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奇皇帝:朱元璋-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不出所料。
  朱元璋看完了太子重审的案卷,重重地往案上一放,脸上冰冷可怕,垂手站在一旁的御史袁凯十分惶惑。朱元璋说:“太子没审过案,你也没审过吗?朕审过的所有的案子他几乎都推翻了,有的全翻,像这个冯宛;有的减罪一等,你为什么不说话?”
  袁凯苦笑着说:“臣有过失。”
  朱元璋又笑了:“也不能怪罪你。你有什么过失?他会听你的吗?”
  袁凯这才松了一口气。
  朱元璋以探询的口气问袁凯,朕审结的案子,和太子的大相径庭,问他看谁对?
  袁凯说:“陛下法正,太子仁慈。”
  “你老奸巨猾!”朱元璋说,“这也有把柄叫朕抓住,你这不等于说朕不仁慈吗?”
  袁凯登时又吓得魂不附体,好在这一次朱元璋不是那么认真追究,他虽不满意儿子的宽纵无边,却对他的重“孝”很感欣慰。
  这次审案风波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朱元璋没有大发雷霆,而且没有推翻朱标复审的判决,冯宛的事一阵风传出去了,成为一段佳话,这令朱标很得意。
  朱标与太子妃常娥在御花园里漫步时,也是一脸得意。常娥问:“你因为什么事情差一点把父皇惹火了?”
  朱标说,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父皇主张严法治国,我则信奉仁德化民。对犯人,父皇历来是严刑重法,他发来十几件案子叫我重审,他怪我都给改轻了,说是纵容,等于庇护。
  常娥道:“你也太过。皇上都审过了,要你推倒重来?皇上是试试你,考考你,教一教你日后怎么治国,你倒好,认真了,竟把皇上审结的案子全部推翻。”
  “要我审,就这样。”朱标说,“不用我,就算了。”
  “这叫什么话!”常娥说,“皇上总有百年、龙驭宾天的时候啊,你那时也能这么甩手吗?”

//

………………………………………
《朱元璋》第八十二章(2)
………………………………………


  朱标说:“从前父皇怪宋濂把我教坏了,这次有点彻底失望了,也许我真不合适当太子,父亲总是说四弟燕王比我有魄力。”
  常娥让他也学学嘛,不能让父皇灰心。
  “对我灰心不说,连累御史袁凯也跟着倒了霉。”朱标说他被皇上训了一顿,怕皇上拿他出气,本来皇上没想怎么着他,回去后就疯了,抓狗屎往脸上抹。
  常娥说:“这么不担事呀?真疯了?”
  朱标说:“也许是装的,反正疯了;疯了也好,躲过了一劫。”
  第二天朱元璋又交下来一个通敌案,非同小可。犯官是镇守海防明州卫指挥同知林贤。这几年倭寇屡次犯边,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登陆,烧杀抢掠,令朱元璋十分恼火,便加强了沿海的防护力量。却不料有人告发,明州卫指挥同知林贤通敌卖国,居然拿了日本人五百两黄金的贿赂,为倭寇提供情报。
  这还得了!朱元璋初时不信,但派去查办的御史连赃金都起到了,林贤还有什么话可说?立刻锁拿进京,打入了死囚牢。
  太子朱标审他时,林贤说是冤枉的,他是想为大明王朝卧底,不是真的降倭。事有凑巧,谁也没想到,胡惟庸直接见了朱元璋,奏报林贤是他授意降倭的,为了套取情报,让他打入倭寇内部,以便日后一举歼灭之。朱元璋问他,那五百两黄金怎么讲,胡惟庸说,林贤不收这金子,怎么会取得倭寇的信任?这五百两黄金的事,林贤向胡惟庸报告过,是胡惟庸准许他收的。
  这一来,林贤非但无罪,反而有功了,朱标主张放归原任,仍回明州卫去,继续利用与倭寇的旧关系,讨得他们的情报。
  本来犯了凌迟死罪,非诛灭九族不可的林贤又奇迹般地官复原职了。
  去胡府叩谢胡惟庸的林贤,几乎是在二门口就跪下膝行到书房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在林贤想来,胡惟庸无利不起早,不会仅仅因为与其父同僚几年便肯舍生忘死救他,这样的叛国降敌罪,弄不好会把自己也搭进去的。
  他先是把返还的五百两金子悉数给了胡惟庸。胡惟庸不要,说那不成了为这点金子救人了吗?
  林贤猜测胡惟庸有大事用他。他横下了一条心,为报人家的再生之恩,就是死,也不在话下。他虽再三表白,胡惟庸只是说了一句,别日后不认识老夫了就行。
  林贤知他是在敲打他,被胡惟庸激得难忍,抽剑剁下了左手的小手指,以表示心志,胡惟庸一边替他包扎,在埋怨他鲁莽的同时,庆幸他有了一个可供驱使的“死士”。
  右丞相汪广洋一到阴雨天痔疮就犯,流血流脓,疼得他坐着的时候必须摆两把椅子,坐在中间,使痔疮创面不与椅子挨上,处于悬空状态才好受。
  每逢犯病,总是麻奉工来为他敷药,他们是同乡。但也只是止止痛缓解而已,并不能根除,实在痛苦不堪。
  这天麻奉工又来为他换药,汪广洋趴在床上,疼得直哼哼。
  汪广洋抱怨这痔疮实在讨厌,久治不愈,上朝时站着尚好,坐下可就要命。
  麻奉工说:“再换几次药也就没事了。”他洗过手,坐在那唉声叹气,好像有心事。
  汪广洋说:“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麻奉工说他接了个伤天害理的差使,不干又饶不了他。
  汪广洋问是怎么回事?
  麻奉工说:“胡丞相让我下一服药,药死刘基,又不能马上死,要在三个月后发作。我想到右丞相这儿来讨个主意,你我好歹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故交。”
  汪广洋显得神经很紧张,连连摇手说:“别问我,我可什么也没听见,你什么也没跟我说过;我耳朵背,重听,谁都知道。”
  麻奉工好没趣,他心里想,本来多余问,等于问道于盲,还不知他是个明哲保身、树叶掉下来也怕砸破了头的人。比起来,他倒不如胡惟庸,虽然有心计,阴险,却讲义气,也维护了不少人。
  指望不上汪广洋,他收拾起药箱,头也没回地走了。
  回到太医院,麻奉工背着同行,胆战心惊地把那服慢性毒药配好了,却把做存底的药方改成药性温和的一般治肠胃的药。
  刘基也一向请麻太医看病,他升了太医丞之后,忙后宫多了,倒不常见他,这次是胡丞相奏明圣上,指名道姓请麻奉工来为刘基诊治,昨天把了脉,今天又来复诊,并且当场开了方子,方子是没毛病的,关键在抓药。
  麻奉工心里毕竟有鬼,根本不敢正眼看刘基和宋濂,他说:“这方子,不要到外面去抓药,回头派个人跟我去,直接从御药局出药,回来煎服就是了;御药局的药总比外面的纯正些。“
  刘基再三谢了麻太医。
  三天以后,刘基与宋濂结伴返乡,为不惊动别人,他们事先并没公布行期,反说要等刘伯温的病治好了才走。
  他们是三更天出城上船的,临行刘基带了够吃一个月的中药,一大包。
  山明水秀,田园风光娱人眼目,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刘基好不畅快。
  他们的座船顺水行驶,青山绿树在江中留下重重倒影,远处打鱼船,鱼鹰船在江上游戈。
  刘基和宋濂在船上悠闲地喝茶,弈棋,说些远离了他们的朝中事,一切都淡化了,越退越远了,心里也就越轻松了。

//

………………………………………
《朱元璋》第八十二章(3)
………………………………………


  刘基说:“从此你我可是山民了,再不问朝中事了,如果能平平安安度过余生,就知足了。”
  一次次的磨难却让宋濂乐观不起来,他说:“也许我们都没这个福分。”
  刘基举着棋子忽做痛苦状。宋濂说:“输一盘棋不至于这样吧?快落子呀。”
  刘基却把子儿扔进了盒子,大声叫:“快靠岸停船,肚子痛得厉害,我要上岸解手。”
  宋濂猜测可能午饭生鱼片吃多了。
  那船急急忙忙向岸边划去。
  刘基肚子疼痛难忍,却又并不是坏肚子,在岸上荒草丛中蹲了半天,没拉出屎来,上了船又是内急,肚子里像坠了个铅砣,隐隐下坠。就这样反复停船,一天走出不到三十里。宋濂提议返回金陵去看病,反正走出没多远。
  刘基却不愿走回头路,他说也许是肚子里灌进风受凉了,过一会儿就会好,他执意回乡下去。
  二
  这一段,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一起议论时政、一起纵论得失的机会多起来了,朱元璋有意识地让他参与一些军国大事的决策和治理。
  这天,朱元璋让朱标看一份奏报,原来荆州的陈谅造反了,据湖北承宣布政使司说,他是陈友谅的旧部,朱元璋问太子怎么看。
  朱标有他的思路,必是湖北荆州的地方官鱼肉百姓,逼得民不聊生所致。造反总不是好事,朱标有点担心。
  朱元璋以为谁造反倒不可怕。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有铤而走险的人。可怕的是荆州百姓都跟从造反,这是朕头疼的事。他强调的是百姓的趋从性非常可怕。
  朱标认为照理说不该。现在不是元朝末年了,皇上施行了那么多仁政,扶农桑,兴水利,放工商,几乎没有吃不上饭的地方了,有吃有穿为什么反,官逼民才反啊。
  “也不一定。”朱元璋说,“建国之初,洪武三年就有福建的陈同造反,竟占了永春、德化、安溪,后来青州又再现黄巾义旗,没有断过。”
  朱标问:“那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是经过苦苦思索才得出结论的,只有一种解释:老百姓中有一些不安分的人,他们是好事者,厌居和平、喜欢大乱,这非常可怕。秦末的陈胜、吴广,汉代的黄巾,隋末的瓦岗寨,唐朝的王仙芝,宋代的宋江、方腊,一旦有人揭竿而起,便有大批的农民抛弃田园家舍,舍掉桑枣榆槐,举家从军,老幼尽行。他问太子知道为什么吗?
  朱标摇头。
  朱元璋分析,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得陇望蜀,腹中无食盼温饱,吃上饭了想山珍海味,有了土地想当官,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