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唐群英-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兆尹李勉的突然到来打乱了杀手的行动。京兆府的衙役配合长公主府的侍卫,将杀手逼出府外,和政长公主安然无恙。

李勉将宫内和城内发生的情况告知和政,请求长公主立刻入宫,面见太子,了解实情。

和政稍作思考,并没有起驾入宫,命李勉将自己的京兆尹令牌交给郭暧,让郭暧立刻其快马从光化门出城,赶往麟游九成宫,禀告独孤贵妃长安发生了大事。和政让李勉乘自己的车驾入宫,了解情况。和政带着几名随从,微服前往南衙十六卫大营,准备面见留守大营的右卫将军董秦。

长安城内的军队分为南衙和北衙两支。北衙负责皇宫大内禁卫,人数不多。南衙是唐军的主力作战部队,虽然大部人马随皇帝李豫去了安西,但驻留长安大营的仍有近万人。

和政向董秦说明来意,希望董秦率军入宫。只有临淮郡王、太尉李光弼能够调动南衙十六卫,董秦自然不会答应和政长公主。

和政只得退一步,要求董秦率军前往临淮郡王府,解除包围王府的羽林军武装,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董秦作为李光弼的部下,自然同意率军前往临淮郡王府。

董秦立刻集合一千右卫兵士,护卫和政长公主来到临淮郡王府门外。一千右卫兵士与包围王府的两百羽林军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动手,和政长公主出面喝止两军兵士。

第二四三章 拨云见日(上)

临淮郡王府门外两军兵士,不肯听从和政长公主的劝告,手持兵刃涌上来准备动手。危急时刻,董秦连忙上前护住长公主。

“住手!”千钧一发之际,太尉李光弼走出王府,喝止住众兵士。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首要功臣,在各军将士心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李豫授予兵符命其节制天下兵马,并册封为临淮郡王。

李光弼一身布衣,手中没有任何兵器,缓缓走下府门前的台阶。包围王府的羽林军自动让开一条路。尽管北衙禁军不归太尉节制,但军中不少兵士都曾跟随李光弼在河北战场上出生入死。

李光弼来到和政长公主面前,拱手拜道:“臣见过长公主。”

和政:“李太尉不必多礼。眼下长安形势急迫,请太尉出面主持大局。”

李光弼回答:“羽林军包围我等府邸,乃是遵奉太子殿下的谕令,臣不敢违抗。”

和政:“太子做出此等荒唐之事,定是受了奸人欺骗。太尉是我大唐的国柱,此刻只有您出面,才能保障社稷,不辜负我皇兄对您的信任。”

李光弼稍作思虑,对董秦说:“立刻拿本太尉的鱼符,调集驻留大营的左右卫接管长安城!”

董秦:“末将领命!”

李光弼对府门前的三百羽林兵士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奉命前来。你们中有些兄弟曾与我在河北并肩作战,我不想看到同袍手足相残,你们各自回营去吧。等事情过去,我自会入宫向太子殿下请罪。”

三百羽林兵士中部分人开始退去,很快影响到更多的人跟随返回北营。

一个时辰后,董秦带兵控制了长安外城,缴了包围韩王李迥、汾阳郡王郭子仪、左相裴遵庆、右相颜真卿等人府邸的羽林军的械,并屯兵丹凤门外,准备强行攻入大明宫。

裴遵庆、颜真卿、郭晞来到李光弼府上,在和政长公主的主持下,商议接下来的行动。裴遵庆、颜真卿反对派兵进攻大明宫,建议派一人入宫向太子说明情况。李光弼、颜真卿主动请命,进宫面见太子,和政没有同意。和政思虑再三,决定亲自入宫。

和政长公主来到丹凤门外,只见皇宫大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弓弩手,下面的右卫兵士以盾牌列阵,两军对峙,气氛十分紧张。

和政在右卫兵士护卫下,走上前叫了几次门。守卫丹凤门的羽林郎将不肯开门。就这样,羽林军和左右卫在皇宫门前僵持了一整夜。这一夜黑云漫天,月亮和星辰被完全遮盖。

长安西北,岐州麟游县,驸马都尉郭暧骑快马跑了一整夜,赶到九成宫,坐骑在宫门外倒地累死。郭暧入宫向独孤贵妃禀告长安之事。

正陪伴沈媛在此避暑的贵妃独孤雪得知长安出事,立刻与千牛卫大将军哥舒曜商议,准备连夜赶回长安。沈媛得知儿子李适有事,决定一起返回京师。

哥舒曜、贺拔楚岳率领骑兵,护卫独孤贵妃和沈媛的车驾,赶往长安。

沈媛原本感染风寒,经过一昼夜急行颠簸,脸色越发苍白,咳嗽不停。独孤雪见状,准备让车队停下来稍作休整,被沈媛坚持拒绝。此刻车队已行至咸阳,距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

车队由芳林门进入长安城,在和政长公主的引导下,径直来到大明宫丹凤门前。董秦下令丹凤门前的右卫兵士后退五百步。

和政长公主、独孤贵妃、沈媛三人下车,一起来到丹凤门前。

守卫丹凤门的羽林郎将见状,连忙前往含元殿,禀报太子李适。

此刻,以中书令崔圆、中书舍人杨炎、京兆少尹黎干、千牛卫将军王霆、内侍少监刘忠翼为首的数十名官员齐聚含元殿,半个时辰后,将举行太子李适的登基大典。

即将登临帝位的太子李适,得知亲生母亲前来,不顾含元殿上近在咫尺的皇帝宝座,亲自来到丹凤门,命令羽林军打开城门。

刘忠翼见状,连忙上前劝说:“殿下,外面有李光弼的左右卫大军,千万不能开门啊!”

李适不顾刘忠翼的阻止,强令羽林军打开城门。

刘忠翼见事不妙,准备挟持太子李适。幸好王霆及时出手,将刘忠翼拿下。

城门缓缓打开,太子李适走出丹凤门,见到亲生母亲,奔上前痛哭流涕起来。

--------

此刻在安西,战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陇右节度使李抱玉接到太子谕令,不得不命令越过赤岭进攻大非川的临洮、白水、宣威、振武四军返回鄯州。守卫大非川的吐蕃尚东赞部得以喘息,逃过一劫。

同样接到太子谕令的河西节度使马璘,并没有立刻撤军。马璘收到沙州刺史杨休明派人杀出重围,送来的书信。杨休明在信中说敦煌军民已坚守孤城三个月,虽然伤亡越来越大,粮食和箭矢不断减少,但全城军民誓与敦煌共存亡。

就在几天前,率军围攻沙州的吐蕃大相尚结息,派人送给沙州刺史杨休明一封书信。尚结息在书信中告诉杨休明,长安传谕河西节度使,命其立刻率军东撤。唐廷已经放弃沙州、瓜州,尚结息劝杨休明开城投降,吐蕃赞普尊敬英雄,定会重用于他。

马璘权衡再三,决定继续率领赤水、建康、玉门三军猛攻瓜州城,如此一来可以减轻沙州的压力。马璘修书给杨休明,河西主力绝对不会东撤,命其再坚守敦煌半个月,待河西主力收复瓜州,立刻前来增援。

在大戈壁的西面,李晟、仆固怀恩、白孝德、冯河清、李怀光率军从天山南北两路逼近伊吾。伊州城内的尚结赞进退两难。一旦河西的唐军收复了瓜州,伊州的吐蕃主力将难以为继。如果不想陷入唐军包围,就只能主动撤军。

李晟、白孝德、冯河清率军与尚结赞在伊州城下连战三日,不分胜负。郭昕、马燧率部赶到,唐军实力已经超过守城的吐蕃军。

大病初愈的李豫从双河一路赶到伊吾西面的纳职,唐军西征大军的临时行营设在这里。

李豫召集众将商议伊州之战的方案。

郭昕向李豫献策:“我军主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猛攻城池,逼迫尚结赞弃城南逃。再以精锐骑兵穷追猛打,把数万吐蕃兵赶入大沙海,将其饿死、渴死。”

严郢听后感叹道:“你这小小年纪,竟然想出如此恶毒的计策!”

李豫笑道:“严中丞此言差矣,显阳此计甚好!对于侵略我们土地的敌人,不能讲仁义。”

李豫起身对众将说:“传我军令,李晟、白孝德、马燧、冯河清,命你四人率部轮番进攻伊州城,仆固怀恩、郭昕、李怀光,命你三人率所部精骑,准备充足的淡水和食物,带上指南针,追赶出城的敌军,将其逼入大沙海。”

李晟、白孝德、马燧、冯河清、仆固怀恩、郭昕、李怀光抱拳道:“我等领命!”

第二四四章 拨云见日(下)

为了制造声势,李豫向安西各国发出大唐天可汗诏令,命各国立刻派兵赶至伊州城下,协助唐军主力攻克伊吾城。

数万唐军加上不断赶来的安西各国藩兵,连续十余日,不分昼夜的猛攻伊州州城伊吾。吐蕃守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却没有一方退却。

在李晟的建议下,唐军动用大军西征时从长安运来黑火药,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将伊吾西城墙炸开一道缺口。三千唐军将士从缺口攻入伊州城中,却被尚结赞的副将率兵硬顶了出来。

伊吾城下唐军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赶来,吐蕃主将尚结赞心里清楚,大军困守伊吾不是长久之计。尚结赞与众将商议,决定弃城突围。

尚结赞留下一万羌塘兵守城,用以拖住攻城的唐军,同时扔下守城作战的数千伤兵。尚结赞亲率其余三万人马,从伊吾南门突围,准备沿东南方向的丝绸古道撤往瓜州。

李晟、马燧率一万骑兵尾随追击,尚结赞率吐蕃兵将且战且退,被搞得疲惫不堪。

经过一日一夜交战,尚结赞“成功”突围。三万吐蕃大军摆脱唐军追击,撤至柔远境内,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先头部队与仆固怀恩和李怀光率领的两支唐军骁骑正面遭遇。

两军初次交锋,仆固怀恩和李怀光策马出战,秒杀了尚结赞手下的六名副将。三万吐蕃兵马犹如惊弓之鸟,在一万神武天骑和镇西骁骑的冲击下,很快溃不成军。吐蕃兵将士气尽失,无心再战。尚结赞无法冲过仆固怀恩和李怀光的防线,只得放弃丝绸古道,转向西南方向的大海道。

大海道横穿大沙海,中间途径楼兰故国。在西汉时期,这条路曾是中原通往安西的必经之路。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楼兰古国消失在蒲昌海(今罗布泊)岸边,其故地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沙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