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迁都问题上,袁大总统真正应该感谢的是赵总司令,对于同盟会和光复会迁都福州、杭州的建议,总司令和大总统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们都强烈的反对将国都迁往南方沿海,虽然在战略上的着眼点完全不同,但到底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做到了“同仇敌忾”,正是总司令的支持,大总统才胜了一局,不过在国都正式确定之后,总司令又给大总统拍了封电报,希望大总统委任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为“东南路政督办”,总管东南数省的铁路建设。

总司令的小算盘打得精啊,这个电报一方面是讨好光复会同志,另一方面也是上次那个“西南路政督办”计划的延续,所不同的是,上次总司令是想自己来坐这个位置,而这一次则是在为陶成章谋求这个位置,一个西南,一个东南,方向不一样,但目的却完全一样,都是想将一部分铁路大权掌握在南方革命党手里,增加与列强讨价还价时的筹码。

这个要求太“过分”了,袁大总统不大可能一口答应,可是如果不给些好处,“总统制”又无法被写进宪法,左右为难啊。

由此也可看出,袁大总统心烦的事情不止是外交,这内政方面更让他头疼,这也是他胃口不佳的原因之一。

看出袁世凯有些意兴阑珊,朱尔典说道:“总统阁下完全不必担心总统选举的事情,据我所知,贵国此次总

由各省代表共同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投票,作资深政治家,没有人比袁大人更适合总统的位置,目前除了少数几个省之外,多数省的实权是由贵国立宪派掌握,我相信,他们一定不愿看到那些一直躲在外国遥控革命的人做总统,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满嘴大话的政客,而是一位实干家。”

袁世凯苦笑道:“怕就怕到时候有人蛮不讲礼,如果南方某些野心家想以武力夺取总统之位,为了国家前途,百姓福~,我也只好让贤了。”

“总统阁下不必担心州事变之后,英国政府决心加强对贵国中枢的支持力度,现在,英国的两艘军火船已经抵达香港过几天就能到天津,届时,贵国的政府军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有这支军队在,我相信贵国的中枢权力绝对不会被野心家削弱。”

朱尔典信心十足的说道,然后话锋一转。

“不过,仅有先进的武器是不够的,现代战争打得是后勤和进军速度,如果~汉铁路、津浦铁路和川汉铁路能够尽快修建完成的//奇书//网整//理话国的政府军可以在最短时间里调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可以南北对进,足以震慑住所有反叛势力。”

朱尔典话里有,而且说得很露骨,袁世凯听出来了,各国使节也都听出来了。

德国公使雷克斯放下酒了袁世凯一眼,说道:“英国公使先生看得很远,铁路确实是贵国目前最急需的,作为欧洲筑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德国愿意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与贵国合作,如果大总统不反对国愿意加入国际银行团,为铁路建设提供借款和技术支持。”

桌上所有都将目光投向朱尔典,以及坐在他身边的法国、日本公使,德国能不能加入国际银行团,关键不在袁世凯而在英国和法国,甚至日本的态度也很重要。

朱尔典优雅的坐了下去头看着袁世凯,笑着问道:“德国公使很热情也很好奇,不知道总统阁下是否同意德国加入国际银行团与英法俄三国共同向阁下提供贷款?”

看着朱尔典的微笑,再看看俄国公那通红的双眼,以及法国公使那张阴沉着的脸,袁世凯迟了片刻,慢吞吞从牙缝里挤出几句话:“此事关系重大,待我与阁员好好商议一下。况且,共和军方面发过通电,拒绝承认单方面的外国借款,所以,此事也不是我一人做得了主的,至少还要告知制宪会议。”

“现在的共和由一个疯子掌握,对于中英、中日的外交关系来讲是很不利的。我个人认为,总统阁下应该尽快解除那个疯子的职务。”日本公使很严肃的说道。

“公使先生,请注意你的言辞。和军的事情是中国内政,似乎轮不到阁下指手画脚。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国际问题,而不是中国的内政。”

说话的是奥匈帝国公使,他坐在德国公使的身边,而德国公使的另一边则坐着意大利公使,两人都对日本公使抱以鄙视的目光。

“日本公使是以个人的名义提出的建议。”朱尔典冷冷说道。

“可是日本公使先生代表的是日本帝国,而且,阁下也代表着大英帝国。外交无小事,作为外交官,我们都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德国公使插了一句。

听到这些话,再看看隔着长桌分坐两边的协约国、同盟国公使,以及那些神态各异的“无关国家”、“中立国家”驻华外交官,袁世凯顿觉灵台一片清灵,一个原本想不明白的问题顿时想明白了。

波斯尼亚危机之所以得以和平解决,不是英国人爱好和平,而是英国还没有做好对抗德国的军事准备,而德国之所以谋求与英国和解,也是相同的原因,两国都在摩拳擦掌,就像拳击台上准备较量的拳击手,在正式开始比赛之前,必要的拘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先动手暴露全部实力的一方很可能也先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手,拳击手对打时总是先试探,当看出对手的弱点后,才会使出致命的拳法,迅速将对手击倒。

协约国与同盟国的矛盾是全方位的,几乎是不可调和的,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英国和德国,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玩平衡是非常危险的。

要么跟英国站在一起,要么跟德国站在一起,袁世凯没有更多的选择。

到底该和哪个国家坚定的站在一起呢?到底该把铁路贷款权交给哪个国家呢?

袁世凯陷入了沉思。(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78章 远东狂人

上三竿,街上变得暖和起来。

莫理循拉开窗帘,将那扇紧闭的窗户轻轻推开,站在窗后深深的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抬起手揉了揉太阳穴,用那双因熬夜而变得通红的眼睛在旅馆对面的那条街道上扫来扫去。

那条街道叫做“生路”,是汉口华界与英国租界的交界线,街道的南边是华界,北边就是英国租界,汉口的国中之国,在这里,中国的法律不起任何作用,这里是英国人的地盘,一切都由英国人说了算。

作为澳大利亚人,拥有英国国籍的莫理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英租界作为自己的落脚点,这座不起眼的小旅馆就是他此次武汉之行的安乐窝,不论华界发生什么事情,至少这里是安全的,而且由于紧挨着华界,所以他能在第一时间看见华界发生的变化。

现在的生路和以前比起来有很大的变化,首先,路的租界这边布满了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陆军、水兵甚至是巡捕,沿着街道一溜儿排开,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挑在枪尖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其次,路的华界那边挤着一群一群的中国人,他们手举横幅、标语,沿着这条并不宽阔的马路缓缓行进,一路走一路高喊口号,显得群情激愤,而且还不时与路边警戒的英国士兵发生肢体冲突,一些中国士兵则站在路边,戴着“铁血共和”的臂章,扛着同样上了刺刀的步枪,警惕的注视着街对面那些英国士兵,一副随时都会冲过去支援同胞的架势场的气氛可以说相当紧张。

之所以会出现种景象,对峙双方各持一辞,英国租界当局认为是共和军挑衅在先,英**队只是为了自卫,而共和军方面则坚持认为是英国人挑起了这一切,对于中英两国关系的紧张状态,英国政府必须负责因为正是英国政府引起了中**民的愤怒,如果不是英国首相威胁要启动英日同盟条约中的“义务”的话,事态不会变得如此不可收拾。

“打倒英国佬!”

“英国殖民者滚出中国!”

“还我主权!还我国土!”

“团结起来|争国权,内惩!”

……

街上地中人发出愤怒地呐喊。虽然他们来自于不同地社会阶层。平时未必看得起对方。但现在这个时刻。至少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地目标:为中华崛起而呐喊!

莫理循走回书桌边。打开橡木烟盒面挑了一根正宗地古巴雪茄。顺手又从壁炉上拿了盒火柴。然后走回窗边。一边点着火。一边继续观察着街上那些愤怒地中国人。

在他看来。中国人地愤怒是完全有由地。因为就在前几天。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在英国上院公然叫嚣声称:如果中华民国政府不能很好地平息因中日~州冲突而导致地长江流域乱局地话。那么英国政府将启动英日同盟条约中地军事义务。出动军队和军舰。协助日本军队“维持”中国局势。如有必要地话国甚至还会重新审视清室让国退位问题。考虑重新扶持清室统治中国。

可以;见番毫无顾忌地沙文主义讲话被报界添油加醋地宣扬出来之后会造成什么样地影响了。尤其对于中华革命共和军治下地湖北军民来说持清室复位就等于是与共和为敌。不要说共和军地将领们不答应是那些吃过“共和馒头”地百姓也绝不会同意。所以。一场更大规模地反英运动就这么挑起来了。

前几天在英租界示威地人不过一两万人。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四五万人。而且有越来越多地趋势。白天还是客气地。一到晚上。各商店地伙计下了工。就与码头苦力一同加入示威人群。呐喊助威。顺便也喝上一碗“热心人士”免费提供地热粥。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中国人并没有在英国租界出入口设立军事监视哨,虽然抗议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至少租界的商业秩序没有被打乱,显然,中国人的斗争艺术又提高了一个台阶,在许多外国记者看来,中国人反对的是英国政府,而不是英国商人。

莫理循优雅的吐了个烟圈,居高临下俯视着街上的那些中国百姓,虽然他不能肯定这些人是否真如那传闻中一样每天可以在军政府领取微薄的报酬,但作为大英帝国最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