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 [校对版]-第1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三爷越发清减,身上的亲王蟒服旷旷荡荡。

丧子之痛,空口白牙的安慰也不能有什么舒缓,同 曹颙十三爷见礼后,便扯开话题,问起直隶稻米之事。

自从前几年,南稻北种的试验成功后,直隶就开辟了不少水稻田。

先前还好,多是各府试验田,田亩有限;今年却是稻田正式推广开来第一年,又赶上丰年,水稻大收。

虽说京城家多吃米,可在隶百姓却是习惯吃麦,鲜少吃大米。

如今水稻丰收,粮食卖不出去,有积压之忱。

户部几位堂官,近日商讨的就是直隶水稻的应对之策。

说起来,这稻田推广,还同曹颙有干系。

曹颙在直隶那几年,重视水利,除了河道请淤与修渠建坝外,还挖了不少水井,主要是缓解直隶十年九旱的农耕劣势。

没想到,水井的增多,引得水田增加,使得水稻种植推广开来。

不过,水稻推广的最大功臣却不是曹颙,而是十三爷。

因为是十三爷热衷推动此事,并且使人从江南选了经年稻农北上,教导直隶百姓种稻。

按照户部几位堂官和议,直隶稻米的最好解决方式,就是朝廷出银子采买,省的米贱伤农,使得百姓不再种植水稻。

只是京仓的稻米,都产自湖广两,经漕运运送到京。每年入仓的米,都有定数。

直隶稻米,留在地方官仓,没人放心:运送到京,又找不到名目。

这数量不少的稻米,到底以什么名义在何处安置,就悬而未决。

其实,曹颙心中有个好建议,那就是充着军粮。

西北这几年看似平静,可按潮涌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再打一仗。

可是这此话,不能从曹颙这个与兵部不搭界的文官嘴里说出来。

否则,没人会觉得他“高瞻远瞩”,说不定还会觉得他有刺探军机之嫌。

十三爷看来也关注直隶稻米之事,听说户部堂议的结论是朝廷采买,赞同地点了点头。

再听到几位堂官不知该如何安置这批稻米时,十三爷不由皱眉。

并非是没有官仓收纳,而是收在哪里,大家都不放心。

地方粮仓,查一次挖出一堆硕鼠,可整顿没两年,又是一堆烂摊子;京仓这边,若是没有个名头镇着,这稻米也危险,胆大敢伸手的人多着。

说到底,还是贪官太多了,尤其是主管钱粮方面的官吏,实在是清廉者少。  十三阿哥寻思半响,也没做什么指示,只道会请皇上定夺。  曹颙心中,若有所思。

说来也怪,往日小朝轮班,皇上多是在卯初(早上五点)到晨初(早上七点)之间召见臣子。

今天,大家在养心殿外候了一个多时辰,依日不见太监出来召众人进殿。

过了晨正(早上八点),还没听到养心殿里有什么动静,众人神色都有些闪烁。

到了巳初(上午九点),阳光越来越烈,大家额头上都汗津津的。

可没有人敢抱怨什么,就连素来淡定的曹颙,都觉得心惊肉跳,忍不住胡思乱想,雍正怎么了,为何不召见臣子?

是龙休有恙,还是有其他变故。

曹颙从来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到,雍正确实是位靠谱、让人有安全感的皇帝。

这种心安,不是伴君如伴虎相对的心安,而是整个国家的修生养息,整个大环境安定的心安。

到了巳时二刻(上午九点半),怡亲王终于忍不住,上前吩咐内侍通禀。

没等殿外小太监进去,就见总管太监陈福出来宣口谕,命众人进殿。

进殿后,众人都跪下。

因为雍正并没有像平日那样后至,而是已经坐在龙椅上。

令人意外的是,十七阿哥也在。

曹颙低下头,随着众人下跪请安,又在雍正叫起后,随着众人起身。

雍正那嘶哑的声音,委实透漏出几许不寻常来。

曹颙不好抬头看雍正,就望向侍立在左前方的十七阿哥。

这望过去,他却是一愣,十七阿哥的凉帽上去了红缨,满脸沉重。

这只有在遇丧事时,才会去红缨!!  养心殿气氛肃静,只有几位堂官的禀奏声。

从头到尾,雍正只开了两次口,都是“着怡亲王定夺”。

散了小朝,户部几位堂官从养心殿出来,十三爷被留下。

不知其他几位大人是否留意到十七阿哥的顶戴,反正大家都多了几分严肃,安静地出宫。

谁死了门  勤太妃? 曹颙摇摇头,若是勤太妃薨,十七阿哥就不只是去缨那么简单。

走了,自打庄太妃薨,十六阿哥宗人府的差事,就暂由十七阿哥打理。  薨是的是宗室,还是有分量的宗室,才会引得十七阿哥面滞沉重,引得雍正不同寻常。

曹颙将自己相关的宗室王公想了一圆,要是他们有事的话,自己早就得了消息:既不是他们,就不用自己跟着瞎操心……”(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吞金

一天过去,又到黄昏时分。

曹颙落衙回来,进了曹府大门,正好见张义在,问道:“今儿哪家王公府邸过来报丧力……”

初瑜是郡主,本宗或者近支宗室薨逝多也要到这边报丧。

张义却摇摇头,道:‘今日没人过来报丧。”

“咦?”曹颙听了,心中纳罕。

要是远支宗室或者爵位低的,许是不用往初瑜这个和硕郡主家报丧:可若是真没分量,怎么引得一个皇帝、一个郡王异色。

莫非是夺嫡失败的那几位门

都处于圈禁或者半圈禁的状态,不好出来报丧?

进了内宅,回了梧桐苑,曹颙便问起妻子,最近是否听说宗室里哪位王公身子不好。

初瑜寻思了一会儿,道:“这几年抱病荣养的正经不少,三伯,十叔,十五叔,简亲王,还有平亲王……其他贝子、国公位的,称病荣养的更多。”

曹颙越想越迷糊,使劲摇摇头,不让自己再想。

初瑜却是弓起好奇,道:“爷怎么想起问这个力……”

曹颙将今日早朝的异状说了,初瑜抿着嘴唇,小脸绷着紧紧的,问道:“除了十七叔神色郑重外,四伯可有什么反应?”

曹颙皱眉道:……皇上看似依日威严,不过还是有些不一样。声音有此嘶哑,神情也像是克制什么,只是不知克制的是恼,还是哀。”

初瑜的脸色慢慢变白,扶着曹颙的胳膊,道:“还有一位,也在称病体养。四伯向来冷情,除了至亲骨肉,还有谁能让四伯动容?”

“谁门”曹颙问道。

初瑜道:“弘时阿哥!”

弘时,三阿哥弘时,本应是宫里最年长的皇子。可现在已经不能叫三阿哥了,因不为雍正所喜,雍正三年出继,命为廉郡王子:去年二月又不知为何事激怒雍正,被除宗籍,成为平民百姓。

一个悲剧,皇子之身,却为宗室禁忌。

名义上被雍正交给镇国公允裪养赡,实际上一家被圈在镇国公府。

“弘时阿哥身体不好吗力……”曹颙问道。

实在是三阿哥身份太敏感,曹颙鲜少有机会听到他的消息,也无意主动打探,所以一时没想起这个人来。

初瑜则是因近期怡亲王府小阿哥夭折之事,才想到父母子女上来。

初瑜叹了一口气,小声道:“再好的身体,磋磨这几年,也好不了了。本就抑郁,更不要说四月里还失了嫡女,血脉断绝。……

“血脉断绝?”曹颙听了,不由疑惑:“不是应剩下一个小格格?”

弘时本一子两女,可独子早夭,雍正三年,带着两个小格格出宫。

“那个是二格格,去年就没了。今年没的这个是大格格,四月里夭的,正好同十三叔家小九没的日子差不多,十二婶曾提过一句。”初瑜道。

曹颙不记得后世历史所记弘时是什么时候没的,反正是没活到乾隆年。

听了妻子的话,他倒真觉得八成薨的真是弘时。

即便弘时除了宗籍,可只能雍正去糟蹋他,其他人,即便十七阿哥身为郡王也不敢随意……

曹颙夫妇还只是猜侧,天佑已经先一步得了准信。

此时,他正同两什传卫同僚,护送弘历、弘昼两位阿哥到镇国公府。

镇国公外,一片幽静。

因御旨没下,这边并未开始治丧,可大门外的红灯笼还是摘下。

弘历与弘昼的脸色都不好看,他们中午就得了消息,而后就到养心殿外请旨。

直到天色将幕,雍正也没有见这两个儿子,只是打发陈福传话,叫他们‘想去就去”。

弘历与弘昼都换了素服,还命随行侍卫摘缨。

只这一个举动,众侍卫就晓得两位爷走出宫斧丧。

都想着是哪位老郡王、老国公,甚至还有消息灵通的,想着官察家那边,只没想到来的竟是镇国公府。

两位皇子上门,允袖出迎得比较仓促。

弘历耐着心性,同允裪见过,才提及要拜祭弘时之事。

允裪犹豫一下,并未阻拦,弓着两位阿哥往国公府跨院。

弘历点了几个侍卫相随,其他人留在国公府前院候着。

对于这个昏庸无能的十二叔,弘昼淡淡的,弘历面上平和,心里却是恨恨。

外人只以为允裪不为皇上所喜,才被降爵,名下佐领也只留了三个,其他都夺了:实际上的缘由,却是同弘历相干。

不知是真的疏忽,还有另外目的,在雍正二年宗人府修订皇家玉碟时,允裪将弘历生母误写成钱氏。

就为这个,宗室里还流出弘历是汉女所出的闲话。【小清出品,必属精品】

因雍正发现的早,才没有让流言扩散开来。

弘历晓得,在兄弟四人中,自己非嫡非长非爱,所占的就是满妃所出这个优势,才成嗣君最有利人选。

若是没了这个优势,他比他的兄弟分量也不重多少。

结果一个汉女所出的闲话,就要将自己的优势消尽,罪魁祸首就是允裪,如何不怨。

允裪在旁引路,还不知道自己正被怨恨,只觉得头重脚轻,眼前一阵阵发黑。

弘时的尸身,除了他之外,就只有十七阿哥看过。

好好的,弘时怎么就力直到现在,他还心惊肉跳。

走到跨院,允裪没有直接带人进屋,反而停下脚步,看了看跟过来的四名侍卫。

弘历与弘昼兄弟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