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8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许多人都能预见这一天的到来,高高在上的君王,不会容许豪门世家长久的把持朝政,即便他们根本无法威胁到皇位,那也是不成的,皇帝陛下也许会给一些人机会,但绝对不会将大权交给一家或者是几家,帝王权术,归根到底,也就两个字罢了,平衡。

可以说,大秦京师豪门,在这十几年间的变革当中,受损不小,但这些大家豪门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敏感的意识到,随着大秦疆域的开阔,机会却越加的多了起来,既然鼎革之事无法阻挡,那就不能抱残守缺,要顺应大势,尽力而为,为自己,也是为家族在将来的大秦帝国中,打下不可动摇的根基,这才是智者所应为,所当为,而非是逆势而行,最终被旁人当做垫脚之石……

就在这种复杂莫名的氛围之中,多数豪门世家选择了沉默,将目光放在了更加遥远的未来,这无疑是明智和有远见的,而世家当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物。

在混乱中,可以取之以利,但在秩序中,才会变得稳固和强大,这个道理无论古今,都不会变。

而经过两个多月的沉淀,初时的风波一旦未起波澜,也就再不会变成滔天巨浪了,反观朝堂上下,颇有振奋之意,当年父皇在时的那点沉沉暮气,早已没了半点痕迹,经过景兴初年那一场几乎灭顶的风波之后,大秦景帝陛下便很是明白这个道理,他此时稳若泰山的坐在那里,扫视群臣,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心中也有些自得之意,如今之强秦,岂是当年可比?这全是他一手为之,十余载艰辛,终是不负所望,天下雄主,不外如是……

大秦如今正用兵于外,景帝如此轻松,却也是有原因的,大秦用兵河洛,虽最终退守潼关,但一切却尽在预料之中,即便没有张培贤之密奏,他也不会担忧过甚,洛阳,居天下之中,乃后周西京,不可轻下,这都在之前算中。

只需在河洛耗尽后周国力,之后必然长驱直入,大秦背依蜀中,国力之强,兵锋之盛,又哪里是偏安已久的后周可以比的了的?

更何况,后周自毁长城,谁能想到,后周君臣,昏聩至此,不过数月时日,当初坚守洛阳,让秦军久攻不下的名将孟珙,竟然就这么被人害了,当真是让人大喜之下,多少也觉着有些感慨,而河洛一旦为大秦所据,中原之地尽在望中,到时大秦铁骑纵横驰骋,还有谁能挡得住?

一旦想到这个,景帝便会觉得心潮涌动,不能自己,如此丰功伟业,真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不过,头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河中……

那小子果然又惹出了麻烦,随着河中战报陆续到来,大军主帅张培贤以及观军容使段德奏报上的措辞也越来越激烈了起来,就差明说赵柱国不顾战局,一心争功了,其中历数其不听军令,刚愎自用什么的,就都是小事了。

在他看来,也难怪这两人如此说法,大军东出,在河洛与后周兵马战了个旗鼓相当,最终以退为进,退兵回到潼关,就算乃有心为之,但到底是退了回来,未得寸土不说,还损兵折将,张培贤,段德等人心绪能好到哪里去。

而反观河中,赵石率军渡河,之后便不用说了,不说金人如何,就说到了现在,已是大半个河中入手,看这情势,也真不怪旁人攻讦,主客颠倒,一枝独秀,便是景帝自己,都有些奇怪,赵石哪里来的好运气,就更不用说旁人了,哪个不是嫉妒羡慕的眼睛发蓝?

这本是好事,虽说有些出乎意料之外,若知金人糜烂至此,又何必费力攻取河洛?尽占河中膏腴之地,居高临下,威慑后周,岂非更好?

但好事归好事,两国一旦交战,又如何能够轻易改弦易辙?所以河中也就变成了鸡肋,便是他再有雄心,也断不敢言,与金国,后周同时交战会发生什么?

有些难以取舍,而这也正是迟迟未有旨意到河中的原因所在,实是想借冬天修兵之时,再行琢磨一下,而现如今,已经开春,这个决断是必须下的了,此时,景帝心中有些犹豫的是,一旦圣旨到了河中,也便坐实了赵石不听军令之事,是敲打一下这小子好呢?还是另想些法子……景帝的目光中,满是玩味……

第九卷 旌旗漫卷不须夸 第746章 争执

勤政殿外殿,太监宫女们来来往往的忙碌着,这样的御前议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随着冬天的到来,战事暂且平息,御前廷议越发的频繁了起来,不再是一个两个大臣陆续进去,多数时候都是人数众多的大议,如果是在宫中日久的老太监,老宫女,就能察觉到,大秦这又是到了多事之秋了,而平常的宫人却只会以为,大秦对外用兵,自然就是这把情形,没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他们怎么以为的,都无关紧要,对于他们来说,每次大议之后,皇上多数会留群臣宴饮,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必定要准备的妥妥当当,不能出半分差池才行,不然的话,陛下每次议事之后,都恨是疲惫,心情还狠不好,谁要在这个时节出了岔子,一旦惹得龙颜震怒,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所以外殿中虽说人来人往,却没一点动静,宫人们都小心翼翼的,走路也都垫着脚尖,唯恐声响大些,被管事的太监女官们呵斥。

静悄悄中,隐约从内殿方向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音很大,饶是能工巧匠们费尽了工夫,就想做到内外隔绝,但因为声音太大,还是隐约的传到了外殿宫人们的耳朵里。

所有人都定了一下,有的脸色已经有些发白,有城府的,身子僵了僵,便即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听到一般。

几个管事的太监和女官悄悄的相互对视,估计心里也都拎了起来,自从勤政殿落成到现在,这样的争吵,还是头一次,能不让人揪心?

正在他们犹豫着是不是让宫人们先歇歇,别一个不慎遭了池鱼之殃的工夫,勤政殿总管,御前掌礼大太监徐公公已经快步从内殿行了出来,年轻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在内殿门口,向外挥了挥手,转身就又回去了,外殿的宫人们却如蒙大赦,随后便在管事太监和女官的率领之下,潮水般退了出去。

相比外间宫人们的惶恐,勤政殿内殿之中的争吵却越发的激烈了起来。

为的不是旁的,正是河中战事。

中书与枢密院在河中战事上的分歧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兵部尚书李承乾入中书,为参知政事,兼理兵部诸事,看似枢密院未有被波及半分,实际上,枢密院的职权却被消弱到了历代最低。

其实,有鉴于前朝枢密院权重,到了唐末,枢密之权,重于宰相,宰相自此失职,甚至于连皇帝废立,皆出枢密这样的事情都不稀奇了,加之与藩镇勾连,内外相应,也一度成为了藩镇割据之祸的罪魁祸首。

有鉴于此,大秦立国之初,虽也常设枢密院诸职,枢密使更一度被称之为枢相,然前车之鉴不远,哪里又会走回老路上面去?

于是,废节度使之职,之后又严禁枢密院干涉朝廷政务等等,而枢密使之职虽多由武人任之,其位,却在中书之下,再不能与中书分庭抗礼,而在职位品级上,也划分的明白,枢密院之长,枢密使为正三品,而掌中书事的同门下平章事,却为朝中唯一的二品大员,领袖百官,权重朝野。

之后又以兵部分枢密之权,相互掣肘,这般下来,枢密院虽还略独于百官之外,却也再无复当年鼎盛之时的景象了。

到得后来,又有反复,因用兵频密,政军纠缠,相互推诿,有碍于征战,屡有辅相兼掌枢密之事生,便如当初同门相平章事杨感兼枢密使事,而在正德一朝,枢密院职权略有恢复,不但力压兵部,还渐渐与中书拮抗,权柄略重。

待至景帝登位,杨感去职,枢密院又有更迭,十余年过去,因大秦渐渐强盛,屡用兵于外,虽杨感已去,但枢密院权柄愈重,枢密之职,全然以武人充之,文臣根本无法于枢密院立足,即便李承乾掌兵部,得景帝宠信,竭力与枢密相抗,但大势所趋,渐有无力之相。

假以时日,枢密院重与中书分庭抗礼,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就在这个时节,兵部归于中书,也就是说,兵部一下子带走了枢密院很大的职权,转而成了中书辖下,政军一下子又混淆了起来,于长远看来,之后难免会渐渐演变回以文臣而领军务的老路上去,于军队有害无益。

但就此时看来,这却是必然的结果,一来,可避免枢密院职权过重,效法前朝故事的乱事发生,二来呢,大秦的骄兵悍将,一旦领兵在外,便如脱缰野马般,不易操纵,加之军中派系林立,日积月累之下,盘根错节,结党之势,愈演愈烈,渐渐已经让人无法容忍,照这般下去,疆土越大,割据之祸也就越近。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秦立国日久,君王再非什么马上皇帝,垂拱而御天下,对于随着开疆拓土,征战天下,变得越来越骄横的将军们的控制力,远不如开国之君那般来轻易,其中涉及的,远非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而这种东西,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雄心勃勃的景帝来说,这十余年间,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的到,自然不会听之任之,所以说,未雨绸缪,乃题中应有之意,只在早晚而已。

而如今枢密院与中书众臣吵的虽然是河中战事,其实根子上,就是这个了,武人与文臣之间的抗争,不在于对错,只在于权力多少而已,河中战事,甚或于说赵石赵柱国,不过是正好碰到了枪口上罢了。

中书省的大臣们虽多数还是就事论事,但隐隐间,却也有着借此时机,插手于军中任免大权的意思,这恰恰也是枢密院的大人们最难以忍受的……

所以,情形就有些怪异了,两边意思差不多,都以为河中战事不应与金人多做纠缠,力保金人大军不得南下便是,换句话说,两边的不是各持己见,所持大意其实是一样的,严令赵石退兵回解州,好在今岁河洛之战时,保得大军后路不失。

但分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