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0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弓箭一号”火箭。

在这一研制过程中,许多配套工程相继展开,从多普勒轨道无线电跟踪器到综合测量加速器,从原始的电子管计算机到高精度陀螺仪,所有与火箭控制、飞行相关的技术研究项目都得到了充裕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实际上,在1933年的时候,一吨级火箭就发射升空了,而从1934年赵北重新执掌中枢开始,这一研制步伐就进一步加快,可以说是一路狂奔。

当然,目前来讲,“弓箭一号”火箭还不能算研制成功,只有当今天的火箭发射实验顺利完成,并使火箭准确落在选定的坠落区,这种型号的火箭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剩下的就是将其改进为更易于运输、发射的专业战术弹道导弹了。

在研制火箭箭体的同时,配套的一些研制项目也同时上马,所以,现在展示给赵北看的火箭,就装在专业运输车上,只要挂上拖车,就可以直接拖到发射阵地,而在发射阵地那边,相应的起竖设备和发射平台也已经准备就绪,火箭一到,就可以迅速完成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这只是火箭研制工作的部分,而在随后的导弹研制工作中,赵北已明确要求,基地方面必须完成运输、起竖、发射“一气呵成”的任务,也就是说,要求基地方面研制一种全新的导弹运载平台,这是一种重型运输车,它不仅可以起竖导弹,而且可以充当导弹发射平台,直接将导弹发射出去,并准确命中目标,而且,相应的导弹弹头也必须配套,钻地弹、集束弹、化学弹、特种弹,诸多导弹战斗部必须保证导弹作战任务的灵活性。

这是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参与这项工程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人类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犀利的武器,可以从几百公里之外打击敌人,虽然它的准确性或许会被质疑,但是它对敌人士气和民心的打击却完全可以想象。

也正因此,当研制人员们与总统一起深入讨论这种新式战略武器的发展前景时,几乎一致认为,这种武器或许代表了未来战争的新形态,而总统更是乐观的认为,如果能够再给这种武器配以更具威力的战斗部,那么,世界的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更具威力的战斗部”到底是什么,其实就连现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无法具体的想象,但是他们中的少数人确实也知道,在距离火箭研制基地十五公里之外的另一处核心基地,现在正在研制一种秘密武器,但是这种武器到底是什么武器,他们却是不知道了。

这种武器当然是原子弹,导弹加原子弹,这就是赵北梦寐以求的“战略武器”,考虑到现在火箭发射实验被推迟,那么,赵北当然要利用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去看看他的另一个高科技武器团队的进展情况,所以,在火箭基地逗留了半个小时之后,赵北立刻登上那辆内燃机动力机车,率领蓝天蔚、蒋方震等人赶去原子能基地,那座基地代号“苍穹乙”,而火箭基地代号“苍穹甲”。

第1056章 在基地(下)

近代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人类科学进步的最前方,而对原子的研究也是欧洲人开启的局面,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一些物理学家就通过研究发现原子可能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同时也意识到,自然界的一些重元素,如镭,可以自发放出射线,而蜕变为其它元素,于是,一些物理学家自然而然的想到,能不能通过对轻元素施加外力作用,而使其蜕变为其它元素呢?

首先将这一设想付诸行动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卢瑟福就与助手用镭的射线作为“炮弹”,去轰击氮原子核,迫使氮原子释放出了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于是,卢瑟福教授就得到了氧原子。

卢瑟福教授的实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核反应,他成功的用人工的方法将一种元素转变为了另一种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卢瑟福教授完成的这次核反应实验是一次能量的吸收过程,在这一反应中没有能量被释放出来,因此不能用于核能开发,人们也就没有关注,但是卢瑟福教授却依旧继续着他的实验,而接下去的一系列实验也使卢瑟福教授对原子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预言,在原子核内部可能存在质量与质子相同的中性粒子,也就是他猜想的“中子”,他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他的猜想,但是卢瑟福教授并没有完成他的实验,这个实验在欧洲是由居里夫妇完成的,不过当时,他们并未注意到卢瑟福教授当年的推测,他们误以为他们找到的粒子是“光子”,而这个错误很快被一名卢瑟福教授的学生纠正过来,这个人名叫查德威克,他也是一名英国物理学家。

1932年,查德威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卢瑟福当年的预言与居里夫妇的实验联系起来,至此,人类终于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一发现为人类利用核能开启了一扇窗口,但是这扇窗口太小,多数人都看不清那窗口之外到底是什么。

同一年,在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建立了一架巨型机器,并将之命名为“当代炼金术”,实验人员用超高电压加速质子,并用高速质子轰击金属锂,成功的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多余的能量,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里看到核能运用的前景。

但是这一前景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却是相当黯淡的,其中就包括卢瑟福、玻尔等一大批走在核物理研究前列的科学家,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个实验中,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效率极低”,人类或许永远也不能利用原子的能量。

这一悲观认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物理学家尚未发现核裂变现象,而核裂变现象对于一位时空穿越者而言,却是再也普通不过的概念了。

当欧洲的物理学家们正忙着寻找人工产生放射性元素的有效方法时,赵北就已经通过书面文件的形式向他麾下的核物理研究小组下达了“寻找安全可kao的链式反应途径方法”的命令。

赵北是个伪军事迷,对许多与军事、武器有关的知识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原理、结构对他而言统统都是迷,他知道原子弹,知道氢弹,但是原子弹是怎么从放射性元素变成威力强大的毁灭性武器的,这本身对赵北而言也是一个难解的迷,他只知道,没有原子弹就没有氢弹,而没有铀和钚,就没有原子弹,他也知道,引爆原子弹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叫“内爆法”,另一个叫“枪式法”,美国丢在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就是这么引爆的,而且赵北更知道,美国为了研制原子弹,花费相当巨大,而且是在集中了大半个欧洲核物理学精英的前提下开展研制工作的,不是富得冒油的国家,要想研制原子弹,那是要抱着当裤子的决心的。

为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就算是当了裤子,赵北也是要研制原子弹的,所以,他早在1927年就拨出专款,利用一批旅欧留学生组建了他的第一个核能研究小组,开展基础研究项目,其实,早在英国的那架“当代炼金术机器”被制造出来之前,这个中国人领导的核能研究小组就已经完成了类似的实验,并且取得了与英国物理学家一样的结论,只不过不像英国人那样张扬,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绝密项目,从来没有公开过,即使在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找不到这个“影子小组”的踪影,黎元洪当政时期,政府也根本不知道在那个“玩火箭的地方”居然还存在着一个不需要任何政府拨款的项目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全部研究经费,除了当年赵北秘密从中枢财政开支项目中挪走的经费之外,其它的经费,在1929年到1933年之间一直是由赵北私人掏腰包,不过在那几年里,研究小组也一直在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并在国内寻找可利用的铀矿,并未展开大规模的实验。

直到赵北重新做了总统,核能研究小组才加快了工作进度,目前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这个研究小组在几年前已经利用水池验证了“慢中子效应”,而且比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研究进度更快,同样的,这个实验结论被隐藏到了保险柜里,而没有发表到杂志上,也正因此,这些核能研究小组成员无缘诺贝尔物理学奖。

低调,再低调,这就是赵北对核能研究的基本立场,实际上,在目前进行的所有新式武器装备的研究中,核能的研究是最机密的项目,项目主管直接对赵北负责,就连副总统、政务总理也完全不知道中国现在已经在开展核能研究,而且已取得相当成果,唯一对此有所察觉的是财政部,因为核能研究项目需要动用的资金相当惊人,不是私人企业可以承担得起的,只能通过中枢财政支持,而财政部总会发现在每年的中枢财政拨款中会出现惊人的“倒帐”,财政总长不得不就此问题向总统交涉,但是总统却在总参谋部的秘密会议室里郑重其事的告诉他,“事关重大,务必保密。”。

惊出一身冷汗的财政总长不得不费尽心思为中枢政府“抹平”帐目,于是,中枢政府的财政报告中经常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计划外开支”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国会基本上由军方通过退伍军人议员控制,所以,每次的财政审议总是有惊无险,而财政总长也总是会被总统包庇下来,不必参加国会的听证会。

这就是目前核能研究进展的整体情况,八个字概括:资金充裕,进展顺利。

作为中国的核能研究总策划者,赵北很清楚目前的研究进度,而根据前不久刚刚到手的一份秘密报告的内容来看,现在,核能研究小组的技术专家们正在着手建造第一座核反应堆,目前堆体已开始设计,相信不久之后,这座可以实现自持式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核反应堆就能正式开工建造了。

不过目前为止,这座核能研制基地并没有多少可以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