们,两面夹击之下,塔塔尔人已经疲于应付。

臣所说的大战却是蒙古人中的内讧,发生在札木合和铁木真之间的争斗,虽然发生在遥远的东北,但牵涉却是极广,金国,乃蛮部,甚至是鞑靼人都在其中……”

这些草原上的纷争李玄谨虽然听得仔细,但却并不在意,不过也有些高兴,不过赵石最后一句话却是让他一愣。

“臣斗胆断言,金国已然不足为患,我大秦将来的敌手必定是北方草原上的胡人。”

李玄谨却是微微一笑,自古以来,北方便是用兵所在,便是强如大唐者,也没能占据草原,胡人与汉人本来就是天生的对手,不足为奇,不过赵石这话里面的意思却是让他心怀大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