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他这一路其实是为大军殿后,并无多大用处的,庆阳府兵变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但余波一直未平,不仅平凉之军在军中不招人待见,庆阳府的兵马也是一般无二。

他与张德让,韩适三个人都是当年兵变之首脑,虽说事后补救,但韩适还是因受牵连而免官罢职,他则勉强做了庆阳府防御使,可想而知的,老来若能在此任上退下去,就已算得上是谢天谢地了的。

如今率军入川,平凉指挥使陈祖做了大军留后,而他也差不多少,所部成了一支偏的不能再偏的偏师。

他乃军中大将,自然心里不甘,分兵四出,迅速平定了金州以南后,一咬牙,却是将兵权交给了副将张德让,自己带两千人马,只带兵刃口粮,轻装急进,一头扎进了大巴山中。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夔州,作为后蜀水军重镇的夔州。

四十天,能翻越巴山而出的只有的只有一千六百余人,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千余秦军却是创造了一个不得了的奇迹,自古以来,向以长江天险以扼蜀中水道咽喉的夔州便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秦军眼下。

修整两日之后,粮食已经吃了个精光,却恢复了一些体力的秦军是极为可怕的,一路隐蔽前行,迅速攻克清水,之后毫不停留,突然出现在夔州重镇开州城下,毫无防备的蜀军只稍作抵抗,便被这些几乎是背水一战的秦军击溃,知府史文寿临阵脱逃,团练使王千战死,俘获蜀军千余,其余尽皆逃散。

攻陷开州,李任权却并不满足,留偏将李厚守城,自己只带六百士卒急趋夔州水军重镇瞿塘关。

之后便堪称千里袭敌的经典战例了,有两万水军把守的瞿塘天险,对于来自身后的危险却是毫无知觉。

瞿塘关,蜀军有铁索连战船以为浮桥,水军大营更是战船密布,值此秦军来攻之际,这里也已经有了些战争的气氛,为的却是防备后周水军沿江直上,来个落井下石的,不过前有巫山诸寨,这里有些防卫却也有限。

李任权带六百秦军壮士,趁夜偷入水军大营,以桐油浇蜀国水军战船,放火燃之,一时间,烟气腾腾,火光冲天,将江面都照的仿若白昼一般。

后蜀水军大乱,本来这些水军救火措施也是十分完善的,不至于火头一起便乱成如此模样,但黑夜之中,却有人用川中口音在到处大喊敌人大军袭营,赶紧逃命之类的东西。

蜀军本就懈怠,斗志更不用提,这时漫无防备之中,江上浓烟滚滚,到处都是慌乱的喊叫声,隐隐之间还能听见喊啥之音,哪里还分辨得出真假,救火云云更不用说了。

大火借着江风迅速蔓延开来,不一时,岸上营房也卷进火海之中,到了此时,便是神仙来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大火将天际也照的火红一片,整个瞿塘水营从远处看去就好像已经成了一支特大号的火把,火光照耀之下,蜀军士卒无头苍蝇般喊叫着四处奔逃。

到李任权率领士卒灰头土脸的退出水营之时,回头目瞪口呆地看着火焰汹汹的大营,他可没有想到,一把火竟然真个烧的如此惊天动地,回头查看伤亡,六百士卒只少了十余人,李任权自己都有些奇怪,后蜀水军乱的如此之快,火头为何如此之大,不过随即他就抛去了这个念头,这一功算是实打实的立下了,可惜,若不是带的人太少,这时直取成都,征蜀之第一功臣便非自己莫属的了,不过这一次的功劳也是非小,想到回军之后的封赏,他这心里可是热的和火炭似的。

后来他才知道,这火放起来之所以如此容易,却是因为水师战船本就都要刷上几层桐油,自然分外易燃,交战之时,蜀军都会在船上准备沙土以为灭火之用,蜀军无备之下,又无人及时救火,战船都靠在了一起,火势自然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了。

也算他来的巧了,后蜀水军指挥使南盛这个时候正在白帝城楼之上和手下军官将校以及地方官吏,文人清客宴饮取乐,周围歌姬环绕,杯筹交错,正饮到畅快时。

火光才起时众人都是醉眼朦胧,也未在意,等到大军溃营之时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声响,这才有人惊呼出声儿,众人一窝蜂般的聚在白帝城楼的栏杆旁边,目瞪口呆的眼睁睁看着水军大营化为一片火海。

醒过神来的南盛欲哭无泪,火势如此,只要不是傻子便能明白此时便是赶回去也无用的了,南盛心灰若死,拔剑就要自刎,却为部将死死拦住。

此役,后蜀水军战船大部付之一炬,所剩不过十之二三,李任权所部可谓是战绩彪炳,相比之下,秦军主力以及张承所部取得的战绩看上去便也不是那么光彩夺目了。

赵石想起那位当初那位身体有些虚胖,肩宽背厚,为人却是圆转自如,说话更是滴水不漏的大汉,心中也自感叹,秦军之中果然是藏龙卧虎,一个李任权已是如此,其他将领又当如何?

不过赵石也是想的明白,此战虽说堪称经典,不但毁了后蜀水师,到此,东川之地也已打开了大门,可沿江而上,直取成都。

但就战略整体而言,利弊却很难说的清楚,此战过后,后蜀抵抗将更加微弱,士气更低,对于夺取川中来说是有利的。

但后蜀水军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现在看来对秦军稍有阻碍,但从长远看,后蜀水军大伤元气,之后战乱之中,能不能保留下些人来都很难说,如此,后蜀水师基本上便是覆没之局了,川中与南唐共有天险,川中更有居高临下之利,但水师一去,想再建上一支也就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情了,这对未来的大秦来说,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想要出蜀,却是难了几分。

捷报到了长安,可想而知,朝堂上下顿时欢声一片,所有人都认为是胜局已定,其实便是赵石自己也觉着以前有些担忧的过了头儿,想大秦重臣们精心准备了数年的一战,又怎么会考虑的不够周全?

到了此时,大秦上下都沉浸在了这等开疆拓土的胜利所带来的欢乐之中,以前朝中或多或少有些穷兵黩武之类的微词也都消失了个干净,朝廷众臣更是恰如其分的纷纷送上贺表,里面自然都夸耀皇帝英明神武之类的讨喜之语了,便是长安的百姓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欢欣鼓舞,天天好似过年一样,如此这般,仿若整个长安城都在这巨大的胜利面前震动了起来。

未几,朝廷便下诏旨,进李任权为威远将军,临江伯,张承为定远将军,一等清义县县男,其他众将也多有封赏,这样大规模的封赏在年前东征之后也有过一次,不想不过半年多,便有了第二次,而且其中还封了一个伯爷,自忠毅伯韩炜之后,这还是头一次,可见朝廷已经下了狠心,要重赏前方将士了,也表明了朝廷不吝爵赏,只要立下殊功,便有后赏的意思,明白人也都知道,此时不过是个开头,等到川中真正平定下来,那时才是重头戏呢……

相比较外面的喧嚣,这些时日赵石却是更加的低调了,除了读书之外,军务上的事情都交给了杜山虎等人,领了魏王府护卫之责后,也只去过一次魏王府,之后便交代手下众将轮班职守,不得怠慢,至于陪同魏王去枢密院,那更是好似忘记了一般的。

“我叫你措辞整理的那些东西弄出来了没有?”不管外面如何,就算这几次见到杜山虎等人言辞之间也都带着遗憾的意思,但却并不能对赵石有什么影响,毕竟不管如何,赵石都来自后世,这眼界之宽阔确实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们所能比得了的,天下之大,并不是只有一个川中,四海之外,还有许多用武之地。

后周,南唐,吐蕃,大金,蒙古,草原,极北之地还有西伯利亚,西面的欧洲,非洲,阿拉伯人的地方等等等等,这一战也不过是个开头罢了,没赶上又算得了什么?

谁又能明白,作为一个军人,能来到这样一个风起云涌,英杰辈出的时代,已经算得上是幸运了,又何必去争这尺寸之功……

第六卷 大风起兮云飞扬 第451章 武学

“大人是要去武学教授学子?这些条陈是给折大将军看的?”陈常寿皱了皱眉头,接着道:“据惜身所知,大人这些条陈与朝廷规制不合啊,武学乃皇上和大将军依礼部国子监所建,生员多取军中将门子弟,都是身有官职爵位之人,想要一视同仁恐怕……

再有,将门子弟自少时便习文练武,兵书战策,马步韬略,各个都是自成一家,这些人家将子弟送入武学,多数还是看重入武学之后,便可自称大将军门生这一条上,至于真想在武学中学到什么的,恐怕不会太多……”

也不等他说完,赵石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无非是说在武学上耗费心血实在无益,一来规矩是朝廷定下的,改起来麻烦不说,牵涉也多,二来嘛,武学中的学子不过是在武学中走个形式,去管教这些人,得罪人是一回事,对自己也丝毫没有好处,文人说话,总是弯弯曲曲,也亏是赵石经历的事情多了,不然依照以前,还不定能懂其中的含义。

不过陈常寿却是不知,这武学建立之初,其中条款规制设立他却是多有参与的,当初也是正德皇帝有感军中将领威权过重,又逢庆阳府兵变,朝廷大将心怀叵测于前,援军众将纷争于后,实是让朝廷感到了这些大将们的威胁,这才起意设立武学,其中极力推动者,便是当今皇上了。

不过这几年朝廷风波不断,景帝登基之后,朝廷又开始用兵于外,朝廷上下都将眼光放在了两场战事上,估计设立武学的初衷已然没有几个人记得了。

说来也是可笑,当初设立武学是为了制衡朝廷大将,而如今呢,武学却成了那些将门子弟镀金的所在,更为可笑的是,武学山长折木清更是大秦将门的代表人物,而武学之所以有今日的规模和名气,却和属意创立武学的当今皇上并没太大的关系,却成了折木清的心血所在,这样一笔糊涂帐,要是细算下来,估计便是景帝李玄谨也要哭笑不得的。

按照当初赵石的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