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啸江山-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宽厚结实的胸膛上,只觉心中安乐,过不多时,便合上眼睡着了。杨慕非借着月光,见她娇靥如花,说不尽的娇媚无限,忍不住低下头去,在她右颊上轻轻香了一下。

当晚,洞房之中,春意融融。然而在去莲花山庄二十余里外的官道上,那白马迎着西风,正奋蹄疾驰间,忽听“嗖”的一声,从道旁树丛里射出一枝冷箭,正中它的颈项。那白马吃痛,一声长嘶,前足倏地跪地。溶溶月光下,一个白衣人站在树枝上,身子随着树枝而起伏摇晃。

那白衣人冷冷盯视着倒在地上的白马,仰天长笑道:“杨慕非,我要你在大理死无葬身之地。”笑声未歇,人已愈去愈远,但见树涛阵阵,在他身后汹涌不休,犹带呜咽之音。那白马挣扎着站起身来,迎着西风,走出了几步,复又翻身滚倒,抽搐了几下,便一动也不动了。

正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记

一、主题

这部小说在2007年3月至5月间动笔写了上卷后,于2007年7月至9月间又将下卷陆陆续续完成。创作时间,都是一分一秒挤出来的,其间种种艰辛,自然不言而喻。总的来说,下卷比上卷写得更好。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写这样的一部小说,我告诉他们,是为了纪念那些因美伊战争而受到伤害的人民。朋友们听后,大都一笑了之,并不当真。但是,这部武侠小说的确不着重于写江湖仇杀,而是想通过讲述人性因战争而引起的种种变化,来控诉战争的罪恶。

战争是史上最具有破坏力的恶魔。它既能摧毁一个国家,也能毒蚀那个国家所有人民的心灵。一个国家被摧毁了,还可以在硝烟中重建,但如果国民的心灵因此而受损,那就不是能轻易修复的。美伊战争已过去四年了,但伊拉克那片焦黑的土地上仍爆炸声不绝,绑架事件此起彼伏,人体炸弹纵横捭阖,居民整日生活在恐慌之中。

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蒙古大肆入侵中原,并最终灭掉南宋的那段时期。由于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这场战争历时多年,战况异常惨烈。面对蒙古那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的铁骑,南宋军民无法逃避,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如下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变节投降,反戈攻宋,如张弘范、全真教等。张弘范率领蒙古兵攻破了南宋多座城池,并在崖山掐灭了南宋最后一丝复仇星火。他临海兴叹,洋洋自得,在岩石上刻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字,但时隔不久,便被人添上了一字,变成了“宋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成为了一时笑柄。张弘范去劝降文天祥时,文天祥以《过零丁洋》一诗示之。他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羞愧难当。他在元朝做官期间,上至皇帝官僚,下到黎民百姓,都瞧不起他,甚至当面讥讽。至于全真教,因丘处机西行传道,获得了元朝统治者的好感。但当他们与元朝统治者发生利益冲突时,连自己的“吃饭家伙”也保不住,万千道经付之一炬,仅留下了一本《道德经》遮羞。

第二条路,奋勇杀敌,抵御外侮,如文天祥、慕清风等。文天祥是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忠臣之一,也是最令人心酸的父亲之一。他冒死逃出蒙古军的魔掌,经过万千艰难险阻,终于到了大宋境内,却被扬州统帅李庭芝疑为奸细,下令通缉追杀。后来,他再次被元军抓获,投入牢狱。在狱中,文天祥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女在宫中为奴,被人无端欺辱。此时,只要他肯投降,妻女立刻便能得救,从此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然而,他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女而丧失气节。他在家信中如是写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而慕清风哪,他家本是名门望族,为了抵抗蒙古军,而满门抄斩,自己也被逼得挥刀自宫。

第三条路,遁世远避,不理尘事,如张三丰、寂灭师太等。他们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从不过问时事。既不上阵杀敌,抵御外侮,也不向元朝统治者奴颜婢膝,卖国求荣。这种态度,是当时大多数人所采纳的处世哲学。但他们的这种不作为,自然难以逃脱沦为亡国奴的命运。虽然使自己得到了一时的安逸,却失去了一生的安逸。

在这种乱世里,无论走那一条路都是绝路。面对残酷的现实冲撞,人性开始扭曲。蒙古军统帅伯颜在《奉使收江南》中这样写道,“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也许,他真的没有动手杀人,但他手下的将士,在他的默许下,甚至鼓励下,这里屠城,那里屠城,四处烧杀抢掠,其中又流淌着多少生灵血哪?而大宋官兵为了抵御蒙古军的进攻,坚守城池,直至粮食断绝。这时,“英雄”站出来了!他们易子而食,易妻而食。程朱理学所苦苦构建了几百年的礼教,在蒙古军队的炮火下,炸得粉身碎骨。

于是,张大了血红双眼的人民,挣脱了礼教的镣铐,走向那崩塌了的自由悬崖,望着天空上那轮昏黄的圆月,开始仰首长嗥,人性中的暗月亮霎时间暴露无遗。许多人深陷权欲、情欲、财欲之中,而不能自拔。

元朝太子妃阔阔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使自己的儿子及早登上皇位,不惜出卖肉体,来拉拢各派势力,甚至下药毒死自己的丈夫。南宋武林各大门派,打着抵御外侮的旗号,暗地里却为了私利而斗争不休。白莲教积极抵御蒙古兵的入侵,却做着与蒙古兵同样的暴行。

身为名门之后的陆红袖,因战乱失去了亲人,自己也蒙受玷污,生下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却又被他人抢走。她的理智堡垒在这一刹那间全线崩塌。她也去抢夺别人的孩子,甚至弄死。符铁玉为了把杨慕非逼上绝路,让他只爱自己一人,不惜乱杀无辜,甚至还编演了一出兄奸妹的闹剧。

卢海通师徒千里迢迢,远赴中原,为的是能衣锦还乡,给爱人带回“最好的丝绸”。最后,他们的梦想都破灭了。临死前,褚见遂的愿望仅是“把我的尸首带回天山!让苍鹰携带着我,在纳木错湖上空盘旋飞翔,默默地看着我的喀丽丝。”,却也不能实现。而卢海通那声天问,则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到底图个甚么哪?

尤其可悲的是,在这个人性迷乱的乱世里,没有人能够摆脱,没有人能够清醒,就连孩子也不能幸免。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方诗音,不就因国仇家恨而成为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风清师太么?

在战争的倾轧下,人性极度扭曲,一切丑恶的东西都浮上水面,乃至使人走向自我毁灭。世上没有甚么灵丹妙药可以治愈战争扭曲症。唯一的法子,便是避免战争。

战争,没有理由!

二、结局

这部小说最后是以近乎大团圆的结局收尾。杨慕非除掉了柯以行,“怀抱二月一枕眠”,既与萧谷雨重归于好,迎娶了庄琦君,而且还隐含着会娶段沅君过门的意思。英雄坐拥丽人归,可谓完美之极。然而,这并不是提香的初衷。在设置小说结局时,提香多次转变观念,考虑再三,始终犹豫不决。总的来说,提香考虑过以下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杨慕非只与庄琦君走在了一起。梁王暴病身亡后,段沅君被送回了大理城,在母亲的威逼之下,只好将对杨慕非的爱慕之情尘封心底,而嫁与了他人。萧谷雨因蛇节之死而愧疚自责,最终落发为尼,遁入了空门。这是提香在最初构思时,便想好了的结局。这种结局,也比较符合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所贯彻的“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人生观。但行文到最后,提香发现,若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太雷同于金庸先生名着《飞狐外传》的结局。而且,众多文友表示,不希望这部小说以悲剧收场。经仔细考虑后,提香最终扬弃了这种结局。

第二种结局:杨慕非同时迎娶了庄琦君、萧谷雨,即“怀抱二月”。这种结局在写到第十五回《传功》时,便开始形成。但基于以上观念,提香不忍心让笔下的段沅君,如同金庸先生笔下的程英、袁紫衣般,孤老终身。既然两个是娶,三个也是娶,为甚么就不让段沅君嫁给杨慕非哪?毕竟,“一夫多妻制”尽管在当代是不可取的,但在封建时代,只要男方有地位、有家世,还是比较平常的。大侠也不例外!

在以上观念的影响下,提香最终采纳了第三种结局:“怀抱二月一枕眠”,以近乎大团圆的结局收尾。这种结局,相对起来较庸俗,不符合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所表露出的思想。当然,封笔之作《鹿鼎记》要除外。提香写的是仿金庸式小说,理应在文中贯彻他的理念。为了从中取得平衡,提香在按第三种结局写时,还是采取了较迂回的写法,将结局尽量模糊化。

段沅君对杨慕非倾心一片,但她性情羞涩内向,不可能向杨慕非表露自己的感情。而杨慕非待她又如同亲妹子般,并没有显露出喜欢她的意思。只是由于情势所逼,段庆对外宣称,已将段沅君许配给了他。随着梁王的去世,外部形势已趋和缓,段沅君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杨慕非又没有娶她的想法,因此,他们极可能走不到一块去。这段单相思的爱恋能否成功,其实要取决于文末出现的那个白衣人。

而萧谷雨哪?萧谷雨机敏过人,性情狡诈多变,虽因杨慕非所逼,而答应他不出家为尼。但在她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蛇节之死。萧谷雨因害死了蛇节,从而深深自责,愧对于杨慕非,不敢面对他,甚至一再逃避他。因此,她极可能是在哄骗杨慕非,让杨慕非相信她已经回心转意了,一待杨慕非入洞房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