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7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刑部另一边从户部那里调取文牍的也有了结果,追查到了金州商人李贵身上,经过几月奔波,也弄清楚了这早已逃走无踪的李贵的身份,却是李任权的一个远房侄儿,还曾做过李任权的管家。

于是,真相大白……

接下来简单了,追查到了潼关,终是又找到了些蛛丝马迹,基本上确定李任权一家老小已经出了潼关他去,叛逃敌国了。

之后内衙也渐渐有了消息,金国汉军中多了一个万户官儿,还娶了完颜氏宗女当儿媳,后履任南京副检点,很是引人注目,而其名正是李任权,不过那已经是一年多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在咸宁一年底上,能查出来的却都奏了上去,主犯有了,但没人高兴看到这个,勾连敌国,刺杀军中重将,主犯还逃走无踪,这等结果谁能满意。

但人已经跑了,朝中的大人们面对皇帝陛下的怒火,却也只能砌词相劝,最终将李任权一族灭了九族,算算稍稍发泄了一下怒火,事后到是有些传闻,陛下盛怒之余,御口评断,此等无君无父,狼子野心之辈,幸亏了得胜伯早早识破其人面目,不然大秦日后岂不又多了任得敬云云。

不知真假,但也算是诛心之言,有的人也难免在心里嘀咕,这李任权本来好好的,若无得胜伯一力相逼,狗急跳墙,日后不定还是大秦栋梁呢,但这话也只敢在心里嘀咕罢了,却无一人那么没脑子说出来的。

一场风波,有些虎头蛇尾的结束了,除了那许多人命之外,却也只为百姓多了些谈资而已,其中还有多少隐情,别说百姓不知道,便是追查此案的刑部之人,也不愿再深挖下去了。

为什么?只因明白人都清楚,以那李任权一个被贬成庶民之人,想要布局刺杀大将军赵石,到也勉强能说的过去,但要说勾连金国,他有没有那个胆子到在其次,只是怎么和金国勾连到一起的,就值得推敲了,中间什么人穿针引线,又是什么人出谋划策,中间又有什么人出了力,还真不好说,不过恐怕从与后周互市开始,那些往来于边塞的商人就靠不住的很了。

如果万一再追查到潼关守将的身上,那才真叫麻烦,归根结底,这不是能明查的事情,一旦追究过了头儿,潼关人人自危,军心震动不说,得了便宜的可绝非是大秦自己,可能会让金狗把大牙都笑掉了的。

所以,这事在咸宁一年底就干干脆脆的了结了,至于之后的追查,到底持续到了什么时候,就很少有人能够知晓此中细节了,和当年庆阳府兵变那桩公案差不多,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里面的厉害干系到底有多大,涉及的人又到底有多多。

翌年,潼关一个偏将回京述职,不知怎么就进了大理寺,之后又牵连出了两个参将出来,罪名不小,私下倒卖军械,定罪之后,很快就被抄了家,人也掉了脑袋,其中还牵涉到了两家商人,对于商人,那就更没得说了,只能是一个结果,抄家灭族。

而之后,大秦河中的禁军也换防了不少,有人猜测这是河中韩家失宠的征兆,但只有少数人却是明白,河中有很多从金国牵来的百姓,其中混有金国坐探,因为这个,殿前司禁军中有不少人吃了挂落的……

……

咸宁一年匆匆而过,这一年里,皇帝陛下下诏改元,杨氏门阀的家主杨感过世了,总的说来,这才是关乎社稷的大事,带着些英杰故去的哀伤,以及皇帝改元带来的新气象,咸宁一年走到了尽头。

而这一年中,国武监第二批生员在六月间,也陆续来到了长安,于此同时,被定号为猛虎武胜军的一支新军番号也定了下来……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679章 余孽

对于赵石来说,咸宁一年后半段有些起伏跌宕的感觉,一个是因为长街遇刺,很是吃了些亏,受了点轻伤,但却让他在府中休养了两个多月,才算康复如初,毒素去没去尽不晓得,但一天到晚喝那苦的让人作呕的药汤,对于他来说,绝对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而对于刺客的追查,也颇有些峰回路转,不过却让一场丧事拖延了不少日子,结果也实在让人无法满意,到了他这个地位,快意恩仇四个字对于他来说,好像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过到了年根上,总算听到了些好消息,有人送礼来了,四匹骏马,几百张上好的兽皮,足足好几辆大车拉着,送到了得胜伯府。

谁送的?连赵石自己都没想到,却是那远在吐蕃的李匪派人不远千里送过来的,瞧着这些东西,也就能明白,刚到了吐蕃一年多的李匪厮混的着实不错。

细细问了来人,也确实如此,自从进入吐蕃地界,对于被高地人欺压了几百年的低地各部来说,这支由汉人,羌人,甚至是吐蕃人组成的“大军”真的是一支不可小觑的队伍,不管他们抱着怎样的目的而来,对于低地各部皆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正是求之不得的一支力量。

不但将一处还算丰美的操场给了他们,而且牛羊马匹也没少了,很快的,这支又李匪率领的马匪就在低地站住了脚,情形比料想的要好的多,低地各部这几年被高地人弄的焦头烂额,李匪的到来,并保证全力帮助他们战胜高地人的军队,用汉家的话来说,那就是雪中送炭之举,根本不用李匪派人费力拉拢,这几年损失惨重的低地人就几乎毫无保留的接受他们。

而到了夏天,高地人兵马又来低地肆虐,逼着低地各部改信,顺便烧杀抢掠,消耗低地人的实力。

到了六月间,由于李匪的一力促成,这种拉锯式的战争终于演变成了决战的态势,高地人很高兴,陆续增兵上来,凑了足足四万多兵马,与低地联军会猎于噶瓦川上。

这一战,持续了共十余日,最终在低地联军渐渐抵敌不住的时候,一万马匪在李匪率领之下,呼啸而来,他们挥舞着秦军制式横刀,拉开秦军特有的硬弓,披着秦军浅红色的半身皮甲,狂野的打着呼哨,如同决堤的潮水般向高地的战阵发起了冲锋。

久战力疲,而又觉着胜利在望,已经松懈下来的高地人兵马在目瞪口呆中,眼睁睁瞅着漫山遍野而来的骑军冲到面前,淹没了前军,很快击溃了中军,再掩杀向本来按照吐蕃人的惯例,呆在后军中的贵人亲军。

溃败,溃败,这一刻,高地人维持了近千年的荣光在如同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那一浪高过一浪喊杀声中崩溃了下来,奴隶们组成的辅军开始逃窜,贵族私兵护着自己的主人开始突围,很快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溃逃。

一战而胜,杀红了眼睛的马匪们和着积蓄了数百年怨气和仇恨的低地各部联军,追着高地人溃兵的脚步,冲入了高地人的家园,放出高地人关押的奴隶,焚毁高地人的寺庙,杀死高地人的男人,抢走高地人的妻妾。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低地人与高地人派出的兵马厮杀不休,大战十场,十占皆捷,杀的高地人尸横遍野,闻风丧胆,直到高地各部族全力以赴,组成十万大军在临近圣城数百里之外的都儿坎,与铺天盖地而来的低地联军着着实实大战了一场,勉强遏制住了低地人的疯狂进攻势头,战事持续到九月间,低地联军再未能向前一步,后继乏力之下,带着战利品以及头一次踏上高地人土地的兴奋撤军而去,而高地人损伤惨重之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扬长而去,只留下一片狼藉。

大秦景兴三年,吐蕃内乱,各部攻伐不休,死伤狼藉,至景兴五年,战事愈烈,吐蕃低地各部奋起反抗,大败吐蕃官军,战事延绵数月,奴隶蜂起,流民四塞,咸宁一年,战事稍歇,吐蕃残破。

自此,雄霸西北垂数百年的庞然大物终于崩溃了开来,各部自立,征战不休,再不受吐蕃王庭操控,吐蕃名存实亡……

吐蕃的加速崩溃对于正处于割据之中的汉家之地来说,到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吐蕃积弱也不是一时半会儿了,加之吐蕃人所处之地,是常为汉人们称之为贫瘠所在,一直以来,也让汉人对那广阔的高原地区兴趣缺缺。

所以,对于吐蕃内乱加剧催生出来的一系列变化,也没多少人在意,不过也有时日尚短的原因在里面,而现下,吐蕃在唐末战乱时占据的很多汉家故地现在却是正式脱离了吐蕃王庭的统治,自立了起来。

而在其中混的如鱼得水,并一战功成的李匪在吐蕃的境遇也就不想而知了,战后各种战利品的分润先且不说,已经有不少的部落开始陆续依附了上来,部众日多,地盘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扩大,一年多的功夫,势力已是初具规模了。

在吐蕃风生水起的李匪并没有忘记远在长安的这位兄弟,这不,巴巴的派人送来了年礼,并让人转述了一句,不伦不类的话,苟富贵,不相忘……

让赵石更没想到的是,跟随这些人辗转而来的还有几位特殊的人物,当先的一人,见了赵石便是一个军礼,不是旁人,正是回了吐蕃的赤魔,也不知怎么,竟是跟着李匪的人一起到了长安。

而其他几位,就更让人惊讶了,领头的一人,看上去有些阴鸷,风霜满面,却还是时时流露出独属于读书人的温文尔雅出来,见面便大礼参拜,口称罪人,旁边的赤魔再一引荐,赵石才明白过来。

这人就是那个在金州被自己打的抱头鼠窜,又在成都之下,兔脱而去的拜火神教,方氏子弟,方半儒,拜火神教教主的干儿子。

自蜀中之战后,对于祸乱蜀中的罪魁祸首,拜火神教,大秦上下皆是深恶痛绝,追索无日,这个自不必提,只是赵石万万没有想到,这方半儒却是堂而皇之的来了长安,还进了自己的府中,看模样,好像不打算再扯旗造反了,而是有了归顺之意。

等赤魔那里详细的一说,原来这一行人失了蜀国太子,却也无心再难为赤魔,惶惶然逃离了蜀中,爬过群山,进入了吐蕃地界,靠着赤魔这识途老马,在吐蕃低地一个小部落里存身了下来。

此时吐蕃乱象已起,高地人在这里到处肆虐,一群靠着和官家作对的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