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市民的奋斗-第6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春节在家里看着那些到西北了一年工风风光光回来亲戚邻居们,挣到钱的他们娶着邻村最漂亮的女人后,就带着老婆和家人去了西北,在那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是楼房。

从他们带地洋照片上看比他们的房子比村里的梁财主家还好。有了这些人做为榜样,春节一过完村子里的年青的后生就跟着他们走了一多半。李力飞原本也想和他们一起走,可家里一直栏着,直拖了两月才得已成行。

“到了那做什么呢?像他们一样去修路?要不然就进工厂?”

车厢内有些刺鼻的味道并不能妨碍李力飞种种关于未来的浮想,但不论做什么,李力飞是认准了等挣了钱,就回老家娶个好看的媳妇,然后在老家好好过一辈子,西北的地再好,也不及家乡风水不是。

“兄弟。我瞧你见识短了不是,那些移民农场里头,一个人都耕百十亩地。知道不,这西北地乡里头收麦种地都是用马拉的机子,一个人一天能收百亩左右的小麦!那机子相当于五、六十个大劳力。要不然你以为一个月十六块钱地工资是从那来的!”

这时车厢里一个带着山东腔调的说话声吸引了人李力飞的注意力,顺着声音看去,李力飞看到一个山东人在那里侃侃而谈着,他的话同样吸引了其它人的注意力。

“大哥,你说是种地一个月也能挣十六块钱?这……这咋可能?”

那人的话显然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种一个月挣十六,一年挣上将近二百块钱。听起来就像是神话一样。

“俺家嫂子家的表哥就在蒙古的移民农场里上班,一个月十六块西储券!再加上资金,去年挣了两百三十多块西储券。这西储券可是和现大洋一样地用,过八百年都不得缩水。而且还包吃住!他这今年春节把老婆孩子都接过去了,他年前刚从农场买下三十亩地又建一处房子,把家按在蒙古,他那离正在修的铁路骑马只要半天的功夫。”

话一说完从旁人手中接过一根纸卷的旱烟,接着火点着烟后白了发话的那人一眼,意思显然摆明是笑话说话那人没什么见识。只不过没说出来罢了。

“我的乖乖!一年挣二百三十多块西储券,就是这家里的老财东一年也不一定能挣着这么多现大洋!这过可不比那老财东还富阔!难怪人家说这西北遍地都是金子,连种地都能刨出来银子来。”

旁边一人目瞪口呆的惊叹道,对于这些来自口内各省的移民而言,两百三十多块钱无疑是笔巨款。现在尽管麦价比往年高些一担麦子能卖到五块多大洋,可是一亩地也不过收个一担多麦子,搁在口里就是家里有个六七百亩地地老财东,一年收入搁在一起也不过二、三百块现大洋而已。这到那干上几年那还了得。

“要不自己也去农场里种地?”

听着那人的话,李力飞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在老家时李力飞可是个庄稼活的能人。没有自己不会的农活,在李力飞看来自己到农场里做工显然比到工厂里更适合自己。尽管李力飞并不知道那人口中的农场到底是什么模样。

西北公司设在蒙古的移民农场实际上和西北省内的农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是一种类似后世地合作社形式地集体农庄,基本上这些农场地土地、房屋都属于公司,只不过和省内农场不同,在这些农场中大都是来自各省的农场工人,靠着为公司种地然后收取报酬,在农场里只有一小部分是移民农户,他们依靠承租着公司提供地土地为生。

而平时各农场里地移民农户和农场工人相互协作,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农忙互相帮忙,集体合作社负责购销、教育、医疗、文化等。新建移民农场由公司的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农场服务社共同规划。

这些移民农场的设立实际上根据西北省政府和外蒙古的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汗及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地方自治政府达成的开发协议。根据协议西北公司收购了蒙古贵族欠下的各个商行的巨额债务,而作为回报,西北公司得到了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汗及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土地的开发权,包括了从耕地到矿产资源的开发权。

随后西北公司的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六地总计规划了总计三千万亩宜耕地,计划建立两万个武装移民农场,以用于安置超过三十万户武装移民。建立武装移民农场和安置武装移民,是最终完全控制蒙古计划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改变蒙古的人口构成,移民三十万户即可使当地人口的半数以上为汉族。

只不过因为其中一万五千多个移民农场位于宜农、水资源丰富的北蒙和唐努乌梁海,所以并不能吸引普通的移民前往他们眼中的“苦寒之地”,所以农业安置规划中心便使用了农业工人的方式,通过招工建立武装农场,这些工人在那里的工作生活会改变他们的看法,最终会从公司的手中购下土地,然后将家按在北蒙和唐努乌梁海。

“你们可知道,要是在那干上一、二年,然后那里置办三、四十亩地,一年的光收的麦能卖多少钱?”

话说了一半,那人便吸了口烟然后悠然自得的看着身边满面期待的十几个人,显然在在钓着这些人的胃口。

“在农场里种地用的是农技所的良种还洒肥田粉,再加上从蒙古人那收的牛马粪,到时那地肥的都捏一把都能淌出油来,一亩地保准能收个三、四担麦。你们自己个算算吧!保准吓死你们!俺这次去西北,反正是打定主意反家按在蒙古了。”

在钓了大家一会胃口后,躺靠着车厢的男人面带着憧憬的说着,显然在他的心里已经早已经算过了无数次,。

而那些被钓足了胃口的人们,都忍不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那人的话来,尽管他们大都不识字,可是这种大明账他们还是能算出来。

“俺的个老天爷来!有……有……”

这时一个人猛的拍了一下大腿大叫了一声站了起来,看那副激动的模样,显然是已经算出了数来,只是被那个数吓的激动的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一担粮食能卖五块钱,一亩地收三、四担粮食,那么一亩地最少也有十六七块钱!要是有五、六十亩地,我的个天……”

原本由于十几天的来的奔波劳累,躺靠在车厢板上半睡半醒的李力飞此时也忍不住在心里盘着,最终的得出的数字让李力飞的困意完全消息了,脑中只剩下了刚刚算出的那个惊人的数来。

第114章 圣叶卡捷琳堡

圣叶卡捷琳堡坐落于欧亚之交;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西距莫斯科一千六百多公里。诺夫哥罗德人世纪开始开发乌拉尔。世纪,这个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权归属莫斯科。世纪,大批俄罗斯人开始迁移到此居住。年,彼得大帝在这里兴建了俄罗斯第一家冶炼厂。该市始建于一七二三年;以圣凯瑟琳为名,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为用自己的妻子之命命名,也就是后来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处于连接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西伯利亚之路上的圣叶卡捷琳堡在世纪曾是冶金工业中心。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圣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世纪的最后年,圣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经济、财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

坐落于欧亚之交的圣叶卡捷琳堡是连接东西经济的重要因素。该市是俄罗斯重要的铁路枢纽,铁路通向七个方向。越过圣叶卡捷琳堡就进入了欧俄,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在全俄苏维埃委员会放弃了鄂木斯克、放弃了秋明的时候,却在圣叶卡捷琳堡聚集了从西伯利亚各个城市撤出的五万多名赤卫军,其中有近三万人是革命士兵,而不是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工人赤卫队。

根据莫斯科的全俄苏维埃委员会的命令,乌拉尔工农兵苏维埃下达了绝不后退半步的命令,同时征招了城内外所有年满了1岁到56岁男人参军,任何拒绝参军的都会被当成反革命分子被处决,而且从欧俄调来的赤卫军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被调派到叶卡捷林那堡。

“咣兹、咣兹!”

闷罐车厢内只能听到火车晃动的声音,关上窗和铁皮门,车厢内一片漆黑,车厢上壁有4个小铁窗可以通风。车厢内那些穿着灰色军装、头戴着布琼尼式军帽地士兵们早已饿的饥肠辘辘,上一次吃饭已近是三十多个小时前在伊热夫斯克火车站的事情,随后得到的供在路上充饥的黑面包早在十几个小时就已经被这些士兵们吃完。

车厢内的士兵们听着蒸汽机车地声音,不时的抬头朝车厢顶上看去,尽管头上也是桦木制成了车厢,但是厢顶随处可见的弹孔和车厢内伤员的呻吟声。征示着这些还未到达前线的士兵们已经遭受了重创。

看着那些弹孔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些许恐惧,自从火车驶出伊热夫斯克火车站后,火车总会遭受那些“中国侵略者”的飞机的扫射和轰炸,车厢的顶上弹孔就是中国飞机扫射后留下地痕迹。

“咔、咔、嘟……”

听着蒸汽机的轰鸣声,就那么半睡半醒的卧在一起地士兵们。也不知这是在那个站点,火车停了下来,士兵们透过钉着倒刺铁丝网的窗口朝外望去。这里不是火车站,而是一片开阔地,在开阔地上几十辆卡车停在那里。随处可见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或脖系红布条的赤卫队员。

随着指挥官地命令。被铁丝拴死地车厢门上地铁丝被士兵用钳子钳断。伴着“哗啦啦……”地声音。

车厢地被打开了。那些站在车厢旁地士兵们看着眼前地开阔地。听着远处传来地炮声、枪声。而带着恐怖地他们犹豫着是不是应该跳下车去。

“快!到尾车厢领取武器!”

站在车厢旁地指挥官手拿着手枪伸手从火车上把惊恐不已地士兵们拉下了车。同时大声地吼叫着。而一旁举着红旗地指挥官则大声吼叫着让士兵们跑快一些。并不时地朝头顶上看去。一但这处临时停车点被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